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13:59 北京
被误读的通胀
一直以来我有个观察,当很多博主忧伤的谈到未来生活的时候,总会说:将来我们是无法靠工资存款为生的,看看通货膨胀的力量吧。然后他们就会用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举例。比如,八九十年代一个万元户能在村里盖房、买拖拉机;如今,一万元连苹果手机都买不起。于是大家简单得出一个结论:钱越来越不值钱,通货膨胀正在蚕食一切资产。
这种说法,其实像极了前些年流行的另一种幻觉——“经济总会增长,我未来会赚得更多”。两者都以为趋势是单向的,现实却远比这复杂。
过去二十五年,中国经历的并不是单纯的物价上涨,而是一场资产价格的暴涨。
房子、地皮、教育、医疗、金融产品,这些被纳入“资产”的东西轮番升值。与此同时,普通消费品的价格其实相对稳定。
十年前在北京写字楼下吃一顿午餐三十块,今天我去望京万象汇地下一层吃午餐,一共花了 35。
优衣库的 T 恤十年前 99 元,现在依然 99。“麦香鸡套餐”从 25 元涨到 27 元,也不过两块钱。(这里说的是一线城市)
这说明什么?通胀并非平均地影响所有人。对拥有资产的人,它是一场财富盛宴;对没有资产的人,它是一场心理战争。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 CPI 的波动,而是资产型通胀抬高了生活预期。
当房价、教育、医疗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心理锚点变高了:
“房子涨十倍,我的工资凭什么不涨十倍?”
焦虑就在这种错位中生长。媒体再配上“通胀蚕食财富”的标题,人们便觉得必须跑赢通胀——买房、理财、投资基金、投资教育、留学,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结果是什么呢?手头现金变少,普通生活反而没滋没味。
从宏观看,这不是通胀的问题,而是货币流向的问题。过去十几年,新增的货币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而是流入了资产市场。于是房价暴涨、消费平稳,这种“结构性通胀”制造了社会的某种撕裂。
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成本,与十年前相比,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换句话说,今天很多人的“焦虑”,不是因为通胀高(事实上有些领域在通缩),而是因为资产不涨了。
在我看来,那些计算“退休后生活要准备几百万、否则跑不赢通胀”的文章,大部分都在放大焦虑。
要维持体面生活,真正要考虑的不是通胀,而是:保持你的赚钱能力和现金流、保持健康的生活结构、保持健康的身体、合理消费。最后,就像今天上午大家在墨问群里讨论的一样,一切都是 trad-o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