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15:05 北京
马斯克和奥特曼又吵起来了,起因是奥特曼发了一条推特:“一个分为三幕的故事(A tale in three acts)”。
整理 | 褚杏娟
马斯克和奥特曼又吵起来了,起因是奥特曼发了一条推特:“一个分为三幕的故事(A tale in three acts)”。
推特中,他展示了自己在 2018 年 7 月 11 日预订了一辆特斯拉,并支付了 4.5 万美元预付款。但今年 10 月底,他向特斯拉团队发了一封邮件,想要退款 5 万美元,但显示邮件未能发送成功,“因为地址无法找到或无法接收邮件”
奥特曼在评论区还补充称,“我真的非常期待这辆车!我也理解会延期交货。但是 7 年半的等待真的太漫长了。”
据悉,第二代 Roadster 汽车于 2017 年 11 月首次发布,当时马斯克称,这款车“将是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量产车,没有之一”。但现实则是交付一再推迟,马斯克最近表示,新版本将于今年年底推出。知名 YouTube 博主 MKBHD 也表示,由于等待时间过长,他取消了预定。
对于奥特曼的帖子,马斯克先是直接开炮:“你偷了一家非营利组织。”然后回应称:“你还忘了提到第四幕,问题已经解决,你也在 24 小时内收到了退款。不过,这种‘选择性失忆’,确实是你的风格。”
看得出来,马斯克现在看到奥特曼就先想到了 OpenAI。
大概两天后,奥特曼回复道:“我把你当初认定‘没救了’的那个组织,变成了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非营利组织。你我都清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像现在 OpenAI 这样的组织架构。”
然后,奥特曼继续说,“你当初也希望特斯拉收购 OpenAI,根本不搞什么非营利组织。而且你还说我们成功的可能性是 0%。现在你有一家很棒的 AI 公司,我们也有。能不能就此翻篇,往前看了?”
马斯克显然不能。他转了关于 Ilya 证词的帖子,然后说“一个 52 页的故事(A tale in 52 pages)。”这也是跟奥特曼的“A tale in three acts”闭环上了。
“我真希望自己是个亿万富翁,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在 X 上跟人争论了。”有网友说道。有人回应道,“你觉得他们是在争吵而不是在做现代营销,真是太可爱了!”
“OpenAI 开源就是装样子”
“这家公司的想法是我提出的,名字是我起的,我还提供了 A、B、C 轮融资,招募了核心团队,分享了我的所有知识。如果这是一家商业公司,我很可能拥有一半股权。但我当初特意把它打造成面向全球的开源非营利组织,就是为了公益。”马斯克在最近的访谈中提到。可见其如今依然有很大的不满。
在最近的播客中,马斯克再次解释了自己的创办初衷:
其实我一直试图放缓 AI 的发展节奏,当初创建 OpenAI 就是为了制衡谷歌。当时谷歌在 AI 领域几乎独占鳌头,而 Larry Page(谷歌创始人之一)根本不重视 AI 安全,还因为我主张优先保障人类利益,骂我是 “物种歧视者”。在这种谷歌垄断 AI、负责人却忽视安全的情况下,我只能打造一个竞争对手,也就是与谷歌相反的开源非营利组织 OpenAI。可惜现在它完全变味了,应该改名叫 “闭源逐利 AI”,封闭程度堪比诺克斯堡,还一心追求最大利润,简直像从联合国变成了邦德电影里的邪恶组织。
“这本来就是 OpenAI 成立的初衷。讽刺的是,目前最好的开源模型大多来自中国,还有一些比如 Grok 2.5 也非常出色。我们也会继续开源自己的模型,但 OpenAI 所谓的开源模型根本无法使用,他们只是开源了一个残缺失效的版本来装样子,没人真的在运行这些模型。”他还提到:
有大量证据表明,OpenAI 成立时定位就是开源非营利组织,公司章程里写得明明白白,还明确规定高管和创始成员不能从公司获得经济利益,但他们完全违背了这些原则。你可以查看 OpenAI 早期官网,从头到尾都标注着“开源非营利”,直到后来发现有巨额利益可图,才开始改口,把“开源”曲解为“对所有人开放”,但这名字是我起的,我清楚它原本的含义就是开源。
2015 年,马斯克、奥特曼、Peter Thiel、领英联合创始人 Reid Hoffman 以及 Y Combinator 联合创始人 Jessica Livingston 等人,共同创立了 OpenAI。那时,马斯克公开表示,AI 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2018 年,马斯克退出了 OpenAI 董事会。OpenAI 在一篇博客中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与特斯拉潜在的利益冲突”。“随着特斯拉越来越专注于 AI,这一决定将消除埃隆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 OpenAI 当时写道,并补充说马斯克将继续提供指导与资金支持。
不过,《纽约客》援引知情人士称,马斯克在离开时也撤回了原本承诺提供的后续资金。奥特曼后来表示,这段时期“非常艰难”, “我不得不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与时间,以确保我们还能有足够的资金。”
《Semafor》报道,2018 年马斯克曾提出由他单独掌管 OpenAI,以便“打败谷歌”。但当奥特曼和其他联合创始人拒绝了他的提议后,马斯克撤资并正式离开董事会。
2019 年,马斯克在推特上进一步解释离开的原因:“我当时必须专注于解决特斯拉和 SpaceX 面临的庞大工程与制造难题。同时,特斯拉和 OpenAI 也在争夺同一批人才,而我不同意 OpenAI 团队想做的一些事情。综合来看,分道扬镳是更好的选择。”
