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1月04日 08:20
营商环境与认知水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营商环境与认知水平的关系,指出真正好的营商环境并非简化的审批流程或税收政策,而是源于对企业是发展之本的认知。文章对比了不同地区在招商引资中的认知差异,如A地和B地的管理者认知不同导致的服务差异,以及“狩猎式认知”与“农耕式认知”在处理企业问题上的不同表现。文章强调,政府的认知水平应从权力认知升级为服务认知,从短期政绩认知升级为长期生态认知,而企业家也应从关系认知升级为创新认知,共同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

💡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认知水平,而非简单的政策或流程。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企业是发展的根本。

🏢不同地区的认知水平差异导致营商环境不同。有些地区欢迎企业落地,而有些地区则将企业视为负担。

📈政府的认知应从权力认知升级为服务认知,从短期政绩认知升级为长期生态认知,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发展。

🤝企业家也应从关系认知升级为创新认知,从投机认知升级为价值认知,与政府共同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

🌱真正的营商环境优化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认知共识,共同培育健康的商业生态。

了解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看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说自己不好的,都是“优化”“改善”“提升”“满意”之类的关键词。

但营商环境到底怎么样,还是企业家最有发言权。

最近跟一些企业家聊了聊不同地区营商环境的差异,收获很大。因为他们都在多地拥有工厂,对比之下的感受最深刻。

01

当大部分企业家从政府办事效率高不高、政策力度大不大、服务优不优、契约精神好不好等角度来分析的时候,另一位企业家的思考角度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说,不同的营商环境其实反映的是不同的认知水平。

我请他展开讲讲。

他说,我们在不同地方建厂,有些地区从政府到民间都夹道欢迎,真心认为企业落地是件好事;而有些地区的某些部门,却觉得我们是来“添麻烦”的,因为凭空多了一项工作要应对。

当我把这个观点分享给一位政府官员时,他也跟我讲了一个例子。

他说,某座沿海GDP万亿级的副省级城市,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的政府部门中,竟然有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工资来自财政,企业的好坏与他们无关。

我听完十分震惊。企业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它们带动就业、贡献税收、推动创新、促进繁荣——这是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常识,为何仍未成为共识?

如果连这样基础的认知都不具备,何谈真正的营商环境优化?

真正好的营商环境,从来不是纸面上简化的审批流程、优惠的税收政策,而是“企业是发展之本”的朴素认知。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判断和决策的底层逻辑。它如同一片土壤,而政策、法规、服务不过是这片土壤上长出的植物。土壤贫瘠,再好的种子也难以繁茂;土壤肥沃,万物才能生机勃勃。

越思考,越能体会“营商环境就是认知水平”这个判断的深刻含义。

02

认知驱动行为,认知不同,行为就不同。

来看一个鲜明的对比。

A地:领导在招商引资大会上慷慨陈词,热情承诺“金牌服务”。但企业落地后,遇到一个技术性问题寻求帮助,相关部门负责人眉头一皱:“这不符合我们过去的惯例,有风险,要不你们再等等?”

B地:企业提出一个前沿的创新模式,当地官员的第一反应不是“没听过”或“不行”,而是“我们马上组织专家论证,看看需要我们如何调整规则来适配你们的发展”。

这背后的差别,根源在于认知。A地的管理者,其认知停留在“管控”层面,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不出事”,行为模式是“规避风险”;而B地的服务者,其认知已跃升到“共创”层面,他们理解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激发活力”,行为模式是“解决问题”。

曾有北方官员带队去浙江学习,参观一个新的文旅项目时询问:这个新事物你们怎么监管?对方不解:为什么要监管?参观者说:出了问题怎么办?对方答:出了问题有法律管着,依法办事就行。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触碰法律,不用再专门为这件事弄一套制度流程。

听完这个故事,我心中也有一个疑惑:这位北方官员学习之后会怎么想?是认可浙江模式,还是觉得他们考虑的不如自己周到细致?

