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AlphaGo作者Julian等科学家指出,公众对AI的认知远落后于其真实发展速度。最新研究显示,AI正以指数速度逼近专家水准,预计2026年可能成为关键临界点。AI已能独立完成数小时复杂任务,且能力曲线呈指数增长。跨行业评测表明,AI在真实职业任务中的表现已接近甚至超越人类专家。尽管存在质疑,但短期内AI能力的快速提升趋势清晰可见,未来可能带来百倍于人类的协作增幅,重塑各行各业。
🤖 **AI能力指数级增长,公众认知滞后:** AlphaGo核心作者Julian等科学家强调,公众对AI的理解,尤其是在其发展速度和能力方面,至少落后一个世代。AI已能独立完成数小时的复杂任务,并且其能力曲线呈现指数级增长,远超许多人的预期。这种认知差距可能导致社会在AI真正带来颠覆性影响时准备不足。
⏱️ **AI“独立工作”时长翻倍,逼近全职员工:** 最新研究表明,AI模型完成软件工程等任务的时长正以约7个月翻倍的速度增长。目前顶级模型已能独立支撑超过2小时的工作。按照此趋势推断,到2026年中期,AI可能能够连续完成8小时的工作任务,真正以“全职员工”的身份参与到工作流程中,这标志着AI从工具向工作伙伴的转变。
📈 **跨行业评测显示AI接近人类专家水平:** 针对44个职业、9大行业的1320项真实工作样本进行的评测显示,AI模型(如GPT-5和Claude Opus 4.1)在多项任务上的表现已接近甚至超越具有多年经验的行业专家。尽管评测任务的“混乱度”仍有待提高,但AI在法律、金融、工程、医疗、创意等领域的进步趋势已相当显著,预示着AI在真实职业场景中的强大潜力。
🤝 **未来协作模式:AI或成百倍增幅的助手:** Julian预测,AI的未来发展不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替代”,而更有可能是人机协作的百倍增幅。人类将扮演指挥者的角色,而AI将作为数十甚至上百个超强助手,极大地提升创造力和生产力。这种模式将重塑几乎所有行业,并可能规避大规模失业的恐慌,开辟一条更安全、更有益的发展路径。
【新智元导读】当我们还在调侃「AI写错代码」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却看到它能独立完成几个小时的复杂任务。AlphaGo作者Julian罕见发声:公众对AI的认知,至少落后一个世代。最新数据更显示,AI正以指数速度逼近专家水准,2026或许就是临界点。我们,是在见证未来,还是在自欺欺人?AlphaGo、AlphaZero的核心作者——Julian抛出了一个尖锐的比喻:人们今天对AI的态度,很像当初面对新冠疫情早期的反应。Julian的意思很直接:我们正在严重低估AI的进展。很多人还在笑它写错代码,抱怨它没法替代人类;但在实验室里,研究者早已看到另一幅景象——AI已经能独立完成几个小时的复杂任务,并且还在按指数速度进化。这就是他决定站出来发声的原因:公众的认知,和前沿的现实,之间至少隔着一个世代的落差。
科学家不忍再沉默:AI为何被大众低估?Julian Schrittwieser的名字,或许不像马斯克、奥特曼那样家喻户晓,但在AI圈,他是响当当的存在。作为AlphaGo、AlphaZero、MuZero的核心作者之一,他亲历了AI从「围棋科幻」到「现实碾压」的全过程。也正因如此,当他在个人博客写下那段话时,格外刺耳:人们注意到AI还会犯错,就急着下结论:它永远不可能达到人类水准,或者影响有限。可别忘了——就在几年前,让AI写程序、设计网站还完全是科幻!在他看来,今天的舆论氛围有点荒谬。大众盯着模型出错的细节,就断言「AI不过如此」;记者拿两代模型的闲聊对比,觉得「没啥变化」,就认定「进步停滞」;政策讨论里,AI被当成遥远的、虚浮的「泡沫」。然而,实验室里的研究者看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AI的能力曲线正在以指数型跃升。Julian bluntly指出,公众与前沿之间的认知差距,至少滞后了一个世代。他之所以站出来发声,不是为了渲染危机,而是为了提醒:如果连科学家眼前清晰可见的趋势都被忽视,真正的临界点到来时,我们几乎没有准备。
指数曲线下的震撼AI「独立上班」的时间在翻倍Julian提出的第一个关键证据,来自一家专门研究模型能力的机构——METR (Model Evaluation and Threat Research)。他们的思路很直白:不再只看模型答题对错,而是衡量它们能自主完成多长时间的真实任务。在今年早些时候的研究里,METR给出的答案是:Claude 3.7 Sonnet能在约1小时长度的软件工程任务中保持50%的成功率。这意味着,它已经具备独立撑起一段「实打实的工作时长」的能力。Julian指出,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曲线呈现出指数增长趋势,每7个月翻一倍。Sonnet 3.7已经是7个月前的模型,正好对应METR统计出的翻倍周期。他随即给出最新的对照:在METR官网更新的图表里,可以看到Grok 4、Claude Opus 4.1、GPT-5已经排在右上角。Julian博文引用的METR数据,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可完成任务的时长。可以看到GPT-5、Opus 4.1已经突破两小时大关。它们不再是「1小时工作」,而是能够支撑超过2小时的任务。指数并没有放缓,反而略超预期。这条线的含义不止是「2小时」,而是它所暗示的外推未来:如果趋势不变,2026年年中,模型将能连续完成8小时工作;再往后,2027年,模型可能在不少复杂任务上超越人类专家。Julian的意思很明确:你也许不必喜欢这种预测,但忽视它的代价极高。
