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前天 04:40
何享健科学基金资助青年科学家,助力中国科技创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设立的何享健科学基金,近日向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20名中国青年科学家每人资助200万元,支持他们进行相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个人捐赠科学基金,旨在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未知,推动全球科学进步。该基金的设立,体现了中国企业家在事业成功后,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科学发展命题,以更从容的姿态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创新,为中国从应用创新转向原始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 **何享健科学基金的设立与目标:** 由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个人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个人捐赠科学基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资助青年科学家,推动全球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并鼓励年轻人投身国家科技进步。

🔬 **资助领域与对象:** 该基金重点资助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首届项目面向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女性候选人放宽至38周岁,临床医学有进一步放宽)的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全职青年科学家,旨在支持他们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 **自由探索与支持:** 与传统科研资助模式不同,何享健科学基金给予青年科学家相对自由的研究经费支配权,允许他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真正想做的事情,无需受过多框架约束。这种支持模式为年轻学者提供了试错的底气和突破的勇气,尤其是在他们职业生涯早期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关键时期。

📈 **中国科技创新的新动能:** 该基金的设立是中国企业家从关注企业管理转向支持更宏大发展命题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国正处于从应用创新向原始创新转折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科创生态的完善,此类由企业家个人发起的科学资助,正成为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5-11-03 20:24 广东

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有《人类群星闪耀时》,又有多少怀才不遇的科学种子、失之交臂的发明创造?

全文共4751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十多年前,放手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何享健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主动拥抱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面。今天,何享健科学基金则展示了中国企业家的另一面——着眼更宏大的发展命题,以一种更从容的姿态,去支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

周 游

20名中国青年科学家,最近收到了一位83岁的中国企业家的“大礼”。

2025年10月25日,佛山顺德——美的集团(000333.SZ)创始人何享健的家乡——举行了一场时长仅半小时的“2025何享健青年科学家揭晓仪式”。20名来自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分别获得200万元的科学资助。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这笔经费,投入各自的研究。

何享健先生与获资助青年科学家、知名科研院所专家合影。

科学研究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产品、技术或是生产力,不一定会带来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科学家也不一定因为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就能获得相应的科研资源或是经济回报。

20世纪最著名的一例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他是才华横溢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却度过了穷愁潦倒的一生。最近的一例是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多亏了卡里科等人在mRNA疫苗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和贡献,医药公司得以用最快的速度研制出新冠疫苗,帮助人类抵御这一全球流行疾病,她也因此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里科故事的另一面却是,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24年,其间多次递交mRNA的研究经费申请,但在政府基金部门、私人投资者那里四处碰壁。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经费,她被学校降职,只能担任低级别的研究职务,直到2013年被强制退休。

19世纪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献出其积累的大部分财富,设立了诺贝尔奖,以表彰”在过去一年中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者”。历经一个多世纪,这一奖项现已成为人类科学与文明的一面旗帜,每个奖项的获奖者最多也只有两百多人。

截至2025年,在总共232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里面,就有一个卡里科。那么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有史蒂芬·茨威格笔下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又有多少怀才不遇的科学种子、失之交臂的发明创造?

1 

最大规模的个人捐赠科学基金

在“2025何享健青年科学家揭晓仪式”会场、美的集团总部8号空间展厅入口左边,新添了白底深蓝的两行字,“科技创新就是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看得更高一点,想得更远一点。”

穿着深色西服、白衬衣、红色领带的何享健,在仪式开始前几分钟乘车抵达会场,出席了这场仪式。他看起来精神不错,快步入座,与座位旁的嘉宾握手、寒暄,并在仪式结束后与青年科学家们合影留念,但并未上台致辞或演讲。

何享健先生与薛其坤院士在会上畅谈。

1968年,何享健与顺德北滘的23名村民一起集资创业,从塑料生产组,到风扇厂,再到今天覆盖家电、新能源、建筑、机器人、医疗等业务的科技集团,2024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业务覆盖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数量超过19万人。