当一座城市的决策者,其认知水平仍停留在“官本位”的行政管理,而非“客户导向”的公共服务时,即便流程表上再精简,企业在实际运营中感受到的,依然是那堵无形的“认知之墙”。

03

这几年我们大谈营商环境,一个重要目的是招商引资。但看似相同的招商引资动作,背后却有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

一种是“狩猎式认知”,把企业视为猎物,优惠政策只是诱饵,引进来后就想办法“收割”。

我们看最近的一个案例。

有多家媒体报道称,“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一家投资8亿元建成的白酒污水处理厂被当地政府突然解约、强行接管”。舆论发酵后,遵义市政府表示提级调查,并及时公布结果。

看了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贵州仁怀官员独家回应茅台镇污水厂解约纠纷》后,我对仁怀市政府的强行接管做法有两点疑问。

一是在《解除合同通知书》中,政府方面列出了五条企业的重大违约内容,包括未在约定期限内完成项目建设、未备足流动资金导致项目运转不正常等。且不论责任在谁,正常来讲,招引来的企业遇到困难,政府不应该出手帮扶一把吗?

这几年我也在不同地方政府工作过,面对困难企业,我们都是千方百计地去帮扶,帮忙找资金、找市场、找出路。做企业哪有一帆风顺的,如果遇到困难就被“收割”,以后谁还敢去投资?

二是解除合同尚未获得法院支持,政府为何就能强行接管企业?法律的权威何在?当地政府的解释是,“当时情况比较紧急。仁怀酒厂比较多,天天生产都要排污。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的话,酒厂要么停产,要么污染环境。政府接管过来的目的,就是让酒厂正常运行。”这个解释带来了一个新的疑问,仁怀酒厂一直就很多,当地之前的污水都是怎么处理的?

还是等提级调查的结论吧,到底是保护外来企业,还是保护本地官员,也是当地营商环境的真实映照。最近甘肃一供热民企30年特许经营权5年作废,投3.7亿遭强行接管等热点事件也引发热议!

与“狩猎式认知”相对的是“农耕式认知”。这种认知将经济生态视为一片农田,政府的工作是松土、施肥、浇水——也就是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产权、提供阳光雨露式的服务,让种子自己生长。他们追求的是整片土地的肥沃与丰收,而非一株幼苗的即时回报。

拥有“农耕式认知”的主政者明白,一个行业巨头的落户,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一家独角兽企业的诞生,能吸引大量人才和资本的聚集。

前段时间调研某县级市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当地从90年代中期推动国企改革,将一家农用车生产企业无偿划转给北京某大型企业。后者带来技术、资金与管理,使该企业迅速腾飞,成为就业与利税大户,并带动了300多家配套企业成长。

在采访一家已经上市的配套企业时,我问了对方一个问题:龙头企业带动了你们的成长,你们有没有在当地也培育出自己的配套企业?对方告诉我,他们曾从南方采购某配件,因距离远、合作不便,便鼓励本地一家铸造企业尝试生产该配件。如今,那家企业也已成长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开枝散叶、蔚然成林,当地政府用三十年时间培育出了一个几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农耕式认知者”关注的不是一城一池的税收得失,而是整个生态的价值增量。这种长期主义的认知,才是营商环境最宝贵的“定心丸”。

04

当然,营商环境也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奏曲”。企业家的认知水平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地区,如果企业家群体普遍认知陈旧,热衷于寻租、搞关系、做套利生意,而非创新、打磨产品、创造价值,那么即便有开明的政府,也难以形成健康的商业生态。

反之,当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崇尚创新、敬畏市场的企业家涌现时,他们会反过来“教育”和“倒逼”政府提升认知。他们会提出更前沿的问题,要求更透明的规则,拥抱更激烈的竞争。这种良性的互动与共振,才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核心动力。

深圳为何能成为“创业之都”?其根源在于,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每一个普通人,都普遍拥有一种“发展才是硬道理”“敢为天下先”的认知共识。

我在《搞活协会经济的,为什么是深圳?》一文里提到,放开不必要的管制,鼓励竞争、信任市场,正是深圳搞活协会经济的制胜密码。

实际上,这种“鼓励竞争、信任市场、拥抱创新”的集体认知也正是深圳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文化基因。因为认知共识,比任何单项政策都更为强大和持久。

05

当我们再度审视“营商环境”这个课题时,或许应该少谈一点“我们出台了多少条政策”,多谈一点“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对主政者而言,需从“权力认知”升级为“服务认知”,从“短期政绩认知”升级为“长期生态认知”。真正的服务,是理解企业发展的真实痛点,并在认知上与之同频。

对企业家而言,需从“关系认知”升级为“创新认知”,从“投机认知”升级为“价值认知”。

一个地方的繁荣程度,与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有关,但更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精英的认知天花板紧密相连。

打破认知的牢笼,才是最优的营商环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营商环境 认知水平 政府服务 企业创新 商业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