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前天 20:20
大豆的全球旅程与中美贸易博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讲述了大豆这种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如何从古老的东方走向世界,并在现代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最早的种植驯化,到传入东亚、欧洲,再到北美洲的广泛种植,大豆的传播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尤其聚焦于中美两国之间围绕大豆展开的贸易博弈,分析了大豆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在中美贸易战中的战略地位。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和贸易事件,揭示了大豆如何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并探讨了贸易博弈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考量。

起源与传播🌍:大豆起源于中国,拥有至少8000年的种植历史,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东亚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8世纪,大豆才传入欧洲和美洲。

在美洲的崛起🌱:尽管早期在美国未受重视,但20世纪30年代,由于其固氮作用、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以及工业用途,大豆在美国迅速普及,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战略物资。美国通过技术和政策支持,最终成为全球大豆生产和出口的领导者。

中美大豆贸易博弈🤝: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肉类消费需求增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依赖美国和巴西等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大豆成为重要的博弈筹码,中国通过加征关税和调整进口来源等手段反制美国,显示了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影响力。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缩影🔄:大豆的全球传播是贸易全球化的象征,而中美贸易战中围绕大豆的博弈则反映了逆全球化的趋势。大豆的故事揭示了农产品在全球贸易和国际关系中的复杂作用,以及国家间的经济依赖与制衡。

未来展望🔮:尽管中美两国围绕大豆的贸易关系复杂多变,但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和贸易商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未来的贸易格局将受到两国关系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作为一个全世界学术界都公认的事实:中国人最早种植了大豆。

在甲骨文中,“菽”这个代表“豆”的字就已经频频出现。但事实上, 野生大豆在中国被驯化的时间可能比公众想象得更早:

2013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数百个大豆遗存,其外表介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这说明我们老祖宗栽培大豆的历史可能还不止8000年。

贾湖出土的碳化大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豆早已成了“五谷”之一,甚至一度上升到了主食之一的地位,《战国策》里就有记载:

“民之所食, 大抵豆饭藿羹。”

不仅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勤劳朴实的中国老百姓把大豆——这里主要指黄豆——想方设法地变换出了各种形态:豆浆,豆腐,酱油,豆豉……

在肉类稀缺的年代,这些成为了普通老百姓获取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豆是中国人的“独家宝藏”,并不为外人知。

但好东西自己会长腿,总是会被分享的。

大概在中国的秦汉时期,大豆传入了朝鲜半岛。

至于传播的路径和原因也并不难理解:中国的东北本来就是古代重要的大豆种植区,而汉武帝时期又在朝鲜半岛设立了“汉四郡”,大量的汉人移民不仅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包括大豆在内的一系列农作物。

尽管韩国人一直坚称“韩国大酱”的发酵技术起源于本土,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大酱的原料大豆,是从中国传入的。

大豆传入日本的时间要晚一些。

大概是在公元800年左右——大概是中国的中唐时期——大豆开始在日本正式普及。

传播的路径主要还是朝鲜半岛,当然,日本的遣唐使在这个过程中亦有贡献。

大豆在日本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佛教的兴盛。

众所周知,佛教徒不能杀生,而包括豆腐在内的一系列大豆制品既能让他们不破戒,又能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可谓鱼与熊掌兼得。所以在那个时期,质量上乘的豆腐往往出自日本的寺庙。

善于学习和归纳总结的日本人很快也将大豆融入了自己的饮食体系,并且创造出了同样可以成为日本料理代表之一的调味酱——“味噌”。

至于另一个附属产物“纳豆”,食客见仁见智,不过日本的酱油倒也确实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风味。

至此,大豆已经征服了东亚,进而又传到了整个亚洲。

不过在此之后的漫长1000年,大豆都只是东方的专属,在遥远的西方,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种植物。

直到1712年,一个叫恩格柏特·坎普法的德国医生才在他的著作《异国的情趣》中提到了“大豆”这种奇怪的植物——那还是因为他在日本的长崎生活了两年。

1740年,第一批大豆种子正式在法国巴黎的植物园落户种植,算是正式登陆欧洲。但直到100多年后的1873年,德国的植物学家哈波兰特教授才真正发现了大豆的价值。

他获得了来自中国的5个大豆黄粒种、3个黑粒种、3个绿粒种、2个棕红粒种,来自日本的1个黄粒种、3个黑粒种,来自外高加索的1个黑粒种以及来自突尼斯的1个绿粒种。经过他的实验比较后,中国的4个大豆种试种成功。

