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前天 19:22
中国半导体产业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动下,经历了十年的系统性追赶。从最初的政策驱动和资本助推,到如今进入一个更复杂、更考验定力的阶段。文章深入探讨了行业从“有没有”到“强、可持续、创新”的核心命题转变。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分享了投资思路的升级,从设计领域向上游材料、先进封装和新兴的光量子技术延伸。他强调了“强链补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设计公司的新评估标尺,如营收门槛和“料号”的先进性。创业生态也正转向整合并购,以及更具创新驱动的新一代创业者。AI成为拉动GPU、物联网芯片、高速连接技术和存储等领域发展的主要引擎。未来,中国半导体将继续聚焦“强链补链”,推动整合并购,并大力挖掘“原始创新”,以AI驱动的长期机会为核心,走向全球化。

💡 **投资方向的战略升级**: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重点正从早期的芯片设计,逐步向上游延伸至关键材料、先进封装以及光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这是为了应对国产化基本完成后,行业进入“强链补链”深水区的挑战,旨在构建更稳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材料领域因其“跨赛道”特性和深厚的护城河,以及先进封装在摩尔定律放缓下的关键作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光量子技术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机会,有望与全球同步发展。

📈 **设计公司评估新标尺与创业生态演变**:对于设计公司,文章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营收达到4亿-5亿是初步规模化的门槛,但更重要的是“料号”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尤其是首个在国内量产的“卡脖子”产品。创业生态方面,行业正经历整合并购的新阶段,创始人接受并购的意愿增强,投资人也将并购视为重要的退出渠道。新一代创业者更倾向于“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

🚀 **AI驱动的产业引擎与未来发展主线**:人工智能正成为拉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尤其是在数据中心GPU、终端形态丰富的物联网芯片、高速连接技术以及存储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市场优势、勤奋的执行力以及不断完善的供应链。未来十年,中国半导体将继续以“强链补链”为基础,深化整合并购,并着力挖掘“原始创新”,以AI驱动的长期机会为主线,实现从“国产化”到真正“全球化”的跨越。

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启动,中国半导体进入系统性追赶周期。十年过去,这场始于政策驱动、资本助推的产业跃迁,已走过最初的狂热与喧嚣,正悄然进入一个更复杂也更考验定力的新阶段。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主题是“有没有”,那么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将是:能不能强、是否可持续、如何真正创新。

在这条漫长的攀登路上,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他作为紫光展讯(现为紫光展锐)23号员工一路做到高级副总裁,早年深耕芯片实业,后续转型投资。从业界一线到资本端口,他的视角横跨技术、市场与生态,对中国半导体的真实进展与深层瓶颈,有着比多数人更丰富的感知。

半导体产业纵横对话元禾璞华合伙人殷伯涛,就当下大家关心的几个话题做了交流。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当前行业的转折:“接下来会进入‘强链补链’的深水区。”这不仅是一句总结,更是整个中国半导体发展进程的分水岭。

投资思路升级:投资标的有新范畴,设计公司评估有新标尺

谈到投资方向,殷伯涛说:“元禾璞华的投资版图从设计起步,但这十多年的投资更像是‘顺藤摸瓜’,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这个‘藤’,就是产业链本身。早期从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切入,重心放在了芯片设计领域:围绕手机、汽车等终端应用的设计公司。这类企业投入小、反馈快、商业化路径清晰,更容易出成果。”确实,这里不仅是国产化最容易见效的一环,也是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一批企业由此起步,逐步建立起产品体系和客户基础。但随着半导体国产化任务基本完成,一个问题浮现:接下来往哪里走?

