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点多刚开始写,就简单聊三千字的。
有一个想法,以几十年前的标准,中国当前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然生活的标准是提升的,以现在的标准距离共产主义还差得远。不过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生产力,当下要实现全民更好的生活水平,核心的卡点是认知改变和福利水平,简单地说就是“全民发钱”。
但注意小镇说的“全民发钱”,绝不是一些专家学者说的直接给全民定期发钱或者消费券,这种模式并不可取。
小镇更期待的发钱模式,是国家大幅增加对民生保障的投入,普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解决三大难题:老人的赡养照料、孩子的育儿与教育成本过高、人的医疗支出尤其是大病重病。
由这三个核心问题出发,还有一些重大的分支问题,比如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目前的生育险由企业缴纳,未来这部分能不能直接由国家财政承担呢?或者给予支持女性职工生育的企业,提供免税等政策优待?
毕竟企业的根本目的还是盈利,而生育是国家需要保障的社会公共利益。
要想实现这一点,关键是打破两大惯性认知:
一是觉得民生福利保障是支出、成本、负担。
这是不对的,比如小镇在《》一文,就进行了简单计算,如果能够大幅提高0—6岁新生儿的托育、学前保障,帮助母亲更快回归职场,或者可以从事托育相关工作,实现育儿与工作的结合,那就可以显著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止住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的危险趋势,能够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增长。
而且,只有当民生保障好了,大家不担心未来了,才会舍得花钱用于消费,真正解决现在最头痛的消费不足问题。消费是不能指望较高收入的少数人群的,尤其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工业大国,生产力太强大了,需要海量的普通消费者来消化生产力。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亿万富豪会觉得擦屁股也得用几十元、几百元的特制卫生纸,但售价再高的卫生纸,其生产消耗的生产力和原材料都是有限的,对经济运行的价值,远不如普通老百姓用百倍、千倍的普通卫生纸。
这个例子很粗俗,但现实消费就是这样。
目前出现了好的变化,提出了“投资于人”,“十五五”规划也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但需要注意,这仍然不是直接向“人”加大投资,本质还是传统的项目、基建、投资的逻辑。
因为有些基建投资本身带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养老设施、学校、医疗机构等等,就像现在说发挥数据价值,提出来的构想很丰富,但落地还是搞基建,只不过这个基建带有促进数据要素发挥的作用,投资于那些本身具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项目,这才是“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真正含义。
二是担心财力资源不足,最终被“懒汉”拖垮。
首先需要肯定国家近些年大幅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十四五”期间对民生领域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但这只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还有其他资金来源和支出,比如从去年开始大幅扩张的地方债。
近期,财政部把原来的处级单位升格为司,成立了债务管理司,就是要将中国分散的政府债务管理升级到全面统筹、全口径监管的新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必然要靠发债去提振经济,虽然从全球标准来看,中国发债空间还很大,但从审核权下放后,地方发债的增长速度来看,也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出现新的“隐形债务”问题。
就算如此,中国也有很多闲置资金没有利用好。
比如小镇之前说的公积金,2024年底余额已经突破10.93万亿元,同比增长8.61%,一年提取不到2.77万亿元,然而如此庞大的资金收益率很低,基本可以认为躺在账上。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2024年高达10万亿的余额资金,增值收益方面只有1489.71亿元,增值收益率只有1.36%。
虽然要考虑资金分散、支取需求等等,但这也太低了,哪怕把余额直接买国债呢?反正目前每年缴纳的公积金,足够应对提取需求。
闲置的资金可不仅仅是公积金,医保基金同样是大量闲置。这几年医改一直要求降低医保支出,可以理解,毕竟好日子过了没多久,要多考虑未来,14亿人的国家,肯定想着家底厚一点、稳一点。
但截至2024年底,全国医保累计结余金额已经高达3.87万亿元,同期全国医保支出是2.98万亿元,如果把个人账户等资金加上,那么医保的结余金额还要更高,不过这个就不适合多算了。
以当前支出而言,仅全国医保结余金额可以维持15个月的医保支出需求,参考国际一般标准能够支持3个月的支出就可以了。
3个月对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还是太紧张了,那么提高到半年,也可以多拿出来超过2万亿元的资金,这些资金能不能用来针对性地改善群众呼吁强烈的部分大病、重病保障?包括参考养老体系的个人养老金,由国家出面推出一个半补贴性质的国家大病、重病保险?
当然,3.87万亿这是多少年来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也是保持社会安定的压舱石,不能这么轻率地就花出去,但是不是可以稍微放松下对医保支出的限制呢?
不必过于担心未来没钱了。
要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十五五”规划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优势,分别是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而2035年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中国未来10年的生产力增长要比过去更快。
大概率,中国各方面社会资金的积累会更多,后人会比前人创造更多的财富,现在问题是要给当代人足够的民生保障,不仅要对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兜底,还要提高对中等收入人群的保障。
一定要重视,因为人的消费理念一旦固化,后面就很难改变了。比如2020年到2022年这一波,很多人突然发现原来消费可以大幅缩减,生活方式变了,再加上更重视抵御风险,投资、消费等支出受到很大影响。
从国家层面,“兜底”的标准需要提高,不能因为家庭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在中国已经属于前40%的中高收入家庭组,就觉得够了。
恰恰相反,这一中间群体承受的压力非常大,迫切需要社会福利的支持。还有现在超过2亿的灵活就业人群,目前新的模式是把现有保险体系拆开,针对性地组合,然后由平台企业提供部分补贴。这一块国家是否也可以增加一些资金支持?虽然不至于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那样,由国家全部承担统筹部分资金,但可不可以提供更好的养老金计算方式?
福利过度的教训需要警惕,如德国等国家,因为过度福利保障,导致出现了庞大的懒人群体,还让辛苦工作的人承担了巨额税负压力,整个国家竞争力下降。
但中国人不是德国人,几千年天性就是勤劳。尤其中国目前提供的福利仍然不高,远远称不上“养懒汉”。
总之,还是要相信人民。
民生领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总方向必须坚持,只是“尽力”和“量力”也会受到理念的影响,当相信福利支出不是成本而是投资、相信未来中国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不必担心国家财力枯竭、相信中国人不会因为福利提高就当懒汉而是为了自我实现而努力工作。
观念一变,解法就不一样了。
以中国目前的生产力和财力,可以在民生保障方面,投入的力度更大一点。比如大幅提高农民养老金,“十五五”期间,倘若能够把农民养老金当前平均不到300元,提高到农村低保的每月600元,效果就很明显了。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