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静思
深秋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难得刺眼,街角的滑板公园里还能听到轮子刮地的声音。9岁的儿子攥着滑板回到家,来不及喘口气就兴奋地和我说: “妈妈,xxx他们今天在后院有个滑板聚会,他们答应了教我新动作,我能去吗?” 儿子眼里期待的热度能擦出火花来。
他说的那些孩子,比他大几岁,住在小区周边远一点的地方,算不上是近邻,但这些孩子平时经常一起玩,彼此倒也熟识。可我看了看窗外那段坡度有点陡的路,脑子里立刻跳出受伤、缠绷带、医院的画面;加上那会儿我正在处理工作上一件棘手的事情,时间紧得像被揉扁了,也无法陪孩子到现场。于是,我好言相劝:“你还是不要去了,那些孩子年纪大,现场也没有大人看着,我不放心。”
“他们都是邻居啊,妈妈,你见过他们的,他们会教我怎么不受伤、摔得安全,而且我已经会基本动作了,我不会乱来的。”我听得出儿子声音里想要最后一搏的焦急。
我突然有点火,这个9岁的男孩啥时候才能有一丁点为父母着想呢?“我知道你想去,可我现在正忙。万一你受伤了谁负责?别再跟我磨叽了,滑板收起来。”
“你根本不懂!”儿子猛地往前一步,声音里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他们会教我新动作,大家一起练真的好玩,我就是想和他们玩!你总是只看到危险、破坏我的快乐!”然后他走回自己房间,砰地关上房门。
整个房间陷入安静的瞬间,我分裂出了AB两个人:
A说:这孩子就是欠揍!什么态度!没看到我在忙么?他不知道我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么?
B说:你真是个专横的家长,难道你不明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有多重要么?就算你拒绝,是不是也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一下他被拒绝的那份难过?
最终,我糟糕的情绪和作为父母常有的那种“理直气壮的霸道”占了上风,把刚冒出一点头的共情力又压了回去。我推开儿子的房门质问他:“谁允许你摔门的!在考虑到你安全可能会有潜在危险的情况下,我拒绝你又有什么错!”
育儿专家常说,学会共情孩子,是建立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关键。它能让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形成一生的联结,也能让孩子拥有深层的安全感,把父母和原生家庭视作心中最稳的港湾。可我,一个共情力并不强、尤其在生活和工作让我情绪低落时更显迟钝的家长,却常常亲手、一砖一瓦地拆掉儿子未来的港湾。
共情力(Empathy)是育儿界的顶流IP 之一,这词起源于19世纪德国美学概念 Einfühlung(意为“移入他者的感受”),由心理学家 Edward B. Titchener 于 1909 年 将其译为英语并引入心理学领域,用以描述人对他人情绪与心理状态的理解与共感能力。在当代心理学与社会神经科学中“共情力” 被普遍定义为,个体对他人情感或心理状态的感知与反应能力,包含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感同身受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 / perspective-taking,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与推理)两部分。
“情感共情”就是你在情感上“跟人一起有感觉”,会有即时的情绪反应或同情。比如,孩子摔掉心爱的模型玩具,惊慌大哭;你自己也感到心疼,会弯下身去抱他并说“没事,我们一起修”。你感同身受孩子的失落与痛苦,情绪上与他连在一起,促使你采取安抚行为。
“认知共情”就是你在思维上“理解别人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做”,通过推理把自己放到对方角度看问题。比如,兄弟姐妹因做家务争吵,家长理解小孩抱怨的不是家务本身,而是觉得不公平或时间安排被挤压,便提出轮值表并商量合适时间。家长看见矛盾的潜在动机(公平感、时间压力),用方案回应问题。
由此可见,共情力并不只是“善良”“好脾气”的表现,它还是一些更深层能力的综合体:既要有能量去真正“看见”和“倾听”对方,也要有智慧在情绪背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想出合适的办法。
作为一名两个孩子的家长,当妈近十年,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共情力欠缺的家长。
儿子出生后到幼年时期,我几乎读遍了市面上所有经典的育儿书,也试着在养育过程中一点点去实践几乎每本育儿书里都会提到的“共情力”。情绪状态好的时候,我能看见儿子的情绪起伏,也会尝试去安抚他,想接住他的难过,带他走出情绪的泥泞。
比如,有一次,我们一起看《海贼王》。演到海盗布鲁克眼睁睁看着船上的伙伴一个个死去,而他因为吃了“黄泉果实”得以幸存,只能独自一边哼唱着曾经大家举杯同唱的《宾克斯的美酒》,一边回忆往昔的欢乐。那个场景深深触动了儿子,他靠在我身边,哭得很伤心。
我之前看过这一幕,心里早有准备,本以为不会哭泣。可看到儿子那样难过,我还是伸手抱住他,陪着一起哭。我一边替布鲁克解释他的思念,一边告诉儿子活着的人要学会带着勇气,继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
但还有些时候,我发现自己“接不住”儿子的情绪。看到他情绪失控、无理取闹时,我“受不了”和崩溃的时候也不少。那种感觉就像情绪的闸门被同时推开,我们都在各自的浪潮里挣扎。有时,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假装无视孩子的情绪,告诉自己“别火上浇油”,在安全范围内让他自己试着冷静下来;可有时,我的情绪就像一堆干草,儿子即使燃着干草的那根火柴,让我一下子就失了控——就像那次滑板的事一样。
我慢慢意识到,共情从来不是一本书、一堂课就能掌握的技巧。它更像是一种能量,需要心里有余地,才能伸出手去接住对方。而我也不具备这样天赋,总是有智慧看到和解决。所以,才会让孩子和自己一次次陷入情绪的交锋里。
