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业务控股权花落博裕资本,标志着星巴克寻找本地合作伙伴的过程告一段落。这家美国咖啡连锁巨头也借此卸下部分经营重担,以合资企业身份参与激烈的中国咖啡市场竞争。
星巴克星期二(11月4日)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中国。博裕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定价上,博裕资本以约40亿美元(下同,52.2亿新元)的企业价值(不计现金与债务)收购相应股权,双方预计交易将在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后,于明年3月前完成。另据彭博社消息,博裕也正与银行洽谈约14亿美元贷款,以支持这项交易。若交易最终完成,将成为今年中国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交易之一。
有中国网民认为,博裕的股权收购捡了个便宜。因为按照40亿美元占股六成折算,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仅67亿美元,与星巴克自身估算的中国业务估值超130亿美元有差距。
但据星巴克新闻稿,星巴克中国130亿美元的估值综合了出售股权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给星巴克支付的授权经营收益。
因此,星巴克通过这笔交易保留了品牌和股权、锁定了现金、又可继续收取授权费,实现了“轻资产参与”,并不吃亏。
另有分析指出,博裕资本也没捡便宜——要在中国整体消费信心偏弱、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主导星巴克咖啡的运营,是高风险高投入的生意。
星巴克卸下重担
1999年在北京开设首家门店以来,星巴克在中国已有逾8000家门店,中国市场贡献了公司约8%营收,仅次于美国市场。但与其他西方品牌一样,星巴克在中国面临大量新兴本土品牌冲击,以及中国消费者近年来对外国品牌认可度下降的挑战。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星巴克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42%的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14%。中国本土品牌瑞幸咖啡以35%的市场份额登顶,成立不到五年的库迪咖啡也有12%的占有率。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新增790家门店,创历史新高,但营收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和平均客单价,都同比下降8%。
星巴克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瑞幸,在中国已经有超过2万6000家门店。图为上海静安区的一家瑞幸咖啡门店。(法新社)
面对市场上低至9.9元(人民币,下同,1.82新元)甚至6.6元的连锁咖啡,以及大街小巷的精品咖啡,星巴克需要加大投入以保证营收规模和品牌。金融服务公司BTIG分析师萨莱(Peter Saleh)估计,星巴克每年在中国投入逾4亿美元,占其总资本支出的约20%至25%。
《华尔街日报》指出,由于在华经营变得极具挑战,一些投资者很久之前就希望星巴克能出售中国业务。2024上半年,时任星巴克CEO纳思瀚就提出过引入外部投资者。
如今找到中国合伙人,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遇到增长瓶颈后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同时为自己保持了潜在收益增长机会。星巴克星期一表示,与博裕资本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象征星巴克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计划。
博裕的资源和挑战
对投资者而言,星巴克仍然是优质标的。一方面中国咖啡与茶饮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与已经有2万6000家门店的瑞幸相比,星巴克中国的门店仍远未饱和,下沉市场扩张潜力巨大。在售价高于多数连锁品牌的情况下,星巴克仍保持增长势头,显示其品牌溢价能力与经营韧性。
从财务角度上看,连锁咖啡是高现金流生意,银行愿意放贷,对机构投资者也意味着可观的杠杆空间。再加上今年来星巴克中国调整运营策略,包括开设免费“自习室”,推出更多无糖饮品和创新茶饮,下调多款饮品价格等,带动营收重回增长轨道,今年前两个季度销售额分别上升5%和8%,也吸引更多关注。
小红书网民晒出的“星巴克自习室”图片。(互联网)
今年6月,星巴克中国向潜在投资者进行路演。界面新闻报道,参与竞购者达到30多家,报价达到星巴克中国2025年预计息税折摊前盈利(EBITDA)的10倍乃至15倍。到了9月,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春华资本和殷拓集团入围最终轮竞购。
博裕资本是其中最有实力和野心的机构之一,它在中国的广泛人脉与资源显然是星巴克的重要考量因素。
公开信息显示,博裕联合创始人包括已故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之孙江志成、已故前TPG合伙人马雪征、香港资深投资人童小幪,以及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前总经理张子欣。早期出资人包括淡马锡控股和李嘉诚基金会,是既有人民币也有美元的双币基金。
博裕专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房地产和基建,以及风险投资四大业务,资产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美元。公司投资对象包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小红书、宁德时代、药明康德、蜜雪冰城和希音等,投资领域横跨互联网、金融、教育、医药、消费,也布局物流仓储、跨境电商、数据中心等业务。
今年上半年,博裕资本收购高端商场北京SKP约45%股权,并控股中国领先的智慧物业运营商金科服务。彭博社指出,博裕在商业地产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专长,能帮星巴克优化和扩展门店网络。
位于北京CBD区域的SKP商场聚集大量奢侈品牌。今年上半年,博裕资本收购SKP约45%股权。(互联网)
星巴克和博裕联姻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把门店数量从8000家扩张到2万家。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说:“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不少中国网民则期待星巴克“国有化”后能更平价。有网民说:“如果(星巴克)不能从30块降到9块9,我还是去喝瑞幸吧。”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质价比”成为62%咖啡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标准。市场规模增长也更多来自中低端市场贡献。2024年中国咖啡市场2000亿元规模中,15元以下价格带占比达45%,而30元以上高端市场占比从28%萎缩至19%。
价格调整有利于营收增长,但星巴克仍要维持自身定位。博裕合伙人黄宇铮在新闻稿中的表态,说明了博裕的立场:“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顾客建立了深厚情感。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上海CTR市场研究董事总经理虞坚向彭博社指出,博裕必须在“坚持高端定位”与“应对价格竞争”之间取得平衡,否则可能削弱在中国的长期盈利能力。
界面新闻则在报道中分析,博裕有能力让星巴克变得更像一家中国公司。例如,博裕可以通过深度参与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投资的经验和资源,优化星巴克的门店、提升APP体验,打通会员体系,也能通过住宅和写字楼资源,帮星巴克拿下更好的位置等。
也有人担心,变成中国企业可能意味着星巴克要“卷起来了”,“担心星巴克员工追求出餐快,变得暴躁。”
无论怎么改变,时代都已和26年前不同。星巴克不再是启蒙中国咖啡市场的老师,如今它需要在一个由本土品牌与资本主导的市场,学习如何以中国方式做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