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现场
傍晚的成都,天色还未完全暗下,街区的灯光便次第亮起。刀口辣椒的味道从火锅店里飘出来,骑手从水洼边绕过,茶馆仍坐满了意犹未尽的人,带着孩子的父母开始走上空中步道。舞台的搭建刚刚完成,工作人员在调试灯光,观众陆续入座。成都的夜,总有种不慌不忙的节奏,人声散开,又在一处重新聚合。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座剧场,建筑、街道、光线、声音便是它的布景;而情感、记忆与偶然的相遇,则是那一幕幕正在发生的故事。真正的城市经验,并不在那些宏大的规划里,而在此刻的空气、在低头路过的人、在呼吸交织的当下。
就在这样的夜晚,城市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
10月31日晚,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年度分享“城市与我们:故事剧场”在成都西村LIVE举行。导演贾樟柯、作家李敬泽、规划师李晓江、脱口秀演员黑灯、电影学者戴锦华、艺术家曹斐、编舞家陶冶——七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讲述者,在同一个舞台上,带来了七种关于城市的叙事。
这场“故事剧场”共分为七幕,由来自不同领域的讲述者共同完成。序幕由终审团联合主席建筑师刘家琨与导演贾樟柯开启,他们以“城市的两重叙事”为题展开对话:一个来自空间,一个来自影像,讨论建筑与电影如何在时间与生活之间建构城市的意义。
随后,七幕依次展开。贾樟柯回望他的电影拍摄现场,那些空无一人的剧场、工厂与街道,其实都在讲述中国城市的时间感;“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李敬泽以一首九十年前的诗开篇,提醒我们文学是城市最慢的叙事;李晓江提出“成年的城市”,希望城市从扩张转向生活;黑灯以脱口秀的方式揭示“看不见的城市”,在笑声里让人重新感知日常的不平之处;戴锦华带来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从《银翼杀手》到《她》,指向“人与人的相遇,才是好城市的未来”;曹斐展示《超级稻田》,追问当系统越来越完善,人将身处何处;陶冶带领观众起身共舞,他说:“身体,是城市最诚实的语言。”
这些主题,在当晚被一幕幕展开。有人以影像捕捉时间的流动,有人以文字追问记忆的去处;有人从城市的尺度谈变化,也有人在生活的缝隙里描摹幽默与失落。还有人回望银幕上的未来世界,有人将目光投向机器与人的边界,也有人让身体重新进入现场,让公共在动作之间发生。
编辑|李靖越
年度分享嘉宾与主持人合影
刘家琨:我常年做建筑、做空间。我一直觉得,如果空间没有被人使用,它就像一把没有被奏响的乐器。当你设想某个空间将被真正使用,当人走进去,声音、光线、情绪都开始流动,那一刻,你的思考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有时候我会想,空间很像一把小提琴,也像一座有光影、有共鸣的教堂。它的形体可以很美,但如果没有被奏响,那它也只是一个躯壳。建筑的意义,不是形式,而是被使用、被触发、被生活激活的那一刻。
所以我觉得,导演就像奏响空间的人。建筑师搭起了结构,而导演、演员、观众——这些“使用空间的人”,让它发出声音,让它真正成为“剧场”。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联合主席、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2025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刘家琨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联合主席,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
贾樟柯
贾樟柯:我拍电影,其实和建筑师做的事情很像。建筑是凝固的时间,电影是流动的空间。我们都在构建人与世界的关系。城市在变化,我们拍的其实是这种变化中的“人”。我一直认为,电影不是单纯地讲故事,而是记录时间的艺术。时间如何在空间中流动,流过街道、广场、屋檐,留下生活的痕迹。
电影中的城市,总是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小武》里的汾阳街头,《江湖儿女》里的山西矿区,那些地方都在说:城市是被人使用、被人呼吸的。高速发展让城市越来越亮,却也越来越陌生。我们拍电影、做建筑,其实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人和城市的关系还能多近?我们怎样才能让生活重新被看见?
