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科技 前天 12:03
国产GPU公司上市潮:技术、市场与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国产GPU行业正迎来上市潮,多家企业已递交招股书或完成上市辅导,标志着该赛道从概念走向公开财务审视。摩尔线程、沐曦等公司正积极推进IPO,分别对标英伟达和AMD,在技术研发、生态建设和商业化落地方面展现出不同策略。同时,壁仞、燧原、瀚博、格兰菲等企业也在各自细分领域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有的聚焦AI训练与推理,有的侧重通用计算,有的则从底层软件和系统集成入手。尽管面临营收亏损、生态建设待完善等挑战,但能走到这一阶段本身就证明了国产GPU已从“要不要做”转变为“谁能扛住做”的关键时期。未来几年,市场将以更残酷的标准检验这些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 **国产GPU行业进入公开审视新阶段:** 过去两年,国产GPU从媒体热议走向交易所大厅,意味着企业开始接受公开的财务审查,其技术、供应链、交付能力和生态成熟度将接受市场检验。摩尔线程和沐曦等公司正积极推进IPO,标志着该赛道进入了资本市场阶段,竞争将更加激烈和透明。

💡 **多元化发展策略应对市场需求:** 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分别以“全功能GPU”和“通用GPU体系”为目标,试图对标英伟达和AMD,覆盖AI训练/推理、高性能计算等多个领域。而壁仞科技聚焦云端训练与推理,燧原科技专注AI训练加速卡,瀚博半导体侧重数据中心推理和AI加速场景,格兰菲则从底层软件和系统集成切入,展现了国产GPU企业在技术路线和市场定位上的多样化探索。

📈 **商业化挑战与严峻的市场考验:** 尽管多家国产GPU公司营收呈现高速增长,但普遍面临巨额亏损和累计未弥补亏损的局面。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残酷,标准也将更简单直接:能否实现大规模量产、商业化落地以及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能够生存并走到最后的企业,将真正扛起国产GPU发展的大旗。

过去两年,国产 GPU 的叙事从媒体热搜走到了交易所大厅。故事的主角不再是 PPT 上的芯片渲染图,而是招股书里的现金流、研发投入,这意味着这条赛道第一次进入公开财务与公开审视的阶段:

算力不是靠情绪推进的,IPO 是把技术、供应链、交付周期和生态成熟度都写上台账。真正的国产 GPU,不只要跑 benchmark,还要跑审计、跑营收、跑交付能力。

这一批企业里,有人冲刺,比如递交招股书的沐曦、摩尔线程;有人稳着走,比如壁仞、燧原、瀚博、格兰菲。它们之间既有雄心,也有差距,有的想复刻 CUDA 生态,有的盯死 AI 推理,有的先啃工业渲染,有的在边缘算力埋伏。

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笑着走完敲钟那天,但能走到现在这个阶段,本身就说明一个事实:国产 GPU 不再是“要不要做”,而是“谁能扛住做”,接下来几年,判断标准会更简单、更残酷。

1

摩尔线程,国产英伟达?

在国产 GPU 赛道上,“第一股”这个称号充满吸引力: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标签,更是技术叙事与战略野心的象征。

在几家传出IPO动作的公司里,摩尔线程看起来速度最快,10月30日,官方信息显示,证监会批准摩尔线程科创板IPO注册。

摩尔线程成立于 2020 年,根据其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募资规模约为 80 亿元人民币,其中将近 70 亿元将用于三大核心项目:

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训推一体芯片,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和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SoC 芯片。

在技术上,摩尔线程推进“全功能 GPU”战略,不仅覆盖消费级图形显卡,更瞄准 AI 训练/推理、高性能通用计算以及云端与端侧融合架构。其创始人和联合创始团队中不少成员来自英伟达,这为其技术野心提供了强力背书。

在产品与落地方面,摩尔线程已推出四代 GPU 架构,覆盖 AI 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其 “MUSA” 架构的软件生态也有实质进展:例如其 MUSA SDK 4.0.1 版明确支持 x86 和 ARM 架构。同时,在硬件表现方面,此前有信息披露其 MTT S90 显卡在多项测试中可与 GeForce RTX 4060 竞争甚至略优,部分媒体测试显示,在《永劫无间》4K 场景下,S90 帧率略高 RTX4060。