从此,大豆开始在欧洲正式普及。

但到目前为止,大豆还只是在欧亚大陆传播。

隔着两洋的遥远美洲大陆,对这种植物还非常陌生。

事实上,大豆在1765年就登陆美洲了。

一个叫塞缪尔·鲍恩的前东印度公司水手,把大豆的种子从中国带到了佐治亚州——当然,那时候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此外,美国的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旅居伦敦的时候了解到了大豆,也曾把大豆的种子寄回美国。但这个外来植物还是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或者小众的饲料作物。

大豆在美国真正普及,要等到1930年代。美国农业部的研究员威廉·摩尔斯发现了大豆的神奇魔力:

首先,大豆的根瘤菌有很强的固氮作用,能让美国南方因为长期种植棉花和烟草的贫瘠土地恢复肥力

其次,大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高品质的植物油,不仅能成为喂养牲畜的绝佳饲料,还能让美国摆脱对进口油脂的依赖;

第三,大豆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种工业原料,可以用来制造油漆、塑料、粘合剂和纤维。

但怎么才能得到高品质的大豆呢?1929年,摩尔斯亲自前往中国的东北,并且在之后的三年里走遍中国、日本和韩国,收集了超过一万种大豆品种,然后和团队一起筛选、杂交和培育,终于选育出了最适合美国土壤培育的大豆。

威廉·摩尔斯,被称为“美国大豆之父”

随之而来的两场战争,迅速推动了大豆在美国的普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对外油脂进口线路被切断,摩尔斯当初提出的能产油的大豆,第一次进入美国的国家战略视野。

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自亚洲的椰子油和棕榈油供应再次被日军切断,而战争也导致国内肉类供应紧张。在这个关键时刻,产油又提供植物蛋白的大豆,成了美国政府的战略级物资——政府大力鼓励农民种植,大豆在美国国内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而在两场战争期间,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也推动了大豆的普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福特一直痴迷于从农作物中提取工业原料。1931年,他投入巨资的实验室成功开发出以大豆为原料的人造动物蛋白纤维,然后他的团队开始用大豆中提取的塑料制造汽车方向盘、仪表盘、齿轮箱等部件,甚至还在1941年推出了“大豆塑料汽车”,可惜不久之后美国就被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款汽车并没有量产。

福特曾经充满信心地说过一句话:“从土壤中种出汽车。”

但美国成为全世界大豆种植的王者,还要等到二战结束后。

二战结束后,美国掀起了一场农业革命。这场革命有四个关键核心:“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和“规模化”。

在大型拖拉机、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中,两个可以实现完美轮作的农作物出现了:玉米和大豆。

19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意识到大豆作为粮食和产油植物的价值,开始给农民提供高额补贴和信贷支持,再一次大力推动大豆种植。

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带”很快就成为了“玉米-大豆带”。哼着小曲的美国农民开着装有GPS导航的巨型机械,以极小的人力成本种植和管理着成千上万英亩的农田,美国的大豆产量开始激增。

而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些化工巨头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提供“助攻”。以孟山都和杜邦为代表的美国化学公司不断研发出新型的除草剂和化肥,解决美国农田的杂草和地力衰退问题。

1996年,孟山都公司研发出了一款划时代的产品:“农达大豆”这是一款转基因大豆,自带超强的“抗除草剂护盾”——甚至可以耐受孟山都公司自家生产的杀伤力极强的“农达”除草剂。这就使得美国农民可以对广袤的农田进行无差别的除草剂喷洒,进而极大地简化了田间管理流程,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尽管转基因技术备受争议,但它的效率和产量具有让人无法抵御的诱惑力,到了2000年前后,美国90%以上的大豆种植面积都已种植转基因大豆。而此时,美国凭借“政策+技术+资本”的优势,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大豆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而是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工业原料,在美国的田间地头被收割,装上一艘艘巨轮,运往世界各地。那么,此时那个大豆的故乡,情况如何?

1978年年末,中国正式开始改革开放。

春风吹拂神州,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随之迅速提高,进而带来了一个最迫切的需求:吃肉。

很多原本过年才能吃上一回肉的中国老百姓,发现自己的手头宽裕了,不用省吃俭用盼星星盼月亮地盼上吃一回肉了。于是,猪肉、鸡肉,连带着鸡蛋和牛奶的需求开始爆炸式增长,进而产生了一个连锁反应:老百姓要吃肉、要吃鸡蛋、要喝牛奶,就要多养猪、多养鸡、多养牛,那么,那么多的饲料哪来?

