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11月03日 19:17
固态电池再掀热潮,技术突破与量产前景引关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固态电池概念再次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多家企业纷纷宣布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进展或制定量产计划。三星SDI与宝马、SolidPower合作开展全固态电池验证项目,奇瑞汽车展示了与国轩高科合作的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模组,东风汽车宣称已量产固态电池,欣旺达发布了能量密度达400Wh/kg的聚合物固态电池新品,孚能科技的固态电池中试线也在建设中,丰田和日产也计划在2027-2028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固态电池产业正从研发走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真正的全固态电池量产仍面临成本、材料、工艺和产业链等多重挑战,目前仍处于实验室和小试阶段,部分企业宣传的突破性进展仍需实物验证。

🔥 固态电池概念股近期表现强劲,市场热情被再次点燃,多家企业宣布在技术研发和量产计划上取得新进展,预示着该产业正加速迈向商业化。

🤝 主流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正形成战略联盟,共同投入固态电池的研发,这种合作模式旨在通过资金和平台支持加速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实现双方赋能。

🧪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成本高昂、量产技术瓶颈以及缺乏充分的实物验证,业内专家提醒需理性看待当前的技术进展和商业化预期。

📈 A股固态电池概念股在近半年内经历了显著上涨,显示出投资者对该技术的乐观预期和高度关注,但同时也需警惕市场过热和概念炒作的风险。

被视为“锂电圣杯”的固态电池,再次点燃了市场的热情。

11月3日,早盘固态电池概念异动拉升,天华新能涨超15%,海目星涨超10%,振华股份、上海电气、佛塑科技、海博思创等涨幅居前。

三星SD近日宣布,已与宝马集团及美国电池技术公司SolidPower共同签署三方协议,将携手开展全固态电池验证项目。

根据协议,三星SDI将采用SolidPower研发的固态电解质,供应兼具更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全固态电池单元,宝马集团将负责配套电池模块及包组的研发,三方旨在基于共同确定的参数与需求评估电池性能,并将其搭载于宝马下一代验证车辆进行测试。

一夜之间,固态电池似乎已“唾手可得”。仅从10月下旬来看,固态电池的热度达到又一顶峰,且出现了技术突破、产能扩建与商业化应用协同共振的现象。

10月18日,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与国轩高科合作的奇瑞汽车展出了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该电池采用原位聚合体系固态电解质、富锂锰正极材料等技术,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接近锂电池理论极限,续航里程将提升到1200公里至1300公里。

按照计划,奇瑞犀牛S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

10月20日,东风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东风汽车已经成功量产固态电池并构建起供应链,预计于2026年实现装车。

此后三天的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欣旺达正式发布聚合物固态电池新品——“欣·碧霄”。

欣旺达表示,作为其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该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20Ah的电芯在不到1MPa的超低外加压力下,实现循环寿命1200周,并通过200℃热箱等严苛的安全测试,具有超高的安全性。

此外,与江铃汽车合作固态电池研发的孚能科技10月28日在互动平台介绍,公司固态电池中试线处于稳步建设过程中。

在东京车展期间,丰田碳中和工程开发中心总裁加田敬二(KeijiKaita)表示,公司正“按原定时间表推进”,预计将在2027年或2028年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随后,日产汽车亦表示在下一代纯电动汽车上寄予厚望的全固态电池试制品,已实现了相当于现有电池两倍续航里程的性能,并计划2028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持续迭代,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已从实验室研发进展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固态电池这一当前新能源动力技术核心热点,目前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因为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所以,有实力的主流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结对研发,形成汽车和电池互相赋能的格局。“其中,主流车企为固态电池企业提供需要的资金支持和新车搭载平台,固态电池企业则为主流车企提供核心技术和产品。”

值得留意的是,A股固态电池概念股近半年来呈现出爆发式上涨行情。4月,固态电池板块指数为1200点,到10月9日飙升至2426点,半年内涨幅接近翻倍;国轩高科、亿纬锂能、鹏辉新能等公司的市值涨幅超120%,孚能科技上涨70%。

在固态电池热度居高不下之际,锂电池头部企业、部分车企与行业机构持续给市场降温。9月的泰达论坛上,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表示,全固态电池虽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倍至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

“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试线阶段。”江苏大学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副院长顾国洪表示,据其多年跟踪结果,在现有材料条件下尚无既能保持≥400Wh/kg能量密度,又能在室温下、常压长循环使用的全固态电池。“目前,有的企业宣称已实现‘全固态量产’,有的发布‘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却拿不出实物验证。”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固态电池 新能源 电池技术 商业化 Solid-State Batter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