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12:05
张雪峰的“公式”失灵?职业选择的现实与反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张雪峰以其功利主义的职业规划建议,在信息鸿沟和教育焦虑的时代迅速走红。他通过薪资、就业率等量化指标,为无数家庭提供了看似确定的选择逻辑。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行业变迁,他曾力荐的“黄金赛道”显露疲态,其“预言”频频失灵。这引发了关于职业选择的深刻反思: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单纯追求功利性是否是最佳策略?文章探讨了兴趣、能力与职业匹配的重要性,以及个体独特性在职业规划中的缺失,并呼吁回归对“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培养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找价值的能力。

🎯 **张雪峰的走红逻辑:填补教育焦虑与信息鸿沟** 张雪峰的成功源于他精准捕捉了中国普通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深度焦虑以及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称。他以“人生规划导师”的形象,将复杂的专业选择简化为薪资、就业率、编制等可量化指标,构建了一套“性价比”至上的生存哲学,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了看似明确的破局思路,一度获得了广泛的信任和追随。

📉 **“黄金赛道”的挑战:功利主义公式的失效** 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和政策调整,张雪峰曾经力荐的“热门专业”如土木工程等,其就业前景遭遇寒冬,曾经的“稳妥之选”变得不再可靠。这导致许多听从建议的年轻人面临转型困境,并开始反思过度追求功利性选择所带来的失落感和价值迷失。张雪峰的判断基于历史数据,难以预测未来的不确定性。

💡 **重塑职业启蒙:个体独特性与内在驱动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张雪峰的模式忽视了个体的兴趣、能力和内在驱动力,将人简化为数据集合。真正的职业启蒙应是“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强调唤醒而非灌输,帮助人们发掘内在价值,培养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找自身位置的能力。兴趣与热爱,而非单纯的功利计算,才是支撑长远职业生涯的关键。

🧭 **应对不确定性:培养自主选择与批判性思维** 面对“失灵”的职业规划导师,公众不应寻找新的“预言家”,而应培养在激流中自主掌舵的能力。文章倡导从对“热门赛道”的狂热中抽身,转向关注自身,审慎评估,做出不被标准答案束缚、能让人感受到价值感和“活着”的真实选择。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核心竞争力。

10月22日,沉默28天的张雪峰用抖音小号复播,瞬间涌入4万观众。这个数字印证了一个事实:即便频频陷入争议,这位“人生规划导师”依然被广泛需要。

在他的直播间里,一名女孩连麦咨询汉语言文学专业。张雪峰回应:这个专业在企业里什么都能做,言下之意是“不够精专”。女孩如此理解:“那这专业还挺好嘞。”镜头前的张雪峰停顿了一下,带着一丝戏谑说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这句模棱两可的回应被广泛传播,有人解读为这表明了张雪峰对文科态度的“反转”。然而,细究其后续解释便会发现,他的认知仍在固有框架内——他依然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清晰的职业路径。

为何这样一句微妙的话语激起如此大的波澜?无数人开始焦虑追问:那个教会无数人用功利主义计算人生的张雪峰,他的公式也会失灵吗?

张雪峰的黄金时代

要理解张雪峰的“灵”,必须回到他所回应的那个时代。张雪峰的走红,精准命中了普通家庭的两大痛点:对教育的深度焦虑和信息鸿沟。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无数家庭倾尽资源投资子女教育,却对数百个专业的真实面貌和就业前景知之甚少。这种不确定,催生了对“确定性”的强烈渴求。

张雪峰以引路者的姿态,用薪资、编制、就业率等可量化的指标,构建了一套清晰的选择逻辑:“学什么”,不是为了成就谁、成为谁,而是成为社会分工中性价比最高的零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生存资本。他指出“天坑”,指明“捷径”,这套生存哲学一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

2016年,凭借《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等短视频,张雪峰迅速走红。这一年,正是我国考研报名人数的关键转折点。此前,该数据连续两年下跌,而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77万人,较2015年增长 7%,首次实现止跌反弹。

(图/bilibili)

此后,考研热度持续攀升,2017年至2023年,报名人数逐年增长,形成了一轮考研热潮。这一切,为张雪峰提供了绝佳舞台。

吕欣是这场热潮的亲历者。2017年夏天,她从西北一所二本双非院校毕业,读的正是张雪峰口中“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只能去考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当时,吕欣那拨毕业生的出路大抵有两条:一条是回家考教师编,一条是考公务员。但她选择了第三条——以“跨地域、跨学校、跨专业”的“三跨”考生身份,报考新闻系研究生。

(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这个决定遭到吕欣母亲的强烈反对。她多次将张雪峰的链接发给吕欣,希望女儿听从“名师”建议,利用专业优势考公、考编,进入稳定的体制,过上旱涝保收的生活。吕欣的父母都在国企工作,作为工薪阶层,他们对于世界的追求和理解,更多在于求生存、求稳定。

而张雪峰的成功,恰恰迎合了一个朴素的社会诉求: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可靠的生存策略。

(图/社交媒体截图)

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将各个大学的底蕴简化为就业率、薪资水平等量化指标,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了看似明确的破局思路。他还以“说破真相”的姿态,构建了一套看似清晰的生存法则:金融优于哲学,计算机胜过历史,一切选择都应有其明确的“性价比”。

在特定的时段,在资源并不均等的环境下,张雪峰似乎教会了许多家庭如何通过有限的分数,争取看似最为“稳妥”的未来。

 “后悔听了张雪峰的话”

