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尹珉 2025-11-03 18:05 上海
不再搞Chain 设计的LangChain 1.0 ,如何结合Milvus打造生产级agent
最近,被广大开发者又爱又恨的LangChain ,迎来了重大改版:
专门为agent落地打造的LangChain 1.0版本终于来了!!!
简单来说,其改动主要在于:通过放弃早期的Chain 设计,引入标准化 ReAct 循环(推理→工具调用→观察→判断)和 Middleware 机制,简化agent开发流程、统一标准。
那么改版的LangChain 怎么用,如何结合Milvus落地生产,本文将重点解读。
01
LangChain 为何改版?
Chain 设计不适用agent时代
过去,LangChain 0.x 版本的优点是能让开发者快速构建Agent 原型。但同时也存在三个核心问题:
1、僵化的 Chain 设计
预构建的 Chain(如SimpleSequentialChain、LLMChain)在标准场景下很方便,但一旦业务逻辑偏离模板,开发者就会陷入两难——要么被迫接受框架的全部设计,要么放弃框架直接操作原始 LLM 调用。
2、缺少生产级控制
上下文溢出:长对话导致 Token 超限,系统崩溃
敏感信息泄露:PII 数据(邮箱、身份证)直接发送给第三方模型
高风险操作:Agent 在无人工确认的情况下删除数据、发送邮件
这些问题在 Demo 阶段难以暴露,但上线后每一个都可能致命。
3、模型切换的重复工作
OpenAI、Anthropic、国产模型的接口差异(Reasoning 格式、Tool Calling 协议)迫使开发者在每次切换时重写适配代码。
而针对以上问题,LangChain 1.0选择放弃早期的Chain 设计,引入标准化 ReAct 循环(推理→工具调用→观察→判断,create_agent函数 10 行代码就能构建生产级 Agent)和 Middleware 机制(注入 PII 检测、人工审批、自动重试),简化agent开发流程、统一模型接入等标准。
02
LangChain 1.0 的核心设计All-in ReAct Agent
LangChain 团队在分析大量生产环境的 Agent 后发现:绝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收敛到了 ReAct 模式。
无论是多 Agent 协作的 Supervisor 架构,还是需要深度推理的复杂场景,核心循环都是:
推理 → 工具调用 → 观察结果 → 判断是否完成
既然绝大多数问题都能用 ReAct 解决,为什么不把这个模式做到极致?因此1.0的第一个核心改版就是引入标准化 ReAct 循环。
LangChain 1.0 的分层策略:
标准场景:用create_agent一个函数搞定(标准 ReAct 循环)
扩展场景:通过 Middleware 机制扩展(PII 检测、人工审批、自动重试)
复杂场景:用 LangGraph 精确控制(复杂状态机、多 Agent 编排)
这种渐进式设计让开发者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案开始,按需增加复杂度。
1. create_agent 函数:简化的 Agent 构建接口
LangChain 1.0 的核心突破在于将 Agent 构建的复杂性压缩到一个函数中。create_agent不再要求开发者手动编排状态管理、错误处理和流式输出 —— 这些生产级能力现在由底层 LangGraph 运行时自动提供。
三个参数,一个运行时:
模型(model):支持字符串标识符或实例化对象
工具(tools):赋予 Agent 执行能力的函数列表
系统提示(system_prompt):定义 Agent 的角色和行为准则
底层自动继承 LangGraph 的持久化状态、中断恢复和流式处理能力,将过去需要数百行代码实现的 Agent 循环浓缩为声明式 API。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get_weather, query_database],system_prompt="你是一个专业的客服助手,帮助用户查询天气和订单信息。")result = agent.invoke({"messages": [{"role": "user", "content": "上海今天天气怎么样?"}]})在此基础上,通过内置中间件(Middleware)机制,开发者可以在不破坏核心循环的前提下注入人机协作审批、对话摘要压缩、PII 数据脱敏等生产级能力
2. Middleware 机制:可组合的生产级能力层
Middleware 是 LangChain 1.0 从原型到生产的核心桥梁。它在 Agent 执行循环的战略节点暴露钩子函数,让开发者无需重写核心循环即可注入自定义逻辑 —— 这种设计类似于 Web 服务器中间件的对称处理模式。
中间件的执行流程:
Agent 的核心循环遵循“模型→工具→终止”的三步决策模式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生产级中间件示例:
(1)PII Detection:敏感信息检测与处理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from langchain.agents.middleware import PIIMiddleware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middleware=[# 脱敏邮箱地址PIIMiddleware("email", strategy="redact", apply_to_input=True),# 掩码信用卡号(显示后4位)PIIMiddleware("credit_card", strategy="mask", apply_to_input=True),# 自定义正则检测API密钥,发现后阻断PIIMiddleware("api_key",detector=r"sk-[a-zA-Z0-9]{32}",strategy="block", # 检测到后抛出错误),],)
