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前天 17:06
无人配送车Robovan迎来黄金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无人配送车Robovan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面临的黄金时代。文章指出,与载人自动驾驶的难度和监管挑战相比,L4级自动驾驶在载货场景落地更快,尤其是在城内物流和末端配送领域。中国在法规监管、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需求方面都为Robovan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详细分析了Robovan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等,并通过多家物流企业的实际应用数据进行了佐证。预计到2025年,中国Robovan行业将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落地,头部企业交付量有望破万,市场前景广阔。

📦 **L4级自动驾驶在载货场景的优势凸显**:文章指出,与载人自动驾驶面临的复杂路况、极高安全要求及监管难题不同,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载货场景,特别是城内物流和末端配送中,更容易实现商业化落地。这得益于载货场景路况相对简单、速度较低、且无需考虑乘客舒适度等因素,使得技术实现难度大幅降低,算法训练成本也更低。

⚖️ **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中国对无人物流车的监管持更开放态度,众多城市已开放路权,且对行驶速度有明确限制,为现有智驾技术实现L4级自动驾驶提供了保障。同时,中国物流行业面临的碎片化、车辆使用率低、人力成本上升等痛点,以及快递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催生了对Robovan巨大的市场需求,预计年化出货量将达50万台左右。

💰 **Robovan成为“降本增效利器”**:文章通过多家物流企业的实践案例,展示了Robovan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配送效率方面的显著成效。例如,平均到货时间提前、油费大幅降低、单票直送成本减少50%、运输单票成本下降以及人力替代效应等,都印证了Robovan作为物流配送业“降本增效利器”的价值。

🚀 **中国Robovan迈入规模化发展元年**:文章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无人物流车行业规模化、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一年。随着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如激光雷达价格降幅达95%)和软件算法的优化,整车价格显著降低。交付量突破1万台成为企业腾飞的临界点,意味着行业将进入盈利的正向循环,资本市场也对该行业展现出极大的信心。

文 | 智能相对论,作者 | 李熙

行业泰斗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2024年10月11日,特斯拉在“我们,机器人”发布会上推出无人驾驶厢式车Robovan,正当外界惊叹之际,有人指出:早在2021年,中国企业就已发布理念、名称高度相似的世界首款同类型产品。

从2020年代初在大学校园、研究园区缓慢行驶的实验品,到如今在多场景全面铺开落地,无人物流配送车Robovan仅用四五年就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如今,无人配送车行业的风口已清晰显现,中国Robovan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共识形成,L4智驾以载货场景率先落地

当下自动驾驶领域有一个共识:L4级全自动无人智能驾驶,在载货场景的落地速度更快、难度更低,远胜于载人场景。

过去,全行业都将全自动RoboTaxi、完全智驾家用车视为“王冠上的钻石”,无论是技术研发投入还是市场营销宣传,都将其作为核心焦点。然而,载人L4无人驾驶却迟迟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核心原因在于其面临的多重严苛限制:

载人车辆上路需应对更复杂的路况,对安全的极致性与冗余度要求极高——无论是公众舆论还是监管法规,对全无人驾驶载人车的事故都零容忍。为满足这一要求,即便只是达到L2级辅助驾驶,载人车也需配备更多激光雷达、运算速度更快的智驾芯片以及更智能的AI算法。此外,L4级智驾算法还得兼顾乘客舒适度,新能源车常见的能量回收缓停、极速起步推背感,若出现在全自动智驾载人场景中,导致乘员晕车,最终受指责的仍是AI系统。

正因如此,全行业在L4级载人智驾领域投入十余年时间、数百亿资金,产品却始终难以突破法规监管的关口。但将同等技术应用于载货场景,局面则完全不同。

载货场景可分为城际物流、城内物流、末端配送三类:

城际物流:连接不同城市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以重型卡车为主要运输工具,距离长、货量大,对事故容错率近乎为零。且重型卡车在城际干道、高速公路上一旦发生小事故,就可能导致高速路拥堵,其智驾要求与载人场景相近。

城内物流与末端配送:这正是无人物流配送车(Robovan)的核心应用场景,覆盖城区道路及居住小区、生鲜市场、医疗机构、商超、批发市场等半封闭区域。

半封闭区域路况简单、场景清晰,车辆行驶速度处于中低档,智驾算法更易处理。即便在城区路段,Robovan的运载场景也比RoboTaxi简单得多:路线固定、载荷装卸时间固定,且无需应对载人智驾中常见的乘员追加需求。

若将同一精度的算法应用于载人智驾仅能达到L2级,那么针对载货场景进行改装优化后,实现L4级的难度会大幅降低。这就好比王牌战机飞行员,日常能完成八九个重力过载的花式机动,退役后驾驶小型低速飞机为农场喷洒农药,自然毫无压力。

更重要的是,载货智驾的AI算法训练成本更低。训练载人智驾算法,需依赖海量真人驾驶的实况数据和强化学习,让算法不断趋近人类司机水平;而训练载货智驾算法,可借助仿真世界模型,专注提升AI在非通用场景下的垂类操作能力。

简单来说,训练载人智驾要让真人耗费大量时间,教AI应对无穷无尽的突发状况;而训练载货智驾,只需让AI在普通电脑游戏的虚拟物理引擎中,学会不撞上低像素障碍物即可。

与此同时,中国对无人物流车的法规监管也为Robovan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监管部门对无人物流车的接受度更高,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103个城市开放无人物流车辆路权,覆盖超80%的主要物流节点城市。

且各地在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时,均对行驶速度作出限制:北京市要求无人物流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速度不超过15km/h;上海浦东新区规定其在专用车道时速不超25km/h,其他车道不超15km/h;青岛则将限速设定为45km/h。这种略快于自行车平地行驶、慢于“老头乐”最高时速的速度,让现有智驾技术实现L4级自动驾驶毫无压力。