自那以后,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 OpenAI。
2022 年 12 月,OpenAI 推出 ChatGPT 数天后,马斯克表示,OpenAI 曾使用他旗下推特(Twitter)的数据库训练模型,而他已经叫停了这种访问。“我需要了解他们未来的治理结构和营收计划。OpenAI 起初是开源、非营利的,但现在两者都不再成立。”
据报道,马斯克对 ChatGPT 的成功感到“非常愤怒”。2023 年 2 月,马斯克在推特上再次开火,指责 OpenAI 已经彻底背离了当年的初心。“OpenAI 当初是作为开源、非营利组织成立的,我当时给它起的名字就是为了与谷歌对抗。但现在,它变成了一个由微软控制的封闭、盈利导向的公司。”
2023 年,奥特曼在接受播客采访时被问到马斯克的言论,他语气平静但明显带着一丝无奈:“埃隆的确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创业者之一。 但他也会感到孤独、愤怒……他希望能掌控像 OpenAI 这样重要的项目。” 奥特曼补充说:“我仍然尊重他,也感激他当年创办 OpenAI 时的远见。”不过,他也暗示马斯克的批评有失公允: “他知道我们在努力做什么。他只是选择忽视这一点。”
在 2023 年 3 月的一期 Lex Fridman 播客中,奥特曼还表示:“埃隆显然正在推特上从几个不同角度攻击我们。”尽管如此,他仍称马斯克是自己的偶像之一,并补充道:“我相信,他确实,对 AGI 安全问题感到非常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
据《财富》报道,2023 年 5 月,在伦敦大学学院的一次演讲中,奥特曼被问及从各位导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他的回答提到了马斯克:“从埃隆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些事情确实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你不必接受那种‘艰难的研发和核心技术是可以忽视的’观点。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2023 年 7 月,马斯克宣布成立 xAI,称其目标是“了解宇宙的真实本质”。
两人的“斗法”还要持续很久
2024 年 3 月,马斯克正式起诉 OpenAI 及其 CEO 奥特曼,指控他们“背叛创立 OpenAI 时的初心”,并要求法院认定其违反非营利协议。
2024 年 3 月,马斯克正式起诉 OpenAI 及其 CEO 奥特曼,指控他们“背叛创立 OpenAI 时的初心”,并要求法院认定其违反非营利协议。
OpenAI 很快发布反击声明,公开了当年与马斯克往来的电子邮件。邮件显示:马斯克早在 2018 年前就提出要全面控制 OpenAI,他还建议将其变为营利机构,并提议与特斯拉进行更深度整合。当这些方案被拒绝后,他便撤资离开。
当年 8 月,马斯克对奥特曼 和 Brockman 提起了新的诉讼。诉讼中称,OpenAI 的高管利用马斯克对 AI 存在风险的担忧,“精心操纵”他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作为非营利机构。当月奥特曼 告诉《纽约客》,马斯克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都采取“要么听我的,要么滚蛋”的态度。“埃隆非常希望拯救世界。但前提是那个拯救世界的人是他,”奥特曼说。
2024 年 11 月,马斯克对针对 OpenAI 的诉讼进行了修正,将微软及微软董事会成员、前 OpenAI 董事会成员 Reid Hoffman 加入被告。马斯克称 OpenAI 与微软的合作是“事实上的合并”,并指控两家公司存在反竞争行为,例如提供“丰厚薪酬”进行招聘。
两周后,马斯克向法官提交动议,请求阻止 OpenAI 放弃其非营利组织地位。2025 年 2 月,马斯克带领一群投资者出价 974 亿美元收购 OpenAI 的控制权,但遭到该公司董事会的否决。当时,奥特曼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谈到马斯克说:“他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不安全感中,”奥特曼说道,“我很同情他,真的。实际上,我觉得他并不快乐。我真的很同情他。”
在 2025 年 3 月提交的一份法庭文件中,马斯克和 OpenAI 都同意加快审判进程。法官在 7 月份的一项裁决中斥责了奥特曼和马斯克的“游戏策略”和“过多的法庭文件”,并表示他们“反复过度诉讼”。
2025 年 8 月,马斯克威胁要起诉苹果公司,称苹果在 App Store 中给予 OpenAI 特殊待遇。当时两人就 X 上互相回击了好几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一位联邦法官已将马斯克针对奥特曼、布罗克曼、OpenAI 和微软的民事敲诈诉讼的首次审判定于 2026 年 3 月 30 日进行,这可能只是多轮审判中的第一场。
在审前阶段,双方就证据和证人证言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议,其中包括财富经理 Jared Birchall 以及 Neuralink 运营总监、马斯克四个孩子的母亲 Shivon Zilis。法庭将由美国地方法官 Yvonne Gonzalez Rogers 主持,这位法官素以不容忍任何胡闹著称。