其一,材料领域。在和殷总交流中,他分析到:“现在来看,材料是重点投资领域。材料属于最上游,验证环节有三四层,周期特别长,很多材料公司要做10年才能稳定量产。而且,材料在晶圆厂的整体成本中占比很低,试错成本却极高。一旦出问题,整条产线都可能停摆,因此客户极为谨慎。而材料因单价低、影响隐性,替换动力不足,导致国产化进程缓慢。但反过来看,材料行业一旦做成,便会非常稳固。护城河深,就在于漫长的验证流程难以复制。更重要的是,材料件具有“跨赛道”的特点。设备往往只服务于特定工艺或环节,比如12英寸晶圆或光刻步骤;但材料既能用于半导体,也能用于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其他工业领域。半导体是技术要求最高的赛道,一家公司如果能做好半导体材料,降维做其他领域的产品就会很有优势,所以还有很多延申机会。

其二,制造环节。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先进封装。过去,封装是重资产、低毛利的环节,中国在传统封装领域已是全球第一。但先进封装不一样,属于高价值业务,台积电都在自己做,且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其作用越来越关键。另外,殷伯涛指出:中国在先进工艺受限的情况下,通过系统级集成来解决问题,可以达到和国外先进制程类似的效果。正因如此,先进封装成为一条重要的突围路径。元禾璞华已布局盛合晶微、甬矽电子等封装厂,以及相关设备企业。

其三,新兴领域。光量子技术非常值得关注,包括硅光集成、量子计算等,被视为半导体的延伸方向。随着数据中心发展,原本分离的光模块正通过硅光实现高度集成,大幅提升效能并降低功耗。在殷伯涛看来,光量子就像新能源车相对于燃油车,它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一领域,中国与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不像传统集成电路存在明显代际差距。而国内上海交大孵化的CHIPX(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以及产业化公司图灵量子公司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机会。

最后,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趋势:尽管重心逐步向上游转移,但随着应用驱动的创新正在加速到来,设计公司仍是整个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AI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那些离终端用户近的设计公司,能快速响应需求、推出新产品,这里面有不少创业和投资机会可挖掘。只是当下对设计公司的评估也有了更精准的标尺。而对于一个相对成型的设计公司评判标准,殷伯涛谈到“现在4亿-5亿营收是一个重要的门槛”。如果营收在3亿以内,几乎还没成型;达到4亿-5亿,代表初步规模化。但这也要看赛道情况:如果某个领域已有上市公司且头部企业规模较大,那么4亿-5亿就显得不够突出;但如果是在GPU这样尚无本土上市公司的空白赛道,能做到4亿-5亿甚至5亿-6亿营收,已经是很好的项目。除了营收,他还特别强调“料号”(产品型号)视角看企业:如果一家企业有100个料号,但其中90个已被上市公司覆盖,剩下的10个又只是边缘品类,那么即便总营收不错,也不代表真正具备差异化能力。更关键的是料号的“先进性”,比如是否支持5G?存储容量是不是128G、256G?速率够不够高?如果是第一个在国内量产的关键料号,哪怕当前营收只有1亿,也意味着实现了从“能做”到“可用”的跨越。“如果企业有四五个亿的营收,并且核心料号具备独特性,又是率先国内量产的卡脖子产品,这样的设计公司就是初步成型且有上市潜力的。”这也是产业出身的投资人给出的简单明了的综合标尺。

与此同时,殷总还提到了资本的角色也在分化:对于光刻机、存储这类需要长期巨额投入的领域,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在投入可控、短期内能出成果的领域,市场化参与度更高。

创业生态转向:发展路径有了新选择,创新驱动有了新变化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规模扩张正催生新的产业逻辑。今年来到深圳湾芯展,感受到了产业热度的蓬勃涌动,展台上新技术亮相,展商与观众的热烈互动,都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活跃。过去十几年,泛半导体领域的上市公司已从二三十家增长至150到200家。参考美国历史经验,在经历一轮创业潮后,行业终将走向整合。

从资本角度看中国半导体现阶段发展,殷总提到:现在中国半导体也在进入整合并购的新阶段。一方面,创始人思维在改变,五年前,绝大多数创始人不接受被并购,一心只想独立上市。但这几年,随着上市节奏趋于理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探讨并购的可能性。他特别提到:“大家慢慢意识到,发展路径不止一条。除了独立上市,被并购也是一个选择。”另一方面,投资人也在调整思路,以前主要以“IPO退出”为目标,但现在,在评估项目时,约有70%-80%的概率会把“并购”作为重要退出渠道,并在测算收益时重点考虑这一方向。这是近两年非常明显的变化。”