刘家琨:建筑和电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在讲时间、讲空间、讲人的存在。我觉得建筑更像一个开放的剧场,它不需要剧本,它在等人进入、等故事发生。其实我们今天做这个“故事剧场”,就是希望能让不同的讲述方式汇聚在一起。建筑师只是搭了一个台子,真正的戏,是由生活来演。
电影让我理解城市的方式,也让我看到时间的流动。
在我拍的第一部电影《小武》里,有一条街,街上的人都认识彼此:卖录音机的、裁缝、修表匠、理发师——他们的生活琐碎却鲜活。二十多年过去,再回去时,那条街已经拆了。熟悉的铺面不见了,像被时间整块抹去。我拍电影,其实是想留下这种被遗忘的时间。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联合主席,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
贾樟柯
建筑与电影,本质上做的是同一件事。建筑是凝固的时间,而电影是流动的空间。建筑师通过结构去表达时间,导演通过剪辑让时间有节奏。人进入建筑的那一刻,它才“活”;观众进入影院,电影才真正开始。
年度分享第一幕·城市与时间
我常在想,城市更新是一种必然,但被迁走的小摊贩、不再亮灯的录像厅,它们在哪里?“发展”这个词,往往意味着清除与替换。可我希望看到另一种发展——在速度之外,保留人与空间之间的温度。
一个城市如果只剩下功能,而没有故事,它就会变成一座空壳。电影的意义,是让时间重新流动;建筑的意义,是让时间可以停留。城市的呼吸,正在两者之间。
在今天的城市里,“故事”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难。节奏太快,一切都像快闪——闪了一下,又被新的画面取代。文学能留下什么?
我想到卞之琳的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生活在彼此的注视里,看与被看同时发生,却难以抵达。城市正是这样的空间——彼此靠近,又各自孤立。文学要做的,也许就是记录这种“无法抵达”。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成员,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敬泽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在一个人人都在“表达”的时代,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停顿。让语言慢下来,让被忽略的声音和情绪重新浮现。城市的每条街都有故事,只是大多数故事没有机会被说出来。文学不是制造意义,而是在保存那些被时间掠过的碎片。
年度分享第二幕·叙事与留痕
我喜欢“故事剧场”这个主题。城市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剧场,每个人都在其中表演、出场、退场。文学的任务不是写剧本,而是记录那些不断发生的生活即兴。只要还有人讲述,还有人倾听,城市的故事就不会消失。
做了四十多年规划,我见证了中国城市从“长身体”到“长记忆”。我常说,如今我们的城市已进入“成年期”——不再只是追求规模与速度,而要重新思考“人”。
疫情期间的流调信息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年轻人从怀柔到三里屯去天堂超市酒吧,单程两小时。他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找到一种归属。这是城市的真实逻辑——人的行动是由愿望与感受驱动的,不是规划图上的箭头。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初审团成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李晓江
城市问题,并非缺乏设计,而是缺乏对人的想象。谁会来?他能承担怎样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有没有为中低收入者留下空间?城市若无法保障基本尊严,就会失衡。
年度分享第三幕 · 成年的城市,新的剧本
我常说,城市建设其实是一种教育。它教育我们如何理解彼此,如何面对复杂。一个“成年”的系统,不是被规划完结,而是能持续学习。规划师要做的,不是制造秩序,而是创造一种让人能在其中呼吸的弹性。
过去几年,我差不多跑了上百个城市。别人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总说——机场、高铁站、酒店。那是我最熟悉的动线,也成了许多人对城市的共同经验:我们都在“经过”,很少“停留”。
城市越来越亮、越来越干净,却也越来越难接近。台阶太高、树下的阴影被铺成装饰,人想靠一靠、坐一坐,却找不到地方。
脱口秀演员
黑灯
古人讲“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咫尺为质”。我们能设计恢宏的天际线,却常常忽视脚下那一米。城市有势、有形,却少了质。
年度分享第四幕 · 青年之声
真正的公共性,是身体能否抵达。城市不该只是“观感”,而要成为“体感”。我希望人们重新用脚丈量空间,用皮肤感受温度。那一米,也许就是城市重新开始的地方。
电影是一门拥有完整时空结构的艺术。建筑是凝固的时间,电影是流动的建筑。它们都在讲“空间中的时间”。
“蒙太奇”一词其实源自建筑学——不同材料拼合成整体。正如建筑组合空间,电影通过剪辑组合时间。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成员,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我总是警惕“未来城市”这个概念。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每一次“未来”的出现都伴随着分层与异化:上层属于权力与资本,下层是被看不见的身体。科技带来了效率,也放大了疏离。
年度分享第五幕 · 电影中的未来城市
我更愿意谈“公共”。电影院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它让陌生人得以相聚。若影院消失,公共性也将随之消失。
我仍相信,未来城市的希望不在科技与高度,而在于人是否还能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看同一束光。
我一直在不同的现场之间工作——从城市到工厂,再从工厂到乡村。
2006年,我在珠三角拍《谁的乌托邦》,那时工人与机器共处,生产节奏紧密。多年后我拍《亚洲一号》,仓库里已经只剩机器。那是一种从“人”到“无人”的过渡:技术带来效率,也带来新的孤独。
艺术家
曹斐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后来我把镜头转向农场。无人机、智能农机在操作,人越来越少地参与。自然与工业在这里重叠,节奏却同样被算法控制。
我不想预言未来,只想提出问题:当自动化成为常态,我们的情感还属于自己吗?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会怎样改变?
