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前天 12:30
托育使用率不足半数,早期儿童发展面临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3年全国托位实际使用率仅为46.7%,引发了关于如何支持未入托儿童的广泛讨论。0-3岁儿童早期发展对个人一生至关重要,80%的大脑发育在此阶段完成。然而,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薄弱、家庭认知不足以及城乡差距等问题依然突出。政策重心正从保障儿童基本生存转向促进其发展和保护,强调回应性照料的重要性。同时,养育人的心理健康、农村地区知识和场所的缺失,以及如何实现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托育服务使用率低迷凸显早期儿童发展挑战:2023年全国托位实际使用率仅为46.7%,表明许多儿童未能获得机构支持,引发了对更广泛支持体系的思考。这背后反映出托育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家长“不敢托、不放心”的普遍现象。

🧠 0-3岁早期发展对个体一生影响深远:该年龄段是儿童认知、语言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80%的大脑发育在此完成,直接预测其未来的学业表现和成年发展水平。因此,如何有效促进0-3岁儿童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

🤝 回应性照料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专家指出,孩子与照料人之间的回应性照料,即及时、积极地回应孩子的信号并满足其需求,对大脑发育有积极影响。然而,现实中家长主动的养育行为(如亲子阅读、讲故事)明显缺失,养育人面临认知不足、时间精力限制、经济压力等多重困境。

⚖️ 城乡差距与资源供给是核心问题:农村地区儿童面临早期发展资源的“双重缺失”,即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和专门的活动场所。超过70%的乡村儿童由祖辈照料,但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不足30%。为此,通过建立服务中心、培育本土养育师和利用数字化手段等方式,正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服务供给。

📈 政策重心转移与多方协同共建:国家对儿童事业的投入重心正从关注生存转向关注发展和保护,尤其加强对低龄儿童的关注。未来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强化政府和部门责任,鼓励跨部门协作,实现从“家庭精养”向“国家精养”的转型,确保儿童福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2025-11-04 12:00:00

2025年9月24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石碾盘社区的艾儿乐欧典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带托育班的孩子做游戏。该幼儿园是重庆首批托育服务示范机构.(视觉中国/图)

“托育使用率不到一半,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不在机构的孩子如何获得支持?”2025年10月31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在中国儿童早期发展(ECD)共建项目媒体智享会现场提出了这一问题。

她说这句话的依据,是202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里写道,“托育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不敢托、不放心的现象较为普遍……2023年全国托位实际使用率仅为46.7%。”

心和基金会秘书长刘斌则指出,0-3岁儿童早期发展对个人一生极其重要,80%的大脑发育在3岁完成,此时儿童的认知、语言能力与社会情感发展不仅会出现分化,更能直接预测其未来的学业表现与成年后的发展水平。

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0-3岁儿童早期发展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供给薄弱、家庭认知不足等问题,与会学者、公益组织负责人展开了讨论。

从生存到发展和保护

宋文珍观察到,过去我国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呈倒金字塔结构,对低龄儿童关注不够。而现在,工作重心逐渐向低龄儿童下移,致力于夯实儿童早期发展的根基。

宋文珍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儿童发展与保护政策的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过去,腹泻、肺炎和传染性疾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那时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儿童基本生存。而随着计划免疫体系的完善,腹泻、肺炎和大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政策对儿童的关注逐步从生存转向更好地发展和保护,从解决基本温饱迈向追求更高质量的成长。

如何推动0-3岁儿童更好地发展?孩子与照料人之间的回应性照料十分重要。刘斌介绍,3岁之前,孩子的听觉、语言和视觉在快速发展,与人的有效互动会积极影响其大脑发育。而回应性照料指的是根据孩子的哭声、肢体动作等信号,照料人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地互动,满足其生理与心理需求。

现实中,孩子与家长的交互性主动养育行为明显缺失,家长很少主动给孩子读书、唱歌、讲故事。刘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长期如此,将会直接影响孩子认知、语言与社会情感的发展。在他看来,养育人难以独立完成充分、有效的养育行为,背后藏着多重现实困境,比如认知不足、时间不够、经济压力、养育观念冲突等。

公益组织活力未来执行总监侯蔚霞也同样强调,许多家庭在时间、经济和资源可及性方面存在现实困难,阻碍了孩子获得优质早期发展支持。“要帮助孩子走出成长屏障,需要从供给侧入手,改善服务供给、培养人才、推动资源下沉。”她说道。

情绪与心理压力也是影响养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千天计划”是一家专注于儿童早期发展的专业机构,其0-3岁婴幼儿照养人心理健康项目(THEP项目)负责人蒋琪说,“在中国,每4个婴幼儿照养人就有1个存在抑郁风险。”她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于2015年至2017年开展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调查结果。

她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曾因身体不好、照顾孩子而长期处于疲惫的状态,产生了讨厌孩子的想法,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接受咨询后,这位妈妈才逐渐明白,这并非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群体困境,心态才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农村既缺知识也缺场所

“城乡儿童发展差距大,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之间亦存在差距,所以均衡化、公平化、缩小差距是重点。”宋文珍说道。

这一差距最直观地体现在养育环境与资源供给上。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伟在调研中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乡村儿童面临着早期发展资源的双重缺失,既缺知识也缺场所。超过70%的乡村儿童由祖辈照料,尽管祖辈有爱护之心,却普遍缺乏科学育儿认知,科学育儿的知识普及率不及30%。于是,忽略孩子哭闹、常让孩子独自看手机成为乡村儿童照护的真实场景。同时,乡村缺乏专门的儿童早期发展场所。

为此,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实施“育慧希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乡村建立相关服务中心。他们利用村镇幼儿园或村委会空间改造成家门口的服务站,为孩子提供开展阅读、游戏、活动的场景。他们还在村里培育本土养育师队伍,优先招募乡村年轻女性,既解决服务没人做的问题,又帮女性实现就业增收,实现双向赋能。伍伟称,当前共培育了三百多名养育师,80%以上工作超过一年,搭建了本土培养模式。

他举了一个例子。王建华曾是一名家庭主妇,没有收入来源,成为养育师后,不仅收入增加了两千多元,还成了村里的育儿专家,帮助邻里解决育儿难题,她曾说:“这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在乡村人才储备有限的情况下,数字化手段也正在成为重要补充。针对农村养育师人才短缺、一对一养育指导成本高等问题,“千天计划”团队负责人毛礼刚介绍,他们制作了一款名为“天天养育”的App,以线下养育师的上门示范与线上App教学结合,引导家长学习养育知识。

“如果有一天基金会不再提供资金支持,建设的中心和培养的养育师要如何长期发展,继续为当地儿童提供服务?”伍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他们一直考虑和探索的问题。眼下,他们正在与当地教育体育局合作,基金会在前期出资建设中心和培育养育师,教体局从幼儿园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并负责后续运行发展。

伍伟希望搭建起一个多方协同的网络,确保服务不断档。在制度层面,宋文珍认为,在制定法律政策、编制项目、规划配置资源的时候,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重视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体系的建构,扩大儿童福利的范围,提高儿童福利的标准,增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并强化政府和部门的责任,鼓励每个部门要跨前一步,加强协作,实现从家庭精养向国家精养的转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托育服务 早期儿童发展 儿童福利 回应性照料 城乡差距 Nursery Services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Child Welfare Responsive Caregiving Urban-Rural Dispariti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