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抢都抢不到的茅台降价也卖不动了,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茅台销售、利润近乎零增长。
同样是第三季度,在归母净利润这个关键数据上,口子窖同比大降92.6%,水井坊同比下降75.01%,老白干酒同比下降了68.5%。泸州老窖情况好点,但也有13.1%的下滑。
最出人意料的,当属行业“老二”五粮液。第三季度,五粮液营收只有81.74亿元,同比下降52.66%;净利润20.19亿元,同比下降65.62%。
值得一提的是,五粮液发布财报前夕,广发证券曾预测五粮液业绩将大幅下滑,当时预测营收下滑30%、归母净利润下滑45%。但显然,五粮液的实际战绩比证券机构预测得还要惨。

看到这样一份“暴雷”的成绩单,投资者们可能睡不着觉,但五粮液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他们通过百亿分红,暂时稳住了股价——财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收盘时,股价微微上涨。
要知道,大盘冲上4000点,五粮液股价却一直“趴窝”,不少投资者已经叫苦不迭了,如今抛出分红“利器”,股价没有继续下滑,投资者松了口气,信心总算恢复了一点。
但资本市场之外,最难受的是五粮液经销商。他们不在“聚光灯”下,苦活、累活没少干,有困难得顶上,有“好处”却轮不到,结果只是,要么走,要么熬。
老二的“诅咒”
白酒行业“天雷滚滚”,说明整体表现低迷。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是,截至10月30日,发布三季报的20家上市白酒企业中,只有2家酒企业绩微增。
在如此严酷的市场环境中,高端白酒承受的压力更大。
这是因为,商务宴请、礼品等传统场景需求缩减,加上相关政策的影响,高端白酒销售受到明显冲击。
为了争夺消费者,卖出更多的酒,高端白酒品牌不得不降价。
《食品研报》查看“今日酒价”平台数据发现,8月2日,25年飞天茅台原箱批发参考价为1905元每瓶,到11月2日,已经跌至1660元每瓶,而五粮液的核心单品普五批发参考价也从8月2日的900元每瓶,跌至11月2日的855元每瓶。

看起来,这三个月,飞天茅台批发价跌幅更大,但是,价格之外,产品实力还要结合市场份额来看。
有数据显示,在高端白酒市场,茅台、五粮液分别拥有63.5%、25.9%的份额,两家合计拿下将近90%的市场份额。这之中,茅台掌握了“大头”,它还通过i茅台App提升直销占比,强化了渠道控制力。
尽管五粮液市场份额不小,尴尬的是五粮液正在经历“两头挤”的尴尬处境:一方面,茅台降价,给五粮液带来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五粮液身后,泸州老窖推动国窖1573上攻,主打明代窖池群概念,营造出高端稀缺的属性,今年二季度批发价曾超过五粮液,本文开头提到它“情况好点”也是佐证。
另外,在渠道能力上,五粮液依赖传统经销渠道,收入占比位居主要销售渠道之首,直销渠道收入占比逐步提升,但对线上渠道的控制力相对有限。
正因如此,在部分电商平台促销补贴的推动下,普五出现明显的“价格倒挂”,单瓶最低售价仅有769元,双瓶套装均价更是低至754.5元一瓶,大大低于经销商批发价。
面对线上渠道的乱象,上个月,五粮液发布了“致消费者告知书”,直接点名46家非官方授权店铺,各大电商的第三方店铺都有“上榜”,包括抖音的抖音超市,美团的美团名酒行、1919酒类直供和歪马送酒,天猫淘宝的百亿补贴官方频道等。

