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前天 15:09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寻求转型与自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星巴克正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将其中国业务的大部分股权以40亿美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博裕资本将通过合资企业持有60%股权。此举旨在应对中国消费者代际变化、本土咖啡品牌激烈竞争以及业绩下滑的挑战。星巴克将从重资产的完全直营模式转向轻资产的本土化合资运营,以期加速决策、优化运营、分担风险并应对地缘政治。尽管面临门店扩张和下沉市场开发的挑战,此次调整被视为星巴克在增长困境下寻求突破的关键一步。

💰 **战略转型应对挑战**:面对中国消费者习惯变迁、本土咖啡品牌(如瑞幸、库迪)的价格战以及茶饮品牌的竞争,星巴克中国业务业绩下滑,已不再适用其传统的“第三空间”高端定位。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给博裕资本,转为轻资产运营模式,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增长困境下的重要自救策略,旨在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和优化运营来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 **合资模式的优势与考量**:通过与博裕资本组建合资企业,星巴克将获得40亿美元现金,并能分担在中国市场扩张和转型的巨额投资与运营风险。熟悉中国市场的本土资本能帮助星巴克加速决策、更好地理解下沉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然而,星巴克仍需在中国市场实现其宏伟的门店扩张目标,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下沉市场,其直营模式能否适应加盟模式的扩张速度仍是未知数。

📈 **业绩承压与市场变化**:星巴克中国市场近年业绩表现疲软,尽管客流量有所增长,但平均客单价下降,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全球营收增长乏力,很大程度上被中国市场的疲软所拖累。此次交易虽然获得资金,但星巴克需要通过新的合资模式,在产品、定价和市场策略上做出更贴近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调整,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文 | 异观财经,作者 | 夜叉白雪

近些年,随着消费者代际变化,以及茶、餐饮企业陆续加入咖啡赛道,瑞幸咖啡等中国本土竞争者也对星巴克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这两年,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业绩更是一蹶不振,很显然,其传统的打法在中国市场已失灵,只有转变战略,才有可能找到新的机会。

此前星巴克多次被传出售中国业务,如今消息也算尘埃落定,根据最新消息,星巴克公司将以40亿美元(约28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把其中国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博裕资本。

星巴克在一份声明中称,博裕资本将通过与星巴克组建的合资企业,持有星巴克中国零售业务高达60%的股权。星巴克则保留剩余的40%股权,并继续向合资企业授权其品牌和知识产权。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该交易尚需获得中国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于2026财年第二季度(即2026年1月至3月)完成交割。

转型轻资产运营,增长困境下的自救?

进入中国市场26年后,星巴克此次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可以说是其最重大的战略调整之一,未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从“完全直营、高度控制”的模式,转向了“本土化合资、资源共享”的新阶段,运营模式由重转轻,是消费者代际变化以及激烈竞争多重作用下的结果。

如今消费者习惯已发生变迁。如今伴随咖啡文化的普及与供应链的成熟,咖啡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日常饮品,消费者对咖啡豆品质、烘焙方式、风味口感、奶泡质量等有更高要求,品牌光环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消费者更加理性,对价格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当前大环境下,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更愿意为符合自己口味、调性、生活方式的品牌或者场景买单。

从市场竞争角度,目前茶咖市场竞争白热化,星巴克面临“双重夹击”。

一方面,咖啡赛道:本土品牌“下沉+性价比”围剿。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品牌通过“9.9元低价策略”快速扩张,抢占下沉市场。星巴克此前坚持“第三空间”高端定位,在价格敏感型市场竞争力不足。

另外一方面,茶饮赛道:喜茶、奈雪“品质+场景”差异化竞争。茶饮品牌通过“鲜果茶+社交空间”模式(如喜茶GO店、奈雪PRO店)吸引年轻客群,且价格带与星巴克部分重叠。

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此前中国市场业务陷入停滞,很大程度是受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本土咖啡品牌“价格战”影响,星巴克不得已采取降价策略应对竞争,导致盈利能力承压。

近几个季度,星巴克中国的同店销售额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这表明其单店的盈利能力正在受到冲击。星巴克最新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中国业务虽然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客流量增长9%,但平均客单价同比下降约6%,直接拖累毛利率。

财报显示,2025财年星巴克全球营收增长4.2%,但国际业务板块(主要由中国和欧洲构成)仅增长0.8%,其中中国区贡献为负,中国市场业绩疲软拖累了公司全球业绩。

在此背景下,引入博裕资本,采用合资模式有利于降低其在中国市场的资本支出和运营风险,在一次性获得40亿美元现金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品牌红利,如此看来,出售控股权是“情理之中”的战略选择。

合资模式下星巴克中国未来如何?

星巴克此次出售控股权,可以视为巨大压力下的一次“以退为进”的主动求变。

1、 引入本土资本,加速决策,优化运营。将控股权交给熟悉中国市场和政策的本地资本,可以极大地简化决策流程。本土股东能帮助星巴克更好地理解下沉市场的逻辑,优化供应链,在门店模式和产品创新方面,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2、 分担风险与资本压力。在中国市场继续扩张和转型需要巨额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分担财务风险,并将释放出的资本用于其他增长更快的市场或回报更高的领域。

3、 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将业务更多地“本土化”,由中方控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获得更友善的商业环境。

不过现实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地区共有8011家门店,距离20000家门店的目标尚远。此前星巴克开店策略“大店+第三空间”,单店投资成本高昂,回报周期长。

目前,一、二线城市市场容量以及门店密度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没有太多扩容空间;而另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开发程度比较低,品牌忠诚度尚未形成,并且商业租金、管理成本、人员成本相对比较低,拥有低成本优势。

若要快速扩张规模、争夺下沉市场,则意味着,直营模式难以追赶加盟模式。另外,下沉市场既广且浅的特点,也决定直营模式难以为继,在这样一个地理面积广阔的市场里,资金、人才供给、管理半径等挑战的难度增加得不是一点半点,未来星巴克在中国是否选择直营+加盟双模式运营?

总之,此次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控股权,是当前困境下的被迫战略撤退,也是面向未来的主动求变,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观察的商业话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星巴克 中国市场 战略调整 合资 博裕资本 咖啡行业 Starbucks China Market Strategic Adjustment Joint Venture 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 Coffee Indust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