尽管如此,其商业化距离仍有挑战:截至最近披露,其营收从 2022 年约 0.46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约 4.38 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 200%,但同期净亏损仍严重、累计未弥补亏损规模已达数十亿元。

从商业路径来看,摩尔线程走的是“高启动+快扩张”的节奏:

先大额募资、再布局自主 GPU IP 和计算平台、然后建设软件与生态链。通俗来说,它不是“先做一块显卡赚点钱再说”,而是先把技术平台搭起来,再谈量产、再谈市场。不过,这样的策略意味着它必须承受比多数同行更大的时间、资金与生态适配压力。

如果摩尔线程能真正将“全功能 GPU +生态平台”变为可量产、可广泛应用的现实产品,那么它很可能成为国产 GPU 赛道的领跑者,在这些“赌注”以及技术路线选择上,它的确给人呈现出对标英伟达的意味。

2

沐曦股份,国产 AMD?

沐曦股份成立于 2020 年 9 月,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向科创板提交招股书,拟募资约 39.04 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人工智能推理 GPU 研发与产业化,以及面向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 GPU 技术研发。到 2025 年 10 月 24 日,沐曦股份的 IPO 申请在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中通过,这标志其向上市发射台迈出关键一步。

技术方面,沐曦股份并不满足于仅做显卡渲染,它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通用 GPU 体系:涵盖图形渲染、通用计算、AI 训练与推理。

其招股书中提到,公司已在通用 GPU 、安全算力、异构计算平台等方向持续投入,表示拥有可在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商业化智算中心应用的能力。此外,其产品已在部分行业客户中实现量产,并在手订单亦达数十亿元,为其“从研发走向量产”提供了初步佐证。

从商业路径来看,沐曦选择的是“厚积薄发+先服务高端算力场景”的节奏。它的募资方向锁定三大技术项目,而市场切入口重点面向大规模智算中心、数据中心、行业应用,而非单纯快速跑消费级显卡。战略上借助上市加速资金注入与品牌曝光,同时利用其技术与资本双重优势抢占国产替代算力赛道。

与此同时,公司也必须面对尚未盈利、亏损规模巨大、生态建设仍待完善的现实:据披露,2022 年、2023 年、2024 年营收分别为 42.64 万元(0.0043 亿元)、0.5302 亿元、7.43 亿元;净利润亏损依次为 7.77 亿元、8.71 亿元、14.09 亿元,逐年扩大。

总的来看,沐曦给自己设定的路线也是清晰且方向坚定,其路径类似 AMD 从显卡延伸到通用计算。如果它能把通用 GPU 变为可量产、可市场化、可生态化的产品,那么在国产算力底座建设中就可能占据一席。

沐曦股份和摩尔线程全力争夺 “国产 GPU 第一股” 的头衔时,壁仞、燧原、瀚博、格兰菲四家企业,各自选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3

壁仞科技:不做“桌面显卡热身”的公司

壁仞科技成立于 2019 年,总部位于上海,是一家专注于通用 GPU 及数据中心智能计算的公司,其战略定位明确:聚焦云端训练与推理,而非传统桌面显卡市场。公司自成立之初即将“训/推 一体、面向数据中心”定为主线。

其首款通用 GPU 芯片 BR100 于 2022 年8 月亮相,采用原创架构,国内首批运用 Chiplet 封装技术与 2.5D CoWoS 封装,同时支持 PCIe 5.0 和 CXL 互连协议。业内认为,这些技术组合是大模型训练与多卡集群场景中“多卡互联”“长时间不掉链路”的核心门槛。

在生态与产品部署层面,壁仞的选择是,先尝试解决更为耗时的环节:驱动/软件栈、框架兼容、集群级别验证。例如壁砺™系列通用GPU产品支持业内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与模型,能够为广泛的AI 计算场景提供高能效比、高通用性的强大算力。