可也正是经历得多了,从这两年起,我开始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具备共情力”,也不再因为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而陷入自责与内疚。我慢慢明白,欠缺共情这项能力也许并不是凭借我个人意愿和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没真正被“共情”过。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没有“科学育儿”的方法、也没有“共情力”、“情绪稳定”这些概念的普及。他们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能给的更多是生存/生活经验,而不是情感理解。所以,他们的“空白”自然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在共情这件事上,很多人都带着一种近乎“天生的缺陷”。
另一方面,从我们成人后到真正为人父母这十几、二十年间,也鲜少有人教过我们什么是“共情”、怎么去练习它。突然有一天,你怀里多了个孩子,一个比我们小二三十岁的生命,然后社会告诉你:你要学会理解他、感受他、共情他。可在隔着时代、年龄与成长语境的鸿沟面前,让一颗心去感同身受另一颗心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同身受”这项逆天的能力,就算是天生强大的母爱也有做不到的时候。
所以,我放下了对孩子要具备共情力的执念。没有就没有吧,“土囊萍末两难同”。
尽管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仍然想靠近孩子,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去理解他、回应他,尽量减少情绪交锋对亲子关系的破坏。于是,我学着不再强迫自己必须具备共情力,也承认自己在这方面很弱。但我找到了一种弥补缺失共情力的方法——认真道歉。没有解释,没有辩解,也没有“但是”之类的转折,只有百分之百纯粹的道歉:描述问题、表达我眼中看到的他的情绪、承认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即便很多时候,是孩子因为情绪问题掀起了冲突,我也会在冷静后先开口向他道歉:告诉他,我没有能力安抚他的情绪、没有给他的情绪正确引导,这是我作为家长的失职。先用道歉去安抚孩子的情绪,等他情绪稳定下来,才可以继续讨论接下来的事情——我们的冲突、彼此的情绪问题、以后遇到类似状况如何处理,以及在处理不当时可以有哪些备用方案。
九岁、十岁的孩子在冷静之后,完全可以认真听懂父母的道歉,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更开诚布公的方式:承认自己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并坦诚这种欠缺曾导致孩子做得不够好,同时一起讨论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两个人可以如何应对。
即便父母没有足够的共情力,没有在第一时间接住孩子的情绪,也并非意味着情感的裂痕无法修复。真诚的道歉,就像一座桥梁,把父母和孩子的心再次连接起来。道歉中包含的承认、理解和负责,让孩子感受到“我看见你了”、“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为伤害你而抱歉”。哪怕父母在当下无法完全感同身受,孩子依然能在这种纯粹的回应里找到安全感和被理解的温度。
道歉无法成为共情力缺失的平替,但它可以是一种柔软的力量,让缺失的共情在行动中得以部分弥合,也让亲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再次流动起来。
网上有个段子:“孩子一直在等父母一句道歉。”描述了80后在成长中父母缺失的那句“抱歉”。我认为,如果父母学会如何真诚地道歉,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孩子长大后就无需再等待,那份理解和修复,早已在父母的行动中扎根。
在共情力这件事上,育儿书只能给我们不同的工具让我们去尝试,但无法确保效果,每个孩子和家长都不同,没有标准答案和一劳永逸的方式,就是得因人——孩子和家长双方——而议。
我女儿现在三岁半,是个对食物、环境和人各方面都很挑剔的女孩。她和我很亲、但不知道为啥总是和爸爸比较“疏远”。比如,爸爸回家想抱抱她、早上起来亲亲她、想陪她一起玩玩具、哄她睡觉,这些温情的父女时刻在女儿身上都很难实现,她总会用“爸爸走开”那种嫌弃的语气决绝地拒绝。
但爸爸从来不会因为热脸贴了冷屁股就有情绪。他选择尊重女儿的情绪和反应,然后尝试各种办法靠近女儿。现在,他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是拟人化,让自己假装成小动物(我女儿喜欢小动物)用手摆个兔子耳朵、小鸡小鸭的嘴巴、大老鹰的翅膀……每次他想陪女儿做什么事情时就会用“变身”成小动物,发出请求。我女儿非常吃这一套,每次都会欣然接受爸爸。
对于低龄的孩子,采用拟人化的方式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父母跳出自己的角色、变成孩子喜欢的朋友、玩具、动物,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共情”这个词,这些年几乎成了育儿世界对父母的“金科玉律”。可对那些一边为生计奔忙、一边焦虑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奢侈的能力。我们太容易在疲惫、焦虑或自我怀疑中感到“做不到共情”就是失职。但其实,共情不是育儿的唯一通道。能做到,固然是优秀的父母;做不到,也不必苛责自己。每个父母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有人善于倾听,能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空间、有人情绪稳定,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有人幽默风趣,用笑声化解紧张的气氛。
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能共情的完美父母,而是一个始终爱他、在他犯错时愿意原谅、并且永远在背后托底的家长。对孩子来说,原生家庭这个港湾所带来的安全感,并非必须自父母能否共情,而是那种“我可以被看见、被理解、被原谅”的确定。
排版:球球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