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董梦琪 2025-11-03 20:24 广东
▲(视觉中国 / 图)

💡 实习的现状与困境:文章指出,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和管理实习生时面临挑战,如难以找到合适人选、实习生投入度不足、流失率高等问题。同时,实习也常被简化为简历上的“镀金”经历,双方的功利心态架空了实习的本意,导致“双向奔赴”的理想状态难以实现。
🤝 转变的起点:作者意识到自身在招聘和管理实习生过程中的不足,并积极通过公司HR的“招聘流程培训”寻求改变。她认识到,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从自身影响范围出发,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实习生,从面试到日常管理都进行调整。
🚀 真诚沟通与赋能成长:通过改变面试策略、主动介绍团队、创造融洽的工位安排、细致的任务布置与反馈、以及解释修改逻辑等方式,作者努力为实习生提供积极的学习体验。她希望即使实习生无法长期留下,也能从中带走有价值的技能或经验,为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 重塑实习的意义:作者的实践证明,当企业“看见”实习生的努力,并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时,能够带来积极的回响。实习生会因认同价值观、感受到善意而选择公司,并在离职时留下积极反馈。这表明,通过赋能个体成长,可以重新为“实习”注入含金量,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原创 董梦琪 2025-11-03 20:24 广东
▲(视觉中国 / 图)
文|董梦琪
责任编辑|温翠玲
作为一个非人力资源岗位的从业者,很难想象近几年让我最受用的一场培训,竟然是关于“如何招人”。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外资公关公司,和大多数外企一样,拥有成熟且流程化的实习生招聘机制:要求未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每周至少实习三天,每个实习期不少于三个月。正因为这条“至少三个月”的规定,加上部分同学无法持续完成实习,过去三年里,我几乎每隔不到三个月就要启动新一轮招聘。
尽管实习生不是正式员工,我也不是老板,但实际做下来发现,招聘和管理实习生并不比正式员工轻松。最初,我连面试都做不好——场面常常尴尬冷场,也不知道如何判断简历内容与实际能力是否匹配。
即便招到人,问题也接踵而至。有的同学面试笔试表现优秀,入职后却态度敷衍、配合度低;有的同学才干了两天就不告而别;还有同学害怕沟通,遇到问题不及时提出,直到最后一刻才说出口,导致补救不及。
我理解如今年青一代大多家庭条件较好,没有太多经济压力,也不愿一味埋头苦干。但我也常常困惑:新闻里常说大学生就业难,可为什么作为企业方,我却总招不到合适的人?那些“嗷嗷待哺”的求职大学生,究竟在哪里?
我曾对“实习”抱有美好的想象。这个词起源于医学教育,指医学生在医院监督下工作并领取较低报酬的阶段。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实习已成为从校园过渡到职场的重要环节。它本是企业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工作安排,旨在帮助他们获取技能、经验和人际资源,为未来就业铺路,但并不以系统化传授某一职业的全部技能为目标。实习本质上是一种“在做中学”的成长方式。
它本该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与成长:对企业而言,是引入新鲜理论与活力,为未来播下种子;对学生而言,是亲自上手体验一线工作,在真实项目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双方共同投资一段时光,换取无价的成长与默契。
然而现实中,我并未感受到这样的默契。在企业一端,部分岗位的设计让实习生沦为处理重复性、边缘性工作的“廉价劳动力”——我们支付报酬,仿佛购买的只是他们的时间,而非创造力。而在学生一端,实习也常被简化为简历上亟待填充的一行“镀金”经历。他们像完成任务般追求“三个月期满”,然后迅速转场。我几乎没遇到过主动希望延长实习的同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当过程失去吸引力,人们才会只盯着结果。
于是,我们抱怨他们“刷经历”、不够投入;他们视我们为一块刷经验的跳板,仅为拿到实习证明,缺乏真正的培养。实习的本意,在双方的功利心态下被悄然架空。
我无法改变他们,于是我开始思考,我能做些什么。
如果是体系的问题,那么当我把实习生当作“即插即用”的工具,我是不是同样是这个扭曲链条中的一环?如果是人的问题,那么我是实习生的话,我会期望遇到什么样的导师?
恰在此时,公司HR推出了“招聘流程培训”,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不过,要说我学到了什么,或许不是什么技巧,而是“真诚”:
从面试开始,我就改变了策略。尽管视频面试打破了地域限制,却少了面对面的人情味。我不再一上来就让对方自我介绍,而是主动先介绍自己,帮助他们放松下来。
实习生入职后,我会主动介绍团队,争取第一天共进午餐;安排座位时,也不再把他们放在“实习生专区”,而是尽量和组内同事坐在一起。
布置任务时,我不再仅用文字下达指令,而是在需求发送给他们之后,走到他们身边当面说明;即便他们提交的初稿被改得面目全非,我也会把最终成果发回去,解释修改逻辑,并跟他们说一声“做得很好”。
在公司不能提供全职岗位的前提下,我不会要求实习生同学把工作当成毕生的事业,这不现实;而如果我的目标,是让实习生觉得在这里能学到别处学不到的东西,或许也过于宏大。但我仍希望,每一个与我们共事过的实习生,都能从这段经历中带走些什么——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也可能成为塑造他们职业之路的一小块拼图。
我无法凭一己之力扭转大环境,但我可以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重新为“实习”二字注入含金量。
现在,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微小的改变已经带来回响。当我“看见”他们的努力时,我的忙碌与焦虑也被他们“看见”。有人因认同我面试时传递的价值观而感到惊喜;有人因觉得我“很nice”,在收到两份同等分量的offer时选择了我们;还有人离职时留下卡片,告诉我他们真的学到了东西。
实习生不仅仅是团队一时的人力支持,我更希望他们通过这段经历能真正认同我们,甚至未来成为我们强大的盟友、行业伙伴。我想,这才是“实习”这个词本来的意义。
(作者为公关行业从业者)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之“人在职场”,欢迎来信分享职场心声、吐槽职场经历、打破刻板印象、揭秘行业规则。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其他人都在看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