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文章探讨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注意力分散和时间感知加速的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并非失去专注力,而是其被重新塑造,大脑在高频信息刺激下改变了对时间的编码体验。文章深入分析了时间加速的原因,包括新奇效应、情境变化假说、内部时钟与注意力调节以及可预测性对时间的压缩。为应对这一挑战,文章提供了重拾新奇感、运用感官体验、打破“自动模式”、创造“异常刺激时刻”以及关注投入度等方法,并强调通过“设计”而非“自律”来管理注意力,如给冲动贴标签、主动无聊、刻意训练专注力等,最终帮助读者找回专注当下、感受时间的充实感。
⏳ **时间感知加速的根源**:我们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并非错觉,而是大脑对信息刺激和体验的编码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奇效应、情境变化、内部时钟的脉冲数量以及大脑对可预测性的“压缩”都会影响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受,导致看似时间在加速。
💡 **重塑专注力的策略**:文章提出,与其硬扛,不如通过“设计”来管理注意力。这包括给冲动贴标签以重新激活前额叶皮层;通过散步、听老歌等方式“换频道”以满足新鲜感,而非直接改习惯;以及通过便利贴、沙漏等方式为大脑提供“柔软的落点”,让专注“轻轻回到原点”。
🧘 **主动拥抱“留白”与“无聊”**:文章鼓励读者审视信息输入,减少高刺激内容,让神经系统喘息,重新记起“安静”的感觉。同时,主动拥抱“无聊”被视为通往深度的门槛,通过留意“空下来”的不适感,最终转化为平静,为创意生长创造空间。
🧠 **大脑的可塑性与专注力训练**:尽管注意力被分散,但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文章强调,注意力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提升,例如每次小小的持续专注(读5分钟书、写10分钟日记)都在为大脑重建专注基础,这比“多巴胺戒断”更有效且温和。
原创 洪杉 2025-11-05 08:03 北京
我们的专注力并未消失,只是被重新塑造

[ 编者按 ] 刷手机太久后,会有一种特别的“精神迷雾”悄悄袭来:累却亢奋,感官过载又精神空虚。你坐下来想认真做点事,脑子却像抓不住的流沙:点开社交软件、查邮件、回信息、接着又刷起社交软件……四五个App来回切换,可到头来,什么都没真正“看进去”, “身在其中”的感觉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我们也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就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不像小时候,总是觉得时间很慢,长大很遥远。这些其实都与我们总在大量接收信息相关。我们的注意力被大量信息“分食”时,大脑在高频地刺激下调节着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中,有迷茫,有焦虑,有困扰。该怎么办?或许今天的文章将对你有所帮助。每期监测和精编全球高价值情报,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机会的新鲜资讯,为你提供升级思维方式的深度内容,是为 [ 红杉汇内参 ]。
时间不只是钟表上的数字,更是大脑编码的体验。我们感觉时间流动得越来越快并不是错觉,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老了”——问题出在被大脑“建构”出来的“感知”上。时间并没有变快,但大脑编码体验的方式会随时间改变,而且它对变化、重点和新奇的事物更为偏好,所以影响了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受。和视觉、听觉不同,我们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器官,大脑里也没有“时钟”。时间感知是分散、灵活且高度依赖情境的——多个(负责追踪运动、注意力、记忆和身体内部节律的)神经系统参与了对这种感知的联合构建。时间尺度不仅是被测量出来的,更是被体验出来的——而这种体验取决于大脑在那一刻正在做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时间在加速?
新奇效应(Novelty Effect)当某件意料之外或新鲜的事情发生时,大脑会高度警觉,投入更多注意力、形成更丰富的记忆。这让那一刻在当下和回忆中都显得更长。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经历这种效应——第一次看到雪、第一次吃芒果、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而成年人生活更可预测,大脑也不再以高分辨率记录生活。情境变化假说(Contextual Change Hypothesis)大脑通过记录“发生了多少不同的事”来感知时间。越多变化,代表越多“心智时间点”。一天中如果充满各种不同的景象、任务或情绪,我们就会感觉这一天更长。可如果每天都差不多——同样的房间、任务与作息——情境变化少,大脑能标记的东西也就变少了,时间也就模糊起来。内部时钟与注意力在大脑深处,有一个像起搏器一样的系统,会发出有规律的脉冲。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就取决于被记录下来的脉冲数量。而注意力会调节这个过程:当你专注时,更多脉冲会被记录,时间就会感觉更慢、更充实;但当你分心或没那么投入时,被记录的脉冲会变少,同样长的时间就会感觉更短。可预测性会压缩时间大脑天生追求高效——当它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会再投入过多注意力。熟悉的经历会被“压缩”,存储时也不会保留太多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新工作第一周感觉漫长又鲜活,但一年后同样的一周却一晃而过——不是时间变了,而是你的大脑已经不再留意它了。
如何“延长”时间感知?