跨行业评测:AI已逼近人类专家如果说METR的研究证明了AI在软件工程任务上的「时间地平线」不断拉长,那么另一项研究——OpenAI的GDPval则把这个趋势带进了现实经济。GDPval的设计非常直接:找来44个职业、9大行业的任务,每个职业挑选30个真实工作样本,总共1320项任务。GDPval任务覆盖9大行业,44个职业,模型表现已与人类差距极小。Claude Opus 4.1在多个维度甚至领先GPT-5。这些任务由平均14年经验的行业专家设计,再交给模型去完成,最后由盲评打分:只看结果,不看作者是谁。Julian在博文里写道:最新的结果显示,GPT-5在许多职业任务上已经接近人类水准。更令人意外的是,Claude Opus 4.1(发布时间甚至早于 GPT-5),在GDPval上的表现显著优于GPT-5,几乎追平了行业专家。这不是某个孤立benchmark的「漂亮成绩」,而是在跨越法律、金融、工程、医疗、创意等行业的真实检验中,AI开始逼近人类平均水平。OpenAI GDPval评测结果(2024–2025)。纵轴为模型在真实职业任务中的胜率(对比有多年经验的行业专家),深色为纯胜率,浅色为胜或平局。可以看到GPT-5已逼近「行业专家水平线」。更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在这份报告中,并没有刻意凸显自家模型,反而坦诚承认友商Claude的表现更好。Julian特别称赞这一点,认为这是行业少见的「科研诚信」:在追求安全和有益结果时,比拼输赢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当然,GDPval的设计也并非完美。Julian也提醒,许多任务依然相对「整洁」(messy程度不高),没有模拟长周期、多轮反馈的复杂工作环境。但即便如此,趋势已经足够说明问题——AI不只是能写点小程序,而是在真实的职业场景里,正一步步靠近甚至超越人类。
质疑声出现:趋势真的可靠吗?在Julian的博文下,不少读者认同「AI没有泡沫」,但也有人提出尖锐的质疑。其中,Atharva Raykar的评论获得了高赞。他指出:把AI的进展直接类比成指数曲线,其实很危险。疫情的指数传播有明确机制支撑,而AI的提升并不是必然的。他的观点是:AI的进步更像是摩尔定律,靠整个行业不断叠加创新与工程突破。如果没有推理模型等关键节点的突破,能力曲线可能早就「撞墙」。所以,单纯外推曲线,未必能保证未来必然继续加速。Atharva还提到另一个问题:评测任务不够「messy」。METR的任务平均「复杂度得分」只有3/16,相当于结构清晰的小型工程任务;而现实世界中的软件项目、科研探索,往往在7–16的区间,远比benchmark混乱。也就是说,现在的评测结果可能高估了AI在真实世界中的适用性。Julian在后续回复中承认了这些提醒的合理性,但也强调:我类比的重点并不是AI一定会像病毒传播那样加速,而是公众和决策层正在忽视已经发生的增长。短期(1–2 年)的趋势依然很清晰——在这种尺度上,外推往往比专家预测更靠谱。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不是曲线未来是否会「拐弯],而是:如果趋势真的继续,而社会却没有准备,那代价将会极其沉重。
未来是替代,还是百倍增幅的协作?Julian 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他最具冲击力的预测:2026年中,至少有一款顶级模型能连续自主完成8小时的工作任务——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一个「对话工具」,而是能真正以「全职员工」的形式参与工作流。2026年底,在多个行业任务中,会有模型的表现正式达到人类专家的平均水平。2027年之后,在不少垂直任务里,AI的表现将频繁超越专家,并逐步成为生产力的主力。这不是科幻,而是从当前曲线直接外推出的「保守版本」。Julian直言,忽视这种趋势,比过度担忧更危险。但他同时也强调,AI的未来不一定意味着「替代」。在他设想的画面里,更有可能出现的是这样一种场景:人类依旧是指挥者,但身边会有几十个、上百个超强助手。人机协作下的效率提升,不是1倍,而是10倍、100倍。这种模式不仅能避免大规模失业的恐慌,还可能释放前所未有的创造力。科研、设计、医疗、法律、金融……几乎所有行业都会因此重组。Julian把这种可能性称为 「更安全、更有益的道路」:让AI成为超强工具,而不是对手。这幅未来图景令人震撼:或许在不远的2026或2027,你不是被AI取代,而是带着一支「AI 团队」去上班。Julian的提醒,其实很简单:我们正在低估AI。不是说它完美无缺,而是它的曲线比多数人想象的更快、更陡。按照当前的趋势,2026或许就是关键转折点——AI可能不再是「实验室的奇观」,而是走进每一个普通行业,真正改写经济的底层逻辑。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事实:未来两三年内,我们都将直面一个被低估的临界点。而当那一刻到来时,每个人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你会抵抗、观望,还是率先和你的AI团队并肩上岗?https://x.com/polynoamial/status/1972167347088904371https://www.julian.ac/blog/2025/09/27/failing-to-understand-the-exponential-agai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