同时,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烧菜也舍得放油乃至多放油了,食用油的缺口怎么补?

两大诉求都指向了一个农作物:大豆。

作为最早驯化和种植大豆的国家,中国还会缺大豆?

还真缺。尽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中国农民的积极性,但中国当时的农业方式依旧以小农经济为主,单位产量低,成本高。而且在有限且宝贵的耕地面积上,政府优先要保证的是水稻、小麦这些主粮的自给自足,大豆的种植肯定是要往后靠。

所以,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豆产量逐年提升,但面对几何级增长的老百姓餐桌需求和工业需求,实在是捉襟见肘。

自家产量不够用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进口。

1995年,中国正式打开了进口大豆的大门。

第一个冲进来的,就是当时全世界大豆种植和出口的老大:美国。

那一年,全球大豆产量大概是1.27亿吨,其中美国一家就占去了5920万吨——几乎占到了全世界产量的一半。

一年之后,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大豆问世,美国大豆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

2001年,中国“入世”。

根据承诺,中国再一次大幅降低了大豆的进口关税,且没有设立配额限制。

闸门打开,美国一马当先,南美的大豆种植大国巴西和阿根廷紧跟其后。

相对于美国和巴西这些国家的改良型大豆,中国国产的大豆无论从每亩产量还是出油率等各方面,都无法与之竞争——关键人家价格还比我们便宜很多。

2001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不足1400万吨,但到了2003年就突破了2000万吨大关。

然而,光是大量进口,有些人的胃口还不满足。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忽然发布了一条预警。

预警称,由于天气原因,美国和南美的大豆产量将锐减。

一时之间,华尔街期货市场开始疯狂囤积大豆,每吨大豆的价格从2000多元直冲到4000多元,一度突破5000元大关。

恐慌之间,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只能被迫联合,在大约4300元的高位购入800万吨大豆,并且和国际粮商签订一个明年的高价锁定合同。

然后到了2004年4月,美国农业部忽然又重新发出了解读报告,称今年的大豆将迎来丰收。

大豆的价格立刻掉头向下,跌回了2000元/吨。

面对腰斩的巨额亏损,大量中国山东、江苏的民营压榨企业只能选择拒收到港的美国大豆——即便要面临100亿元的违约赔偿。

经此一役,原本大约数量超过1000家的中国民营大豆压榨企业纷纷倒闭,最后只存活了不到100家。与此同时,外资大举进入,国大豆压榨产业的70%以上产能被外资控制,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国际大豆的定价话语权和国内市场的控制权。

这一战,让刚刚入世不久的中国本土大豆产业遭受重创,但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2006年,全球粮食危机,熟悉的味道又来了。

国际粮商再次联手推高了国际大豆的价格,从2000元/吨,直接推到了5500元/吨的高位。

此时中国国内的形势是:外资控制了85%大豆压榨的产能,剩下的少数大豆压榨民企反抗能力几乎为零。

但这时候,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出手了。

凭借前几年一直低价收购囤积的大豆,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储粮差不多以一周时间为单位向市场抛售平价大豆,总量超过2000万吨,成功稳定了大豆价格。

大豆的价格就是涨不上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粮商的资金链也断了,只能亏本斩仓撤退。

这一次“大豆的战争”,中国赢了。

但这还不够。

从1995年到2017年,中国从一个大豆进口量几乎为0的国家,一路跃升到每年要进口9500万吨,占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6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

进口渠道太单一了。

2014年,中粮集团斥巨资先后收购了两家国际大型农产品贸易商:荷兰的尼德拉和香港的来宝农业。

为什么要收购这两家公司?

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经营了几十年包括港口码头、仓储设施、压榨工厂和采购网络在内的全套大豆产业链。

同时,中粮集团和中国交建等企业在巴西再投入巨资建立深水出口码头和运输铁路项目,并且直接向巴西农民采购大豆——把物流问题和采购通路一并解决。

这也就意味着,原来中国人只能在码头眼巴巴地等着船运大豆过来,而现在,可以自己在大豆产地玩“一条龙”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和时间赛跑。

因为对于中美两国而言,大豆就好比是一条绳索:可以是连接双方利益的纽带,也可以是扼住对方咽喉的套环。

时间就这样到了2018年。

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动手了。

他声称根据“301调查”的结果,指责中国存在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和“盗窃知识产权,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

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

中国很快做出反应,针对一批美国商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报复清单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大豆。

中国之所以选择大豆,原因显而易见:

首先,大豆是当时美国对华出口价值最高的单一农产品,年出口额超过120亿美元。

其次,美国的大豆主要产区都集中在爱荷华、伊利诺伊等中西部农业州,那是特朗普的关键支持票仓——选你当总统了,结果我们的大豆却没人买了?