(2)Summarization:自动管理上下文长度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from langchain.agents.middleware import SummarizationMiddleware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middleware=[SummarizationMiddleware(model="openai:gpt-4o-mini", # 使用更便宜的模型总结max_tokens_before_summary=4000, # 触发阈值messages_to_keep=20 # 保留最近20条消息不总结)],)
(3)Tool Retry:工具调用失败自动重试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from langchain.agents.middleware import ToolRetryMiddleware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search_tool, database_tool],middleware=[ToolRetryMiddleware(max_retries=3, # 最多重试3次backoff_factor=2.0, # 指数退避倍数initial_delay=1.0, # 初始延迟1秒max_delay=60.0, # 最大延迟60秒jitter=True, # 添加随机抖动(±25%)),],)
(4)自定义中间件:
除了官方提供的预构建中间件,开发者可以通过装饰器或类继承的方式创建自定义中间件。例如,记录模型调用日志:
from langchain.agents.middleware import before_modelfrom langchain.agents.middleware import AgentStatefrom langgraph.runtime import Runtimedef log_before_model(state: AgentState, runtime: Runtime) -> dict | None:print(f"即将调用模型,当前消息数: {len(state['messages'])}")return None # 返回None表示继续正常流程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middleware=[log_before_model],)
中间件机制将生产级能力(安全合规、错误处理、性能优化)从业务逻辑中解耦,让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这些能力。
3. Structured Output:标准化的结构化输出机制
LangChain 1.0 引入了统一的结构化输出机制,解决了模型供应商之间输出格式不一致的问题。
核心问题:传统 Agent 开发中,不同模型供应商对结构化数据的支持方式各不相同。OpenAI 有 Native Structured Output API,而其他模型只能通过 Tool Calling 模拟,开发者需要针对不同供应商编写适配代码。
LangChain 的解决方案:通过create_agent的response_format参数,开发者只需定义一次数据 Schema,框架自动选择最优策略: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from pydantic import BaseModel, Fieldclass WeatherReport(BaseModel):location: str = Field(description="城市名称")temperature: float = Field(description="温度(摄氏度)")condition: str = Field(description="天气状况")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get_weather],response_format=WeatherReport # 直接传入Pydantic模型)result = agent.invoke({"role": "user", "content": "上海今天天气怎么样?"})weather_data = result['structured_response'] # 获取结构化数据print(f"{weather_data.location}: {weather_data.temperature}°C, {weather_data.condition}")
两种实现策略:
(1)Provider Strategy:当模型原生支持结构化输出(如 OpenAI、Grok)时,LangChain 自动使用 API 级别的 schema enforcement,可靠性最高
(2)Tool Strategy:对于不支持原生结构化输出的模型,LangChain 将 Schema 转换为 Tool Calling,通过工具调用机制实现相同效果
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策略选择,框架根据模型能力自动适配。这种抽象让你可以在不同供应商之间自由切换,而业务代码保持不变。
4.向量数据库与 Agent 记忆系统的集成
生产级 Agent 的能力上限,往往不在推理引擎,而在记忆系统。LangChain 1.0 将向量数据库作为 Agent 的外部海马体,通过语义检索赋予 Agent 长期记忆能力,Milvus是其最重要的生态组成之一。
为什么选择 Milvus?