如今,各个行业迅速演变,张雪峰那套评判公式失灵了,他的“预言”开始频频翻车。

他力荐的“黄金赛道”纷纷显露疲态。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用工数较2014年峰值下降超过25%。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使得需求端持续收缩。当年那些听从建议、希望以后“一劳永逸”的土木学子,在毕业时迎面撞上了行业的下行周期,曾经的“稳妥之选”遭遇寒冬。

“后悔听了张海峰的话。”在社交平台上,那些从曾经的热门专业中艰难转型的年轻人频频发声。有人坦言,当初只看重就业率,从没想过自己是否适合、是否会痛苦。这种表达正在形成新的社会现象:那些成功抵达“热门赛道”的人,却发现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找不到价值感。

(图/社交媒体截图)

由此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那些严格遵循各种“攻略”、希望搭乘“风口”快车的学子,可能在毕业时发现自己挤上了一条已然拥堵的赛道。张雪峰下判断基于历史数据,但他无法预知未来的政策转向、技术颠覆与市场波动。以追求绝对功利之姿出现,一旦预测失效,所承受的失落感必然更为剧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人兴趣、能力与职业高度匹配时,个体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也更容易取得长期成就。张雪峰的推荐恰恰忽视了这一关键维度——他给你规划了看似顺畅的路,却从不问你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具体的人,在张雪峰的推荐系统里,往往是消失的。在张雪峰这里,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简化为分数、排名和家庭背景的数据集合;专业的深邃与工作的意义,被剥离成薪资数字和岗位名称。在这套逻辑中,难以容纳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在驱动。

(图/社交媒体截图)

吕欣就是没有听从张雪峰建议的那批人。

高中的一个暑假,在公共图书馆里,吕欣偶然读到了一本《冰点周刊》的报道合辑。那些报道击中了这个年轻的女孩。当时,她对新闻专业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似乎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兴趣。

后来,吕欣母女之间关于就业的对抗剧烈且持久。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后,吕欣进入媒体工作。每次回家,吕欣的妈妈总是会找到一些时机,向她表达担忧:“人家都说你这个专业没有前景。”“你当时如果直接考编多好呀?”

那几年,最热的热点,是烂尾楼、地产行业寒冬。采访完一名从地产行业转行的从业者的那一天,吕欣出神许久。电话那头的受访者,因为行业衰落不得不延缓婚期,吕欣从中听到了落寞与怨怼。对此,她感受到一种莫测,也更加确信,与其把选择的权利让渡给别人,不如信任自己,“没有哪个人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

去面对具体的生活

张雪峰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意味着其建议毫无价值。

在一定时段内,他为信息弱势方撕开了一道口子,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切片。但正因如此,当他试图用一套确定的逻辑来应对一个本质上不确定的世界,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当公众试图将他的“参考意见”擢升为不容置疑的“报考圣经”时,他的“失灵”也就不可避免。

(图/社交媒体截图)

但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当代人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集体心理变化——我们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不如让我们超越对张雪峰个人言说的评判,去叩问一个更为本质的议题:在一个确定性被不断消解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职业启蒙?

毕业多年,吕欣仍然从事那份自己理想中的职业。尽管2023年张雪峰在直播间里说新闻专业,“随便翻一个都比它强”,但她从未有一刻后悔过。兴趣与热爱,这种无法被数据量化的内在驱动力,成为支撑她直面漫长职业生涯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真正支撑。

在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具体技能或许会过时,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人在任何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重构生活。

近年来,数字内容生态蓬勃发展。根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各大平台发布的报告,“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编导”“直播运营”等岗位连续数年成为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4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显示,针对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应届生招聘需求,同比增幅超过18%,增速远超许多传统岗位。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张雪峰的攻略,可以作为我们的信息拼图中的一块,但它绝不能替代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主控权。

好的职业启蒙,终点不应该是制造一批批精准嵌入社会机器的标准件。恰恰相反,它应该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关于“自我”与“世界”的对话。它应该致力于“唤醒”而非“灌输”,不仅帮助人们发现外部世界的需求,也让人得以发现内在的兴趣、禀赋与价值坐标,培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自己位置的能力。

世界上真的有百分之百好的、正确的选择吗?如果它真的存在,知名导师张雪峰大概就不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翻车。

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好选择”,不是被数据证明“最对”的选择,而是那个能让人投身于具体的生活,从中感受到价值感与“活着”的选择。

在社交平台上,一条题为“张雪峰劝不动的新闻专业学生,后来怎么样了”的帖子中,一名网友分享道:自己从土木专业转到新闻专业,双非本科,感觉新闻专业能做的工作还是挺多的。有网友跟帖称,同专业的就业情况还不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吧”。“经历过找工作阶段特别能理解迷茫和焦虑,工作和所学专业不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家思路可以开阔一些。”这名网友写道。

面对失灵的张雪峰们,我们需要的不是寻找下一个预言家,而是培养一种在激流中掌舵、不迷失自我的能力。不如从对“热门赛道”的狂热中抽身,目光向内,看清自己身处何处,从而做出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的选择。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张雪峰 职业规划 教育焦虑 专业选择 功利主义 信息鸿沟 不确定性 内在驱动 批判性思维 自我认知 Zhang Xuefeng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al Anxiety Major Choice Utilitarianism Information Gap Uncertainty Intrinsic Motivation Critical Thinking Self-awarenes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