马斯克回应一切
此外,马斯克在最近的播客中还回应了当前围绕他本人的很多争议。
马斯克最近发布了自己的“维基百科”Grokipedia。“它不仅比 Wikipedia 更中立、更准确,而且包含的信息量远超 Wikipedia。”
马斯克表示,其完全无监督训练,使用完全合成的数据,没有任何种子数据。“这在最近才成为可能。我们训练了一个追求最大真实性、擅长逻辑分析的 Grok 版本,它可以分解任何论点、评估前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自然跟随前提。”
Grok 遍历了 Wikipedia 上最受欢迎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修改和删除,同时研究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来纠正错误,并提供更多背景和上下文。“Grokipedia 内容更全面、更准确,而且长度是 Wikipedia 的五到六倍。”团队还计划使用 Grock Imagine 生成解释性视频。
其次,马斯克还提到了收购前推特的巨大浪费问题。
马斯克表示,当时收购推特后进入两栋大楼中,其中一栋楼是全空的,另一栋的入住率只有 5%。食堂做饭的比吃饭的还多,一顿午餐实际成本是 400 美元,原本是 20 美元,但由于人少便将售价翻了 20 倍,他们的收入保持不变。当团队的人想要开会时,发现白板笔都干了,两年没人用。神奇的是,男厕所每周换一盒新卫生棉条,而楼里根本没什么人。
此外,马斯克团队的人还查到了一堆 SaaS 软件,“好多都没人用,有的甚至从来没安装过,却付了好几年的费”。“最离谱的是,他们给没人上班的办公室买工位管理软件,还花钱买人流分析软件,用摄像头分析行人流量、缓解拥堵,可那栋楼根本没人!”
马斯克透露,当前团队正在逐步删除原 Twitter 的遗留算法规则。“问题是这些规则相互牵扯,一个漏洞可能掩盖另一个,就像那个互联网梗图——复杂机器全靠一根小木棍撑着,拿走就垮了。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混合新旧模式:一半显示关注的人,一半按旧版时间线排序。”
接下来,团队要加“精选关注”标签。精选标签会显示 Gork 筛选的、关注人发布的最有意思的内容。团队也基本修复了“互动后推太多”的问题。另外一个大变化是:Gork 现在会读取平台上所有内容,每天大概 1 亿条(可能只是英文),先读取最热门的 1000 万条,理解、分类后推给用户。马斯克表示,等稳定了再扩展到全部 1 亿条,还会替代搜索功能,即能用自然语言提问,语义搜索文本、图片、视频。这背后大概需要 5 万台 H100 显卡服务器。
“收购 Twitter 都三年了,万圣节那会儿接手的,我现在不后悔,它拯救了言论自由,还并入 XAI 成为高价值数据源。当时买它是为了阻止‘觉醒思想病毒’,让真相回归,现在使命达成了。”马斯克说道。
另外,马斯克还表示,上市公司的治理存在根本问题。现在大概一半的股市被被动指数基金控制,这些基金大多把投票权外包给咨询公司,尤其是 ISS 和 Glass Lewis,我把它们叫做 “企业 ISIS”,它们简直就是破坏者。这些咨询公司根本不持有任何公司的股票,却掌控着一半股市的投票权。指数基金本该为股东利益着想,毕竟大家的退休金、401k 都在里面,但 ISS 和 Glass Lewis 被极左活动家渗透了。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董事会投票,名义上是关于薪酬,但其实根本不是。“我又不需要那笔钱买游艇什么的。我担心的是,要是我要打造 Optimus 机器人,得确保自己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被解雇,这样才能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我希望能有足够的投票权,既能有很大影响力,又不会因我精神失常而被解雇。要是能被激进投资者轻易踢出局,我是不会去做机器人的。”
马斯克表示,要是投票没通过,他也不会离开特斯拉,“没人能替代我运营特斯拉这么复杂的业务,现在有好几条重要的产品线,不是随便谁都能接手的。”
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在奥斯汀的测试已经进行了三四个月,目前总体很顺利。团队主要在完善车队管理软件和网约车软件。本质上和优步的软件类似,只是召唤的是机器人汽车而非有司机的车。团队正在扩大车队规模,比如年底前湾区可能会有上千辆测试车,奥斯汀地区至少 500 辆。过程中要解决很多细节问题,比如避免车辆同时涌向同一个超级充电站或路口,低需求时段车辆该如何停放,还要应对不同城市、机场的各类监管要求,这些都需要时间慢慢磨合。他表示,年底 12 月前,奥斯汀的测试车就会实现无安全监控员行驶。
参考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6_VfR-CyuM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istory-of-elon-musk-and-sam-altman-relationship-feuds-2023-3
声明:本文为 AI前线翻译整理,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会议预告
12 月 19~20 日,AICon 2025 年度收官站 · 北京见。两天时间,聊最热的 Agent、上下文工程、AI 产品创新等等话题,与头部企业与创新团队的专家深度交流落地经验与思考。2025 年最后一场,不容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