在2012年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之后,他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管理运营,此后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2023年5月21日,何享健宣布个人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何享健科学基金,通过设立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和科学奖等方式,来“推动全球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消息宣布时,他也只是出现在一段提前拍摄的视频里。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来自个人捐赠的科学基金,并作为一只非营利性基金,成立专门的公司来独立运营。

以企业的名义资助科学,此前在中国并不少见。比如企业出资与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设立社会科学技术奖励等等,但这些多与企业自身业务、品牌相关联,或是被定义为企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

这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以企业家个人名义发起的科学资助。此前,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更热衷民生、教育类的慈善捐赠,比如给家乡和母校修路、建桥、盖楼、设立奖学金等,主要面向那些与企业家个人有相关性或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

何享健及其家人,也在2013年捐赠成立了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主要聚焦社区发展、医养健康和文化艺术。

公益基金和科学基金,显然是不同的。在那段两年前录制的视频里,何享健用他带着广式口音的普通话说,“成立科学基金,就是为了帮助更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沉下来搞科研,号召年轻人要努力去参与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在现场演讲时说,自己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数十年,深知青年在职业生涯早期的痛点。这一项目不仅是对科研资金的支持,更是给了他们试错的底气、突破的机会。

薛其坤院士在会上致辞。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主要面向医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纳米材料科学家崔屹看来,前者关乎个体的生命健康,后者关乎人类的生存环境,两者都为人类的生生不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多年前,放手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何享健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家主动拥抱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面。今天,何享健科学基金则展示了中国企业家的另一面——着眼更宏大的发展命题,以一种更从容的姿态,去支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

2 

支持更自由的探索

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对象需要取得博士学位,在中国高校、科研院所全职工作,获得提名当年的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女性候选人放宽至38周岁),临床医学专业年龄放宽至40周岁(女性候选人放宽至43周岁),每年评选总数不超过20人。

第一届青年科学家项目共收到近千人的申报,最终有20人入选。

在揭晓仪式的视频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生物工程学家罗伯特·兰格(Robert Langer)直言,从申报材料看,青年科学家展现的科研水平让他“大为震撼”,除了入选的20位,其他候选人也有着极高的水平,价值非凡。

入选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合影。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的窦琪,是本次入选的20名科学家之一。她表示,自己是从学校获得何享健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申请的通知。项目申请书要求填写中文、英文两个版本,申报内容包含此前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内容不长,但是要求明确写出研究的影响力和核心贡献点。

2025年7月,窦琪等人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在《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发表论文Surgical embodied intelligence for generalized task autonomy in laparoscopic robot-assisted surgery,报告他们研发了一项基于人工智能(AI)驱动的手术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并将该技术集成于腔镜手术机器人中,在活体猪模型上实现了组织牵拉、纱布抓取、血管夹闭等多项自主手术操作。窦琪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这一自动化机械臂有望成为外科医生的“第三只手”,在复杂的手术过程中提供智能辅助,承担常规重复的操作任务,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提升手术的效率,并缩短手术的时间。她表示,他们把目前达到的自主操作阶段叫level two,接下来希望能够把它从概念推向临床,做到level three,这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支持,何享健青年科学家基金正好成为重要的一笔资助。

2024年11月1日才入职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的张宇昊,也是本次的入选科学家。他之前任教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主要研究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

张宇昊此前也申请过美国、欧洲的项目,对此他说,何享健青年科学家项目的申请文书风格比较国际化。

半导体看似与能源环境、气候变化无关,但第三半导体功率器件可使电网、数据中心、工业、消费电子、电动汽车及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电能转换更高效、更节能,大幅降低能量损耗,从而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张宇昊的研究得以入选的重要原因。

与他类似的,还有常林。常林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完成9年的硕士、博士学习和博士后研究,于2021年回国,现为北京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是集成光子芯片。

入选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青年科学家合影。

2025年2月25日,常林等人在《自然-电子》(Nature Electronics)发表论文Microcomb-synchronized optoelectronics,提出一种片上微梳结构,既能合成覆盖兆赫至数百吉赫宽频带的单频与宽带信号,又能为系统电子元件提供基准时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光子芯片时钟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光子芯片乍一看可能跟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关联不大,但光通信的效率意味着它未来可以解决能源的多个问题。常林表示,自己当时是抱着“尝试一下”的态度提交了申请。