Robovan:物流配送业“降本增效利器”

在自动驾驶领域,若说L4全自动RoboTaxi、完全智驾家用车是“王冠上的钻石”,那么L4无人驾驶载货场景就是“王冠上的真金白银”——虽没有载人场景那般吸引眼球,但其商业价值丝毫不逊色。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公路物流年运费规模达7万亿元,营运车辆超2000万辆,涵盖三轮车、面包车、卡车等多种车型。然而,物流行业长期受场景碎片化、车辆使用率低、从业人员不足等痛点困扰,其中快递行业的矛盾尤为突出。

2019-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从635.2亿件增长至1750.8亿件,复合年增长率达22.5%;但同期快递员人数仅从420万增长至450万,复合年增长率仅1.4%,人力增长远跟不上业务量扩张的步伐。

阿里菜鸟CTO兼无人车总经理李强在2025年估算:中国每天约产生5亿个包裹,其中70%进入驿站。若一辆无人物流车每天可完成1500单配送,结合未来三年包裹量增长预测,仅驿站场景对Robovan的需求就至少有20万辆。

中国无人物流车头部企业新石器的创始人兼CEO余恩源,对此有更细致的测算:城市快递单量约为当地人口数的1.2-1.4倍,按一辆无人物流车每日运单量超1500票计算,北京等一线城市需5000台以上无人物流车,才能形成有效的配送网络。

若以此类推,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4个一线城市每城需5000台,31个二线城市每城需3000台,35个三线城市每城需3000台,四线及以下城市每城需1500台,那么中国物流Robovan的年化出货量需求将达到50万台左右。

也正因如此,余恩源断言:“无人配送车这个赛道的发展速度会有10倍速的增长。”

招商证券研报则从不同维度测算:以中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市场空间约4680亿元;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市场空间则在5460亿元-7280亿元之间。

而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Robovan确实不负“降本增效利器”的期待,多个物流企业的试用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

某头部物流公司武汉网点投入两台新石器X6无人配送车后,所覆盖的13家驿站平均到货时间整体提前30分钟。此前传统快递车辆日均油费120元,改用无人配送车后日均电费仅20元,每月节省3000元;综合测算显示,无人配送车上岗前,该网点直送成本每票0.18元,上岗后降至0.083元,单票直送成本减少50%。

而顺丰在山东鲁西10城共计投入52辆无人;物流车,其中48辆应用于中转直发场景,单车日均往返5个来回、行驶6240km、运输8万票快件。在青岛黄岛区,无人物流车每天只需往返两趟,就能完成从快递集散地到门店驿站的所有包裹运输。顺丰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山东试用无人物流车后,运输单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

此外,顺丰在深圳核心区域试用无人物流车后,也有显著的效率提升——使用80台无人车,相当于替代了35名人力及35台传统接驳车辆,在快递单量平抑的期间,无人车实际日均处理快件7.2万票,单量高峰期提高至8万票,提升日常配送效率20%以上,高峰期增幅逾30%。

白犀牛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无人车在不同场景下能为客户降低30%-50%的末端配送成本。某快递加盟商引入后,单票配送成本从0.2元降至0.1元;3台无人车可覆盖5个驿站的包裹转运,日均派送5000单。在快递直营体系中,无人车还能减少快递员每日从网点到接驳点的4-5小时往返时间,让人力更专注于末端揽件与派送,工作强度降低的同时,业务量提升20%以上。

2025,中国Robovan迈入黄金时代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无人物流车企业正加速布局。2025年,成为中国无人物流车行业规模化、商业化落地的元年。

仅在四年前,亿欧智库、辰韬资本的研报还估算,当时Robovan整车硬件成本在20万-50万元之间;而到2025年,一些典型产品如新石器X3单价4万元、X6单价5万元,九识智能的个别产品价格甚至刻意压到了2万元以内,部署成本大幅下降。

无人车整车价格降低,一方面得益于软件算法费效比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上游硬件配件价格的下滑。以智驾核心部件激光雷达为例,头部厂商禾赛提供给L4智驾方案的产品综合均价,从2020年的8.2万元降至2025年的3500元左右,五年间降幅达95%。全链条制造成本的降低,为中国无人物流车行业的规模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业界看来,无人配送车交付量超1万台,是企业实现腾飞的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一数量,无人车创业就不再是科研试验项目,而是能实现盈利的商业项目,企业也将进入“低成本造车-海量场景验证产品/获取数据-再次扩张规模”的正向循环。

目前,中国无人物流车市场主要由新石器和九识智能主导,2025年两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约80%,且均在当年实现交付量破万。东吴证券研报测算:当销量超过5000台时,无人配送车企业能实现盈亏平衡;当规模扩展到5万台时,单车利润可达4.3万元,净利率超过40%。

新石器创始人兼CEO余恩源的表态也印证了这一测算:“我们已经实现单月盈利,在单月销量突破1000台或1000多台的时候,从财务角度看是可以单月打平甚至盈利的,因为新石器保持了足够高的毛利润。”

资本市场同样对中国无人配送车行业充满信心。2025年2月,新石器完成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10月23日,其又宣布完成逾6亿美元的D轮融资。同年,九识智能获得近3亿美元B轮融资,白犀牛也拿下2亿元B轮融资。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无人配送车行业已站在风口之上,一个属于中国Robovan的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无人配送车 Robovan 自动驾驶 L4级自动驾驶 物流 降本增效 中国制造 人工智能 Autonomous Delivery Vehicles Robovan Autonomous Driving L4 Autonomous Driving Logistics Cost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Made in Chin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