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科技频道 11月04日 20:23
欧洲电池巨头BMZ申请破产,欧洲电池产业挑战重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德国电池企业BMZ(Battery Manufacturing Zentrum)因流动性危机正式宣布破产保护,其根本原因在于旗下子公司资不抵债及失去重要客户。BMZ曾是欧洲最大的电池组装商之一,从依赖亚洲电芯组装起家,逐步尝试自研电芯并进军动力电池领域。然而,高昂的研发投入、技术壁垒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中国供应商的低成本、高性能产品,使得其转型艰难。BMZ的倒下并非孤例,与Northvolt等其他欧洲电池企业的困境一同,折射出欧洲自主电池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欧盟已推出扶持计划,但自主电池梦仍道阻且长。

🔋 **BMZ的破产与流动性危机:** 德国电池企业BMZ申请破产保护,表面原因是流动性危机,实则源于旗下两家子公司资不抵债,导致母公司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失去一位主要储能领域客户是压垮BMZ的直接导火索,使其背负沉重财务负担,包括法律纠纷和额外支出。

💡 **从组装巨头到转型困境:** BMZ最初以“电池组装中心”的模式,从亚洲采购电芯进行集成组装,在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等领域取得成功。然而,随着市场变化,BMZ试图通过收购TerraE并计划自研电芯,进军动力电池领域,但高昂的资金需求、技术门槛以及漫长的研发周期,使其转型战略遭遇重大挫折,本土工厂未能实现量产。

🌍 **欧洲电池产业的缩影:** BMZ的困境并非个例,它反映了欧洲电池产业整体面临的挑战。在动力电池领域,欧洲企业普遍面临技术瓶颈、高昂的资本投入以及来自中国供应商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成本控制和技术进步,在全球电池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欧洲本土电池企业在与客户的谈判中处于劣势,自主电池梦面临严峻考验。

📈 **市场格局与未来不确定性:** 尽管BMZ曾与戴姆勒客车签署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电池供应合同之一,并且获得宝马继承人的投资,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中国电池供应商提供更优性价比的方案,使得BMZ难以维系。公司正在进行重组,未来能否重获新生仍是未知数,也为欧洲电池产业的自主发展蒙上阴影。

又一家老牌电池巨头倒闭。

德国电池企业BMZ(Battery Manufacturing Zentrum)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给出的理由是流动性危机

但事实上,BMZ也是被迫申请的破产保护,根源在自己的小辈那,BMZ 旗下两家德国子公司资不抵债先申请了破产保护,作为母公司,BMZ因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被迫走上了破产之路。

不过说到底,BMZ自身也确实“燃尽了”,其创始人Bauer曾表示,“我们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次生存转型,否则公司将难以为继。”

如今从结果来看,转型是失败的。

从组装大王到自研电芯,BMZ已然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这也成了欧洲电池产业式微的缩影。

01 组装到自研

一句轻描淡写的“流动性危机”成为压垮这家电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实则,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失去了储能领域的一家主要客户”。BMZ在声明稿中表示,这位大客户的流失,导致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包括法律纠纷和额外成本支出。

但BMZ并没有透露这个大客户是谁。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BMZ与戴姆勒客车部门签下长期协议,按照外媒的报道,这个协议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电池供应合同之一,涉及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及供应。

早在去年,BMZ就已经显露出危机感,曾宣布在德国境内裁员约20%,涉及约160个岗位,计划总共削减640个职位。

BMZ的故事始于1994年,其创始人Sven Bauer算得上是典型的草根创业逆袭的励志剧本,他出生在德国东南部贫寒家庭的一个工程师。1994年,Bauer在工作中偶然接触到了“锂电池”。

在石油仍是能源市场绝对主角的情况下,年轻的Bauer认为这会是未来,随即就创立了电池企业BMZ,要知道彼时正值石油主导的时代。

但事实证明,当时的Bauer确实赌对了,BMZ一度成为亚洲电池的最大买家。

起初BMZ的业务模式,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是组装,BMZ直译过来就是“电池组装中心”的意思,这也表明了BMZ最初的商业模式。

不自产电芯,而是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采购锂离子电芯,集成组装成电池模组和系统。这种策略极大的降低了电池企业的门槛,这让BMZ迅速在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及医疗设备等领域占领市场。

巅峰时期的BMZ,是亚洲电池在欧洲最大的买家之一。其客户名单庞大且豪华,包括叉车制造商凯傲(KION)、医疗器械巨头飞利浦(Philips)以及园艺工具领军企业斯蒂尔(Stihl),所以Bauer曾放出豪言——我们在欧洲几乎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