显然,评审专家们并不墨守成规。

让青年科学家们能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表述出来,而不用受框架的约束;聚焦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以进一步做很多产业化的工作,这让常林倍感欣喜。过往的申请项目会限定购买设备的资金比例,但该项目给予经费使用自由度,可以支持他们购置先进设备,支持后续的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的贾宁,主要从事细菌抗噬菌体免疫机制研究,2025年上半年曾于一周之内在《科学》(Science)连发了两篇论文:RNA-mediated CRISPR-Cas13 inhibition through crRNA structural mimicry,揭示了小RNA抗CRISPR因子(rAcrs)如何通过RNA结构模拟来抑制CRISPR-Cas系统的活性;Bacterial reverse transcriptase synthesizes long poly-A–rich cDNA for antiphage defense,阐述了DRT9这一新发现的防御相关逆转录酶如何利用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实现对噬菌体的免疫防御。

她在2021年5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刚刚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不久。她表示,何享健青年科学家这笔基金的到来,“对我们下个阶段的成长非常重要。”

3 

站在原始创新的转折点上

在揭晓仪式的视频中,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化学生物学家何川回忆,自己在开始建实验室时,接受过几项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资助,这对于他的科研起步和后来改变科研方向的意义重大。“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也就没有我后来的工作。”

现在,何川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先驱、2023年度沃尔夫奖化学奖得主。沃尔夫奖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约有1/3的获奖者在得奖几年后又获诺贝尔奖。

2025何享健青年科学家揭晓仪式现场。

“我跟何川的感受一模一样,也年轻过,也缺过钱,”崔屹笑着调侃自己说,“当然,现在还是缺钱。”他提议,现场参会者站起来,感谢何享健先生设立了科学基金会。因为年轻学者在最有创造力、精力最充沛、但最缺钱的时候,能得到科学基金会的支持,意义重大。

崔屹1998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现在是纳米材料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光伏器件、拓扑绝缘体、生物及环境等方向的应用,已发表五百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创办数家公司并实现技术转化,包括电池公司Amprius(已于纽易所上市:AMPX)、过滤用纳米材料公司4C Air 、电池公司EnerVenue等。

何川、崔屹等人,都是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后出国留学,在海外继续从事科研,并获得了世界瞩目的科研成就。现在,随着中国对科学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中国科创生态的发展,更多中国年轻人在海外留学之后选择了回国。前面提到的四位青年科学家,都是如此。

中国拥有真正的芯片产业链上中下游,也有很好的大规模生产条件,是促成张宇昊回国的重要原因。他说,接下来准备在这里做更多的应用落地研究探索,把芯片从设计、流片、生产到最终应用的中间空缺填上。

崔屹表示,科研有两种模式,天马行空式的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十分必要;科学与应用结合起来,在应用中找到并解决问题,回来促成新科学的发展,也非常必要。

眼下,中国正处在从应用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转折点上。

自2006年起连续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后,中国近年持续加大投入,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历史新高3.6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金额/GDP)也来到历史新高2.69%。在国际学术期刊、会议、会展上,中国科学家的面孔也越来越多,并开始从听众席走向演讲台。

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议题,并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单列了一条。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基础研究支持等科创生态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也在大力投入研发。在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科创力数据库中,2024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的上市企业就有43家、美的集团也是其中之一,同期这一投入规模的企业在全球大约有200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研发投入在中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中占比约3/4。除了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他们也在逐步投入基础研究,与科学界有更多联动。比如,到2025年,美的集团已经连续举办30届科技月活动,通过“产学研用”一体链条,他们所提供的产业应用场景,同时也是科学家们科技创新的土壤。

科学基金只是一个引子,随着全社会对科学的重视和社会资源对科学的支持,中国科学的更多创新创造也将贡献于全人类。当然,科学研究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一直都在,但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时候。

(专题)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何享健科学基金 青年科学家 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 中国企业家 He Xiangjian Science Fund Young Scientis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ic Research Chinese Entrepreneur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