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还是“寒温并用”?——论阴火与六经寒热之辨》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阴火论”,他笔下的“阴火”并非指有形的“阴”产生的火,而是指由脾胃气虚——元气(阳气)虚弱导致的中轴失运,使得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继而引动一种虚性的、功能失调、内生的病理之火。
阴火的引动和心肾两脏息息相关。相火是生命活动原动力,正常应居于下焦,脾胃既弱,化源不足,君火失供,飘摇不定,此即“心不主令”;土虚不厚,斡旋力衰,难伏相火,离位上冲,化为阴火,此即“火邪乘之”。整个过程即脾胃虚馁后,君、相二火先后失序的病理状态。
阴火的典型表现即: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因为病根是脾胃气虚(寒),而表现是虚火上冲(热)。
那此类的上热下寒,和伤寒六经中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又有何区别呢?毕竟它们都是一个寒热并见的状态。
简而概之,伤寒中的上热下寒是 “真热”与“真寒” 在人体不同部位,上下或表里的“并存” 。可以理解为身体的不同部分同时发生了独立的寒性病变和热性病变。
更进一步的厥阴证的寒热错杂更表现为一种 “阴阳不相顺接”的、动态的、厥热胜复的混乱状态。是 “真寒”与“真热”的混战。寒是真寒(脏器功能衰竭),热也多是真热(有郁热或邪火)。可以理解为身体的不同部分或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发生了严重的寒性病变和热性病变,且互相影响,导致气血的逆乱。
而李东垣的“阴火”:是“气虚(阳虚)为本,虚热为标”的 “因果” 关系。下寒(脾胃气虚)是因,上热(阴火上冲)是果。那个“热”是虚性的、功能失调的“火”,根源在于气虚。
打个比方,伤寒六经的上热下寒,就像一栋房子的二楼着火了(上热),同时地下室的水管冻裂了(下寒)。这是两个独立的、性质相反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二楼灭火(清热),地下室解冻(温阳),即“寒温并用”。
厥阴的寒热错杂像一个国家的内战,两个对立的政权(寒与热)在同一个国家里激烈交战,导致政局(人体气机)极度混乱,时而一方占优(发热),时而另一方占优(厥冷)。其典型方剂乌梅丸的使用,其目的就是用大寒大热之药,强行疏通被格拒的阴阳,使其重新交通。这是一个“调和”的策略。
李东垣的“阴火”,好比一个锅炉系统(脾胃)的动力不足(气虚),导致暖气无法送到房间各处,所以屋里寒冷(清阳不升,故下寒、乏力)。同时由于动力不足,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了大量呛人的烟雾和火星,向上反熏(阴火上冲,故上热、口干)。
解决方法绝不是往烟雾上泼水(清热),因为那会浇灭本就微弱的炉火。正确的做法是给锅炉添柴加油,增强动力(甘温补气),动力足了,暖气自然通达,烟雾火星也自然消失。这就是“甘温除热”。
总而言之,虽然都表现为“寒热同在”,但李东垣的“阴火论”是从内伤虚证的角度立论,其“热”是假象;而《伤寒论》的相关证型多从外感邪气立论,其“寒”与“热”都是真实的病邪。理解了这一根本区别,才能在临床上准确辨证,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