第三,通过过去几年和时间的赛跑,现在中国完全可以自信地说上一句:这个世界,主要是我们中国人在买大豆,但不是只有你美国人一家卖大豆。

这一年,中国进口的大豆份额中,美国是34%,而巴西已经占到了53%。

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让特朗普头疼了:贸易战打响后,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断崖式下跌,价格暴跌。美国豆农损失惨重,大量大豆囤积在仓库无法出售——关键他们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为此,美国政府只能启动两轮28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计划,直接向农民提供现金援助以弥补损失。

当然,中国方面也并非没有压力。作为大豆的全球最大买家,对主要的供应国关闭大门,短时间内肯定也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国内压榨企业原料短缺,成本飙升,而随着豆粕价格的上涨,猪肉等价格也开始攀升。

中国政府也随即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动用国储大豆投放市场平抑价格,用技术手段寻找豆粕的替代品,提高本国大豆种植和生产效率,还有就是——动用当初留下的后手。

因为当初准备了“分基地”,所以才能继续“爆兵”。

一时之间,一艘艘装满大豆的巨轮开始从巴西驶向中国,巴西的大豆进口量一度占到了中国所有大豆进口量的75%。

因为之前的准备充分,所以在这场大豆的战争中,中国占据了主动。

2020年1月15日,中美签订《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是经历了两年贸易战后,双方的一纸“暂时休战书”。

协议签订之后的第一时间,美方的宣传中尤其指出的一点是:中国增加购买美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大豆。

美方越是如此宣传,越是证明“大豆”这枚炮弹,之前确实深深击中了它。

但其实谁都知道,这场战争绝不会就此轻易结束。

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虽然没有再宣布对美国的大豆进口增加关税,但针对美国的相应行为,通过“暂停采购”和“恢复采购”这些战术,用大豆来施加压力,或释放善意。

直到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10%关税,中国随即对包括大豆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又加征10%关税。

之后,随着特朗普的疯狂加税,中国作为回应,对美国进口大豆的关税一度飚高到97%。

2025年7月1日,根据中美双方协议,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关税降回了3%。

但是,降不降是一回事,买不买是另一回事。从8月到9月,中国没有从美国进口一颗大豆。

2025年9月19日,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美国的大豆迎来丰收季,但来自中国的订单却是零:

“美国有50万大豆种植户,中国市场对我们的生计至关重要。”

时间到了10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釜山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会晤结束后,特朗普宣布与中国达成了新的阶段性协议。

而美方再一次强调: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同意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

馒头说

在2025年10月30日中美领导人会晤之前,很多人应该都相信,双方都会各退一步。

但很多人应该也都相信,双方这次的“各退一步”只是暂时的。

好比一场拳击比赛,每个回合总得让双方有个喘息时间,时间到,铃响,再进行下一轮的互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看清了:这场拳击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了。

在大豆这个战场上,中国是买方,可以打的牌肯定比美国多。就目前来看,稀土当然更是。

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其他不少战场上,美国是买方,他们可以打的牌同样很多。

大豆是我们的一张牌,但相信很多人也都很清楚,不可能全指望这张牌。

因为数据毕竟还是摆在这里的:以2023年为例,全球的消费市场总规模大概是60万亿美元,而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是18.8万亿美元——一个国家就几乎占了全世界消费市场的三分之一。

换句话说,美国就是当前全世界最大的消费者,全世界的国家都在想办法赚美国人的钱——这也是特朗普敢理直气壮疯狂加关税的重要原因。

抛开贸易战本身的庞大问题不谈,单单回到大豆这颗小小豆子的本身。

作为人类数千年农耕文明留存下来的农作物,产自中国的大豆由东亚到欧洲到美洲,最后普及全世界,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一个标志,但因为贸易战,迅速又成为了逆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扳手腕”较量中,双方在桌上桌下都有不少牌,有的可能会打,有的可能声称会打,有的可能双方都不想打。

相比之下,大豆还只是先甩出来的一轮牌中的一手。

而说是“大豆的战争”,其实我们都知道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只能说是博弈,不能说是战争。

但之所以要博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要避免战争。

我相信那是大家都不愿甩出的自己的底牌——全世界也没有人希望看到这样的底牌。

希望永远不要出那张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豆 贸易战 全球化 中美关系 农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