确实,BMZ所在的锂电池领域,在当时的欧洲仍是一片空白,但欧洲那时已有足够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成熟的应用市场,这为BMZ的业务迅速扩张提供了沃土。

随着业务稳固,BMZ的野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电池组装。2018年,BMZ收购电池电芯品牌TerraE,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德国本土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准备开始自研电芯,计划投入 3 亿欧元实现 4GWh 产能,中期目标翻倍至8GWh。

与此同时,公司战略重心也转向动力电池领域,不仅为电动大巴制造商 Eurabus 供货,还与戴姆勒客车签署了据称是 “欧洲史上最大规模” 的电池供应合同。

2021 年,是BMZ的高光时刻,其年营收达 4 亿欧元,全球员工超2300 人,子公司遍及中国深圳、美国、日本等地,成为欧洲最大的电池系统制造商之一,当时还传出IPO的消息,估值达到了约20亿欧元(约合160亿人民币)。

还引来了宝马继承人、德国女首富 Susanne Klatten所持有的私募巨头 SKion GmbH主动入局,收购20%股份并公开表态:“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先进电池系统,BMZ 就是未来的关键。”

然而,就在看似稳步前行之际,危机却悄然逼近。

02 欧洲电池实惨

目光面向动力电池的战略转向,虽然顺应了行业的趋势,也开辟了新的市场,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资金需求和技术壁垒

说到底,在之前的BMZ只是个规模相当大的电池组装商。

长期依赖外部采购电芯,让BMZ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动力电池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时,电芯的供应变得紧张,价格也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使得BMZ在与下游整车厂的谈判中缺乏话语权。

动力电池产业研发建设周期长、前期资本需求大、技术门槛高,而且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电池工厂,还是德国首座电池工厂,资金投入可想而知,动辄数十亿欧元的投资对于一家营收还在十几亿欧元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财务负担。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习惯了“集成商”角色的BMZ,要在短时间内补齐“制造商”的短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的现实就是,BMZ收购 TerraE 后的自研电芯计划早已搁浅,本土工厂未能实现量产,核心电芯仍依赖亚洲供应商的生产线,而向动力电池领域的转型,不仅带来了远超预期的资金压力,技术瓶颈也始终无法突破。

所以在2024年,不得不裁员、缩减开支自救。

但时机转瞬即逝,就在BMZ艰难转型之际,2021年之后,电池市场竞争已然进入白热化,全球电池市场已经形成了由中国电池企业主导的整体格局。

一边是来自中国供应商可以提供性能更优、价格更低、供应稳定的电池方案,一边是能不能交付尚可未知的本地货,在如此卷的行业环境下,选择几乎是必然的。

以BMZ曾经的大客户,电动工具巨头斯蒂尔(Stihl)为例,它开始将大量订单转向了中国的电池供应商。

如今,BMZ的重组计划已提上日程,计划在破产程序完成后,将核心运营业务剥离至新的企业架构中。得益于股东提供的过渡性资金支持,公司表示现有客户关系将得以维持,业务不会立即中断。

只是不知道在全球电池产业格局已定的当下,这家曾经的 “欧洲先驱” 能否重获新生,仍是未知数。

BMZ的破产也并非孤例,更是欧洲电池产业困境的缩影。在此之前,另一家备受瞩目的欧洲电池明星企业——Northvolt也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要知道,Northvolt一度被称为“欧洲电池之光”;“欧洲宁德时代”。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在不到8年时间里融资高达150亿美元,是欧盟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初创企业之一,投资方包括高盛、大众汽车等知名机构。

众多欧洲车企在Northvolt工厂尚未完成建设的情况下,就下订大量订单。包括大众、沃尔沃、宝马在内的车企,提供的订单价值达到了550亿美元,公司的预计产能已经排到了2030年。

但事实是,到正式破产这一天为止,这家公司只生产出了设计产量1%的电池。只够装备2万辆电动汽车。

随着一家又一家电池企业相继的陨落,欧洲的自主电池梦已然渐行渐远,欧盟在今年7月推出8.52亿欧元的电池产业扶持计划,预计2030年前实现 56GWh 的年产能,减碳 9100 万吨。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超电实验室”(ID:SuperEV-Lab),作者:王磊,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BMZ 电池 破产 欧洲电池产业 新能源 BMZ Battery Bankruptcy European Battery Industry New Energ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