对于五粮液上述行动,酒类分析师蔡学飞一句话道破其中“症结”:“这既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线上假货,也折射出当前白酒行业在价格倒挂、渠道冲突加剧背景下的深层博弈。”
把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五粮液被线上渠道的低价倾销整得没办法了,只好公开点名,目的是加强渠道管控、维护五粮液的价格体系。
客观而言,茅台、泸州老窖“两头挤”也好,线上渠道低价倾销也罢,都增加了五粮液的销售压力,一时难以缓解。
进一步来说,前后夹击,四面受敌,堪称老二的“诅咒”。这也不难理解,消费低迷,行业竞争越发惨烈,茅台老大的宝座仍然稳固,业界对老二位置的争夺自然变得更加凶猛。事实上,从单季度营收看,山西汾酒已经超过了五粮液。
这种情况下,经销商的信心能像从前那般稳固吗?
经销商难熬
对经销商而言,从前的时光无疑是值得怀念的。
那时候,在批发价和终端零售价之间,还有不小的差价,加上白酒行业整体表现较强,销量有保证,手里有货,不愁卖。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经济上行期的美”,跟在茅台、五粮液背后,经销商也吃到了“肉”。
但近几年,高端白酒价格守不住,差价没了,酒也越来越难卖,经销商的日子变得难熬。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五粮液的渠道库存深度已经达到5至6个月,远超两三个月的健康水平。
这时候,五粮液还提升了合同负债。截至三季度末,五粮液合同负债达92.68亿元,较去年同期70.72亿元有大幅增长。
所谓“合同负债”,通俗地说,是指经销商已经打钱给五粮液,但五粮液还没有向经销商发货,这部分预收的款项就形成了合同负债。
从这个角度看,合同负债增长,对经销商的影响是,资金占用加剧,经营灵活性降低,考虑到当前的消费环境,这一行动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什么五粮液不第一时间发货,而是有意控制发货?原因很简单,五粮液控制经销渠道的供货量,是在“催促”经销商去库存,让他们把手里的酒加紧卖出去。
其实,并非从今年第三季度才开始,近两年,控量、减量都是五粮液的主要着力点。
早在2024年6月,五粮液董事长曾从钦就明确提出,“第八代五粮液只减不增”。今年1月,“第八代五粮液在全国多个地方已暂停供货”的消息也引发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五粮液还携手经销商展开行动。今年2月,五粮液联合39家核心经销商,组建了一个注册资本超10亿元的销售平台。
从该平台的股份构成看,湖北人人大经贸有限公司、北京乾坤福商贸有限公司、山东泰山名饮有限公司等18家经销商均持有5.55%的均等股份。
通过经销商在一个平台上“结盟”,五粮液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成为自己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为稳价、控量、管控渠道创造了条件。
但是,不管是合同负债的增长,还是经销商销售平台的组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卖酒,正如媒体所言,“消费者是否买单才是模式存续的关键”。
反过来看,尽管五粮液在稳价、控量等方面做了不少事,但没有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不少消费者宁愿冒着买假酒的风险,也要去一些线上店铺下单,只因为那里价格更低。
在此过程中,经销商们直面着酒难卖的挑战,承受着利润下降的打击,也背负了更多压力,有“好处”却轮不到他们。
据报道,五粮液“一见倾心”低度酒8月底上市,60天销售破亿,但主要走线上渠道,经销商“上不了桌”。
没有“甜头”,只有“苦头”,压力山大的经销商们有的接着熬,有的选择离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五粮液经销商数量合计3587 家,较2024 年末减少124家。
得全面自救
经销商苦熬之时,也有一些“利好”。
比如,五粮液允许经销商可以选择不打款,自己去市场上收货,再转码销售,还能算到2025年的合同任务量中。
四川一位经销商对媒体表示:“今年初,五粮液宣布旺季停货时,就在让经销商回收900元以下的第八代普五,可以算2025年的合同量,应该是为了清理社会库存,以及降低经销商的打款压力。”
不过,前文提到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悬而未决。
对此,另一位经销商直言:“该政策本质上是库存腾挪,而不是新增需求。如果消费没有恢复,库存迟早还停留在经销商手里。”
那究竟该如何让消费者买起来,喝起来?
也许,让外国人喝五粮液是个出路。财报显示,五粮液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3%,增速领跑白酒行业。
只是,出口份额实在很小,而且,市场需求和外国人所习惯的酒吧文化紧密相关,得持续砸钱投入,长期培育。
今年上半年,五粮液在欧洲推出鸡尾酒,在韩国推出气泡酒,就是想带动更多外国消费者品味五粮液。
至于国内,五粮液已经“摸清楚”了。对于营收、净利润大幅下降,五粮液给出的“解释”是,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以及有效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另一方面,促销力度却在降低。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五粮液销售费用为66.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1亿元。
结合起来看,行业“大环境”形势严峻,自身促销力度反而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产品、价格、渠道加上外部环境,环环相扣,成了结构性难题。
对五粮液来说,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需要从各个方面一一击破,全面自救,才能有效缓解目前的困局,操作难度很高。
换句话说,苦日子远未结束,经销商们还得继续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