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2025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产业市场规模已达492亿美元,国产化率超过60%,显示出强劲活力。文章深入分析了从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到本体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强调了绿的谐波、汇川技术等国产企业的突出表现,同时也指出外资品牌在高端控制器领域的优势。本体制造领域正经历洗牌,价格战激烈,但埃斯顿、新松等企业领跑,节卡机器人实现盈利。下游应用领域,汽车、电子信息渗透率高,新能源领域成为新增长点,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等也在加速追赶。政策支持与“机器人+AI”融合将驱动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70%。
🚀 **产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2025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一年。市场规模已达492亿美元,国产化率超过6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产业链的活力。这一转型体现在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全方位进步。
⚙️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上游的核心。绿的谐波在减速器领域已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成为国产替代的领军者。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领域表现突出,并占据国内SCARA机器人市场首位。尽管在高端控制器领域外资品牌仍有优势,但核心零部件的整体国产化率正稳步提升,预计每年增长5%。
🏭 **本体制造洗牌与市场竞争**:中游本体制造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上市与并购热潮涌现。虽然行业面临“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挑战以及激烈的价格战,部分头部厂商SCARA机器人价格已降至万元水平,但埃斯顿、新松机器人等领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加速国产替代,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
💡 **多领域应用拓展与新增长点**:工业机器人应用已从传统制造向多行业延伸。汽车和电子信息行业渗透率已超60%,是应用先锋。新能源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成为新的增长极,自动化生产线需求激增。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等领域也在快速追赶,搬运、分拣类机器人需求旺盛。
📈 **政策驱动与未来展望**:《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将工业机器人列为重点突破赛道,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机器人+AI”的技术融合将重塑产业底层逻辑,预计到2030年,核心零部件整体国产化率将迈向70%的目标,工业机器人将全面赋能制造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原创 飙叔科技洞察 2025-11-03 18:10 广东
2025 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跃升” 转型的关键之年,49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与超60%的国产化率,印证了产业的强劲活力。

马斯克说,未来5-6年,传统手机和APP将消失,设备只是一个用于显示画面和播放音频的终端,AI能力将尽可能集成在手机设备上。
马斯克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以后手机都是机器人了;当然,当前消费型机器人的时代尚未到来,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潮已经近在眼前。近日根据行业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7.63万套,同比增长28.3%。1—9月份累计产量更是高达59.5万套,超过了上年全年的总产量。同时,
2025 年也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跃升” 转型的关键之年,49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与超60%的国产化率,印证了国产机器人产业链的强劲活力。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体系。
上游核心零部件主要由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件构成,占整机成本约70%。其中,减速器占比高达35%,伺服系统占20%,控制器占15%。中游本体制造
领域,国产厂商势头强劲。2024年
国产厂商在前十名中占据五席,埃斯顿、汇川技术、库卡、埃夫特、新时达跻身前列。下游系统集成
则由中国市场需求主导,电子、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锂电池和食品饮料成为前五大应用领域,合计占比64%。
具体来说,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减速器领域,
绿的谐波表现突出,其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5%,成为国产替代的领军企业。双环传动也在减速器领域积极布局,与绿的谐波共同推动着这一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在伺服系统方面,汇川技术作为行业龙头,不仅在伺服系统领域实力突出,其SCARA机器人更是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控制器领域,华中数控等企业崭露头角,但在高精度、高可靠性等高端市场,外资品牌仍占据优势。整体来看,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提升至35.2%,预计每年将保持5%的增长速度。
在中游本体制造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加速“洗牌”,涌现一波上市与并购热潮。埃斯顿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一哥”
,2024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二,目前正寻求赴港上市,实现“A+H”双平台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目前呈现出
“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象。2022年至2024年,埃斯顿营收从38.81亿元增长至40.0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从盈利1.66亿元转为亏损8.10亿元。
与此同时,价格战愈演愈烈。2025年上半年,部分头部厂商面向大客户的SCARA
机器人单台价格已下探至万元水平,一年时间降幅达50%。在这一背景下,节卡机器人成为少数实现盈利的企业之一,其毛利率高达53.52%,显示出在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即使如此,工业机器人的国产替代也在加速推进,2025 年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将超 60%。埃斯顿、新松机器人、新时达等企业领跑,埃斯顿 2025 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近 20%,新时达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幅达 52.4%,产品矩阵覆盖多关节、SCARA、协作机器人等主流类型。
下游应用上与行业深度绑定,提供 “机器人 + 工作站 + 产线” 整体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已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多行业延伸,不同领域呈现差异化的渗透特征与增长潜力。
汽车和电子信息行业成为渗透先锋,2025年这两大领域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已超60%。其中
汽车电子机器人需求同比增长16%,智能装配与焊接场景应用最为集中。新能源领域成为新的增长极
,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优势产业的强劲拉动下,自动化生产线需求激增。越疆科技与瑞德丰签署的8050万元采购合同,标志着机器人首次正式进入新能源精密制造核心场景。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等领域加速追赶,尽管当前渗透率不足20%,但年增速已突破30%,搬运、分拣类工业机器人成为需求主力。
其中,埃斯顿、汇川技术凭借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交付,华奥系科技等企业将交付周期缩短40%。
因此,随着《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将工业机器人纳入重点突破赛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 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跃升” 转型的关键之年,49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与超60%的国产化率,印证了产业的强劲活力。“机器人 + AI” 的技术融合重塑产业底层逻辑,汽车、3C、新能源等多场景深度渗透释放增长潜力,本土企业的崛起与产业集群的协同,构建起产业核心竞争力。
预计,2030年核心零部件整体国产化率目标向70%迈进,工业机器人将全面融入制造业各领域,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