如果说并购反映了产业成熟度的提升,那么更深层的转变,则发生在创业者身上。5到10年前,很多创业者是“跟风做产品”。看到欧美有什么成熟芯片,就跟着做一个类似的,更多是一种“工程实现”。那时市场确定、技术路线明确,只要解决“技术落地”和“客户接受度”就行。但随着国产化加速推进,地缘政治因素让下游客户更愿意尝试国产方案,许多企业迅速从“三供、四供”跃升为“一供、二供”,市场份额从10%~20%涨到70%~80%,实现了规模化突破。另外,新一代创业者背景构成也不一样了,本土人才越来越多,海归比例下降,整体更年轻。殷伯涛说:“他们不再满足于复制国外产品,而是更愿意去做别人没有的东西。”

产业引擎变化:哪些芯片领域会被真正拉动?

AI正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催生了新一轮芯片需求爆发。在殷伯涛看来,有几个方向尤为突出:首先是数据中心带动的GPU。美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已超过消费领域,成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算力需求每年呈指数级增长。GPU作为基础底座,市场空间巨大。其次是终端形态丰富带来的相关物联网芯片。AR/VR设备、陪伴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新型终端,对芯片的需求总量可能是数据中心GPU的10倍甚至几十倍。长期来看,市场空间非常大。”第三是高速连接技术衍生的产品需求,随着数据中心集中度提升,机柜内部和之间的数据传输需要更高效率、更低损耗,孕育了大量机会。比如光量子芯片、光模块等。最后是存储。技术发展靠“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支柱,数据对应的就是存储。当前存储需求已是过去的数倍,边缘计算也在崛起——中小企业、工厂有私有数据不愿上传云端,需要本地服务器;个人层面也可能出现“家庭算力宝”“家庭存储盒”。特别看当下火热的存储市场,约占半导体产业产值的1/3,过去是我国相对薄弱的环节,但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国产化率已提升至百分之几甚至十几,且持续取得技术创新突破。殷伯涛提到:“我非常看好存储。随着资本进一步发挥作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强,包括存算一体等新技术的探索。当这1/3的短板被补齐,中国半导体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面对国际竞争,中国的AI芯片企业并非没有胜算。殷伯涛认为,三大优势正在显现: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应用场景丰富,试错空间大;二是中国人非常勤奋,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中国公司愿意为上下游做定制化开发,商业模式更灵活,能更好地抓住客户;三是中国国家的强盛,国内供应链在不断完善,中芯国际、华虹等代工厂工艺节点持续提升,“全球化布局”已成为很多创业者的起点。

未来十年:从补链、强链到创新,走向全球化

聊了这么多过去与当下,对于未来的发展怎么看?元禾璞华未来的策略是什么?殷总谈到:“未来肯定会有变化,我们要顺势而为。”

第一,“强链补链”仍是未来3~5年的主要机会,涉及算力芯片、关键材料、光刻机等核心环节。但五年后,这部分窗口可能逐渐关闭。

第二,“整合并购”将成为核心工作之一。元禾璞华已设立一支25亿元的并购基金,计划通过杠杆放大3-4倍,围绕其投资的50家上市公司和200多家一级市场企业,推动产业链整合。殷总也特别提到:“我们也希望把海外一些优质资产收回来,落地中国。”

第三,”原始创新“的挖掘和推动提上日程。预计今年年底,元禾璞华将成立一支3亿-5亿元的种子基金,专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希望更早投资创业者,赋能创业者。

而贯穿所有动作的一条主线,是AI驱动的长期机会。半导体已经从‘国产化’进入一个新周期。就像英伟达凭借AI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一样,技术创新正在重新定义行业的价值重心。AI不仅改变数据中心,也在重塑终端形态。无论是智能硬件、自动驾驶,还是工业系统,都将因AI而升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半导体 中国半导体 大基金 元禾璞华 殷伯涛 投资 材料 先进封装 光量子 AI芯片 存储 供应链 创新 整合并购 Semiconductor China Semiconductor Big Fund Yuanhe Puhua Yin Botao Investment Materials Advanced Packaging Photonics AI Chips Storage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M&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