这几年壁仞在资本动作上,也像一个长期工程项目那样。2024 年9 月,其在上海证监局完成 A 股上市辅导备案登记,券商为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此前已完成多轮融资、公开融资总额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估值约 140 ~ 155 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公司也在推进港股上市路径,希望兼顾国内国际资本平台。

4

燧原科技:把自己当“AI 基建承包商”

燧原成立于 2018 年,比壁仞更早,路线也更单一:只做 AI 训练加速卡,没有转向消费卡或图形业务。它的逻辑很直白——大模型训练是未来确定性最高的算力需求,把所有资源压在一条线。

技术上,燧原从 T10 迭代至第二代云燧 T20 训练卡,聚焦大模型训练需求:基于自研邃思 2.0 架构,优化 BF16/INT8 算力,搭配 64GB HBM2E 显存,单卡支持百亿参数训练、多卡可扩千卡集群,核心是无需改动训练流程即可适配,定位 “加速器 + 编译器系统” 而非全场景 GPU。第二代产品之后,燧原正在推进新一代推理加速卡架构路线(“邃思3.0”)。重点仍然是实时性、能效比、低精度算子优化和多场景部署能力,并持续适配 vLLM、TGI 等主流推理引擎。官方尚未公开最终产品命名与规格,但方向明确:在大模型推理主战场构建长期竞争力。

商业化上,燧原先去云厂、科研机构做集群,强调真实 workload 压力测试,而不是 Demo。自研软件栈更贴近本土 AI 工程团队的需求。风险在于单线押注:训练市场周期性强,扩品类和现金节奏需要同步跟上。

IPO 路线同样稳,2024 年与中金签署辅导协议,估值约 160 亿人民币,腾讯持股超过 20%。2025年11月1日重启上市辅导,并将辅导机构由中金变更为中信证券

5

瀚博半导体:系统穿透型玩家

瀚博的路径比同类更宽,也更务实:先在数据中心推理和特定 AI 加速场景站住,再逐步扩向更高通用性。它希望先把推理卡矩阵铺上:低功耗、多 SKU、适配多行业框架。

其技术语言更多是“AI 加速器 + 可编程架构 + 多形态卡产品”,而不是单一 GPU 叙事。从兼容性路线看,它优先做模型部署可控、资源调度可控、功耗成本可控,先成为一家AI 工业应用一线的体系公司,它的挑战是典型中型厂商难题:软件栈深度 vs 产品线宽度。

2025 年 7 月启动 A 股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在国产算力里,瀚博是一种稀缺角色:慢是风险,也是护城河。

6

格兰菲:从底层做起

格兰菲不是“训练型”叙事,也不走“图形→AI”常规路线,它更像是在系统软件与 GPU 微结构之间搭建桥梁的公司。体量小,但目标并不轻:在资源受限时把 GPU 做成一个能跑 OS、能跑桌面、能跑工业应用的计算单元,而不是“只能在某类模型上亮分数”的加速器。

它的优先级顺序与大多数同行反着,没有从算力曲线出发,选择了从驱动、显示、多媒体、内核接口、兼容层这些底板工作切入。先让 GPU 能在真实操作系统环境里“活得像个设备”,再讨论算力扩展。这意味着周期长、节奏慢,但内层工程密度高,几乎没有“捷径”成分。

在产品规格上,它刻意避开旗舰路线,选择中规格、多 SKU、快速验证迭代节奏,确保每一层软件栈都能被真实用户检验。市场策略类似“样机时代的英伟达”:先做小规模部署,靠真实 workload 反向塑造硬件需求。

转型 AI 是它的下一步,这里它跑得不激进,但逻辑清晰:先做底,再上层。2025 年 2 月启动 A 股辅导备案。格兰菲这种公司不会一夜爆火,但一个完整的国产体系里,它不能消失。

国产GPU公司的上市潮即将到来,在进入二级市场后,在进入更加大规模的现实使用场景后,这些公司要面对的考验只会更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作者:董道力,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国产GPU 摩尔线程 沐曦 壁仞科技 燧原科技 瀚博半导体 格兰菲 IPO AI算力 芯片产业 Domestic GPU Moore Threads Moore's Law Biren Technology Enflame Technology Moore's Law Semiconductor Green Field IPO AI Computing Power Chip Indust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