重拾新奇感微小的变化就能唤醒大脑。新奇感不需要太夸张,只要“不同”到足以被大脑记录下来就行。换个新地方坐坐、走条没走过的路、尝尝没吃过的调料、学个昨天还不知道的新词。每一个这样的行为都会在你大脑的世界模型中创造一点偏差。正是这种偏差,让时间慢了下来。用感官感受,不要只用大脑思考时间感知和感官输入息息相关。负责身体感知的脑岛在你沉浸于当下时最为活跃。触摸东西时留意质感、仔细听周围的环境音、观察光线在墙上的变化——这些都是小时候的你会本能做的事,现在只是需要你有意识地再做一遍而已。打破“自动模式”留意自己什么时候会走神——然后打断这种状态,哪怕只是稍微停顿一下:比如专门空坐两分钟、点咖啡时换换新口味、打开邮箱前先有意识地深呼吸五次、不带手机出门散步。这不仅能让你专注当下,还能创造“记忆坐标”。你的大脑会深刻记住这些不同寻常的片刻。创造“异常刺激时刻”独特而显著的刺激会让时间感觉更长。不妨给自己创造一些“微型异常刺激”:听一个从没听过的歌单、来一场即兴聊天、读一篇有趣的文章。哪怕只是换个灯光,都能改变你对时间长度的感知。关注投入度,而非时间专注会改变神经活动,尤其是对“默认模式网络”的改变。当你投入其中时,你不会留意到时间的流逝,但事后会觉得这段时间很充实——因为大脑记录了丰富的记忆。这和无聊或刷手机完全不同:刷手机会让时间变快——不管是当下还是事后回忆,仿佛时间“被偷走”了;而心流虽然会让你在当下感觉时间被压缩了,但过后却会扩展它在记忆中的深度和广度。想让日子重新变长,就去寻找这种深度投入的状态。当你真实地“活在其中”,时间自然感觉更长。
微小的变化就能唤醒大脑。新奇感不需要太夸张,只要“不同”到足以被大脑记录下来就行。换个新地方坐坐、走条没走过的路、尝尝没吃过的调料、学个昨天还不知道的新词。每一个这样的行为都会在你大脑的世界模型中创造一点偏差。正是这种偏差,让时间慢了下来。不少人都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正在被悄悄“瓦解”。我们给这种状态起了各种名字:脑雾、多巴胺失调、决策疲劳……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同一类问题:花在事情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身在其中”的感觉却越来越少。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专注力被撕裂;而最糟的是,这常常让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错。但实际上,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它不仅仅是专注在某一件事上,更是我们与每一个当下相遇的方式。我们的大脑天生就爱追逐新奇。只要有新东西出现,多巴胺系统就会被激活。而多巴胺不只是和“快乐”有关,更和“期待”挂钩。换句话说,真正让你上钩的,是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期待感。每一次滑动、点击、刷新,都能带来一次微小的多巴胺“刺激”。大脑会慢慢开始渴望这种刺激——不是因为它多令人满足,而是因为它能带来兴奋。但长期处于这种高度兴奋状态最终会让人麻木:你接触的新奇内容越多,就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让你继续保持“专注”。其他所有事(看书、静坐、写邮件)都会开始显得很慢、很无聊,甚至让人不舒服。就这样,我们专注的基准线被悄悄改变了——更刺激的事物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专注其中。也就是说,我们的专注力并未消失,只是被重新塑造了。专注不是单一的大脑功能,而是一套神经网络协同作用的结果。当我们试图集中注意力时,多个大脑系统会同时启动: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负责计划、决策与抑制冲动,帮你抵挡“五分钟一次”想摸手机的冲动并专注于当前的任务。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当你开始走神、进入“自动模式”时,这个网络就会活跃起来。显著性网络(salience network)——介于前两者之间,像大脑的“总机”,负责判断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哪些可以忽略。正常情况下,这套系统能帮我们稳稳“锚定”在当下。但在一个满是通知、推送和干扰的世界里,显著性网络会不堪重负。前额叶皮层得加班加点抑制干扰——既有内心的(比如焦虑的想法),也有外界的(比如消息通知)。我们在不同网页、应用、对话之间切换得越频繁,每次切换消耗的心力就越多。久而久之,大脑会默认选择更轻松的模式:自动反应、无脑刷手机、放空。这不是因为我们“软弱”或“懒惰”,只是我们的神经通路,在不断重复中适应了这种状态而已。尽管如此,大脑仍拥有惊人的可塑性。注意力是一种技能,其关键不在于“自律”,而在于“设计”——用对方法,比硬扛更有效。
在分心的当下,你可以:
给冲动贴标签当你想切换任务或看手机时,先停下来给它贴个标签——“这是分心冲动”。这些微小的觉察行为能重新激活前额叶皮层,让你思考是否要重新决策。先换“频道”,而非直接改习惯很多时候,大脑不是想分心,而是想寻找刺激。试着换一种刺激方式——去散步、伸个懒腰、听一首多年没听的歌。它们能满足“新鲜感”,却不会耗尽注意力。让专注“轻轻回到原点”,而不是“重启系统”如果大脑一直跳来跳去,就给它一个柔软的落点。比如写个便利贴:“就做这一小件事”;或者倒个10分钟的沙漏、放上你喜欢的背景音乐。
在闲暇时候,你可以:
审视你的信息输入你喂给大脑的内容,决定着它未来的期待。如果一直喂给它杂乱的信息,它会慢慢忘记“安静”是什么感觉。试着用一天时间减少高刺激信息摄入:少刷会儿手机、少看些刺激的内容。这不是“自我惩罚”,而是一种“馈赠”——让神经系统喘口气、重置一下,重新记起“安静”的感觉。主动无聊,探索你和它的关系无聊不是刺激的失败,而是通往深度的门槛。试着让自己静静待在无聊里:望向窗外、看光影变换、留意“空下来”时的不适感。散步时不戴耳机,只听自己的脚步声和周围的环境音。最终,不适感会慢慢变成平静。而这份平静,其实是“留白”——有了留白,创意才会慢慢生长出来。刻意训练专注力。专注力需要练习读5分钟书、写10分钟日记、专注看一段视频(只看,不做别的)。不用多,每一次小小的持续专注,都是在为大脑重建基础。它比所谓“多巴胺戒断”更有效,也更温和。守护你的“心智”大脑能承载的未完成事项有限,多了就会“短路”。试着睡前把想法“倒”进笔记本,或列一份“稍后处理”的清单,把不用立刻做的事记下来——这些事情都在释放你的“心智缓存”,让你更好地专注。
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