年度分享第六幕 · 城市车间
无论技术多么先进,社会的核心仍是人。“无人化”的未来如果真的到来,我们更需要用艺术去守护人的经验与灵魂。
“公共”从哪里开始?我认为从身体开始。
我第一次做体测时,教练对我说:“你这个人,本体感受缺失。”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身体。我们在线上生活,不出门、不见面,身体成了被动的容器。
陶身体剧场创办人、艺术总监,威尼斯双年展舞蹈银狮奖得主
陶冶
身着单农25秋冬系列
我想重新唤醒这种感受。在作品《动作世界》中,我邀请观众走进一个“无脚本的剧场”——大家可以即兴行动、碰撞、生成节奏。剧场不再是黑盒,而是流动的空间,可以在广场、街头、任何角落发生。
年度分享第七幕 · 身体与社会的临时剧场
我相信,身体就是公共性的最小单位。只有当身体被唤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重建。有时,一个共同的动作、一场即兴的舞蹈,就足以让公共重新发生。
(感谢品牌共创合作伙伴「单农」对年度分享的支持!)
运营编辑:叶晨灏
公共空间奖 (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 (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 (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 (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2023/04/01-2025/03/31 期间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在地
LOCALITY
我们的城市空间应该根植于地域文脉,将历史记忆融入当代生活场景,重构人与场所的深层联结。
融合
INTEGRATION
我们需要兼容城市不同群体的需求,打破多重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和城市文明。
创新
INNOVATION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在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三个方面,探索中国城市的未来范式。
可持续
SUSTAINABILITY
我们倡导人与环境的平衡共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延续生命系统,推动居民福祉的世代共享。
组委会主席
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
贾冬婷/李伟/吴琪
总策划
贾冬婷
项目执行
活动:潘鸿/宋洋
品牌:袁潇雪
策划:俞冰如/吴佩珊/吴小霜
传播:沈雨潇/李靖越/黄丹蕾
商务:蒲军强/申倩倩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北京市东方公证处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
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
4aC Design
战略合作伙伴
滴滴企业版是滴滴旗下的一站式企业出行与商旅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商旅管理与服务。致力于以 AI为核心驱动力让行程无缝衔接,打通高效差旅全场景,无需繁琐切换,一个App即可完成机票-酒店-火车票用车全链路预订。
成都文旅集团是成都市聚焦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属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建设、运营和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对外推广等职责,先后打造了宽窄巷子、西岭雪山、“天府古镇”系列、夜游锦江、熊猫灯会、西村大院、中国网球巡回赛等文旅体品牌,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投资企业百强”“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旗舰企业”等荣誉。
成都体投集团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创建 “世界赛事名城”战略部署,推动成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发起的专业化平台公司。目前管理7家、参股2家下属企业,资产规模42亿元,运营体育资产共12处,面积约27.5万㎡,是成都市体育产业链主企业。
西村大院是成都文旅集团旗下文商旅体融合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号,由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刘家琨设计。项目呈院落式C字型半围合形态,巧妙融入院落、林盘、再生砖等元素,配套中心球场、空中跑道、艺术空间等个性化设施,以“体育 +”为核心,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塑造共创共享的创新生态聚落和成都生活方式目的地,高质量打造成都城市级复合型消费地标。
品牌共创合作伙伴
单农以“让更多人高品质地朴素生活”为理念,呈现质朴而讲究的生活方式,传递安静有力量的生活态度。自2013年创立至今,单农已在全国开设超过100家品牌直营门店,持守“当下即经典”的设计哲学,探索穿着本质,创造自在美学。
首席礼遇官
东边野兽是诞生于上海的东方草本可持续美肤与生活方式品牌,旨在通过复兴中国草本的功能与文化价值,探索健康与美的东方解法。东边野兽关心的不只是变得更美,而是如何更健康、更愉悦,实现一种长期主义的“可持续的美”;展开一场真诚、勇敢、浪漫的实验。
品牌好友
创立于2006年的云南菜品牌一坐一忘,19年来持续深挖好吃健康的云南菜,坚持每周2-3次从云南空运新鲜食材,把云南味道带回城市餐桌。致力于展示云南的多民族文化,倡导“一坐一忘”的慢生活理念,传递云南山水和云南人的真诚与美好。
场地支持
2025.05
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5.06
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
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5.07-09
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5.09
终审团终评会
2025.11.1
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