Milvus 是目前最成熟的开源向量数据库之一,专为 AI 应用的大规模向量检索而设计。它在 LangChain 生态中拥有原生集成,无需手动实现向量化、索引管理和相似度计算——langchain_milvus包已将其封装为标准的VectorStore接口。
Milvus 解决 Agent 的三个关键记忆问题
问题一:海量知识的快速检索
假设 Agent 需要处理成千上万份文档、历史对话、产品手册时,关键词搜索已经不够用。Milvus 通过向量相似度搜索,在毫秒级找到语义最相关的内容——即使用户换了说法。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from langchain_milvus import Milvusfrom langchain_openai import OpenAIEmbeddings# 初始化向量数据库作为知识库vectorstore = Milvus(embedding=OpenAIEmbeddings(),collection_name="company_knowledge",connection_args={"uri": "http://localhost:19530"} #)# 将检索器转为Tool供Agent使用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vectorstore.as_retriever().as_tool(name="knowledge_search",description="搜索公司知识库以回答专业问题")],system_prompt="你可以从知识库中检索信息来回答问题。")
问题二:长期记忆的持久化
Middleware 的SummarizationMiddleware可以压缩对话历史,但那些被总结掉的细节去哪了? Milvus 将每一轮对话、每一次工具调用的结果向量化存储,构建 Agent 的长期记忆。需要时,通过语义检索快速唤醒相关记忆。
记忆持久化模式:
from langchain_milvus import Milvus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create_agentfrom langchain.agents.middleware import SummarizationMiddlewarefrom langgraph.checkpoint.memory import InMemorySaver# 长期记忆存储(Milvus)long_term_memory = Milvus.from_documents(documents=[], # 初始为空,运行时动态写入embedding=OpenAIEmbeddings(),connection_args={"uri": "./agent_memory.db"})# 短期记忆管理(LangGraph Checkpointer + Summarization)agent = create_agent(model="openai:gpt-4o",tools=[long_term_memory.as_retriever().as_tool(name="recall_memory",description="检索Agent的历史记忆和过往经验")],checkpointer=InMemorySaver(), # 短期记忆middleware=[SummarizationMiddleware(model="openai:gpt-4o-mini",max_tokens_before_summary=4000 # 超过阈值时总结并存入Milvus)])
问题三:多模态内容的统一管理
现代 Agent 要处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Milvus 的多向量支持和动态 Schema23,让你在同一个系统中管理不同模态的向量,为多模态 Agent 提供统一的记忆底座。
元数据过滤检索:
# 按来源过滤检索(例如:只检索医疗报告)vectorstore.similarity_search(query="患者的血压指标是多少?",k=3,expr="source == 'medical_reports' AND modality == 'text'" # Milvus标量过滤)
有了 Milvus 提供的记忆底座,Agent 才能从健忘的执行器进化为具备经验积累的智能体。
03
LangChain 与 LangGraph 的技术定位与选型策略
LangChain 1.0以上升级,只是其构建生产级 Agent 的一环,但并不意味着LangChain 1.0永远是构建agent的最优解。
选择合适的开发框架,决定了你能多快将这些能力组合成可用的系统。
在实际开发中,LangChain 1.0 和 LangGraph 1.0 的关系经常被误解为二选一的竞争关系。实际上,它们是渐进式的技术栈:LangChain 专注于快速构建标准 Agent,LangGraph 提供底层编排能力用于复杂工作流。
以下是一个小的技术定位对比
如果你是 Agent 新手或希望快速启动项目,从 LangChain 开始;如果你已经明确需要复杂编排、多 Agent 协作或长期流程,直接使用 LangGraph。两者可以在同一个项目中共存,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工具。
04
尾声
三年前,LangChain 还只是个调用 LLM 的轻量级包装器,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完整的生产级框架 。
在内部, LangChain 的 Middleware 解决安全合规问题,LangGraph 提供持久化执行和状态管理;在外部,是Milvus 等生态集成产品为其补上长期记忆短板。
如今,Agent 开发终于有了一套可靠的工具链。
作者介绍
Zilliz黄金写手:尹珉
阅读推荐
放弃ES+Mongo,如何用Milvus一套系统搞定千万用户视频检索*关键词
DeepSeek-OCR解读:视觉如何成为长上下文压缩的新思路
多少做RAG的人,连分词都搞不定? Milvus Analyzer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