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头条 前天 15:43
中国企业出海势头强劲,收入占比与目的地日趋多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企业正加速“出海”步伐,海外收入占比稳步提升,从去年同期的约11%增至13%-14%。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强劲势头。瑞银证券研究部总监徐宾指出,中企出海的目的地日益多元化,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受到青睐,海外产能扩张势头强劲。资本市场通过IPO和跨境并购为企业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中企出海产品结构也在升级,从低附加值工业制品向高端制造和全产业链覆盖发展,品牌和文化输出也日益显著。尽管面临文化融合、运营等挑战,但中国企业正积极探索可持续出海之路。

📈 **海外收入占比提升与目的地多元化:** A股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约11%上升至13%-14%,显示出中国企业出海热度不减。目的地不再局限于欧美市场,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正逐渐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正向更广阔的区域拓展。

💰 **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出海:** 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和支持。今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IPO热度不减,为企业海外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此外,跨境并购也被视为一种便捷高效的出海路径,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切入当地市场,尽管需要警惕相关的文化融合和运营风险。

🚀 **产业结构升级与品牌文化输出:** 中国企业出海的产品结构正经历升级,出口产品从过去的低附加值工业制品,逐步向船舶、电动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拓展,并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如在印尼的镍矿开采和加工领域。同时,家电、潮玩、餐饮等消费领域的品牌和文化输出也在加速进行,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

🤝 **标准化与本地化并重,寻求可持续出海:** 为实现可持续出海,中国企业需要在标准化(输出中国技术标准)和本地化(适应当地市场标准)之间找到平衡。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如合资、共享利润,并争取政策支持,是避免“独占蛋糕”的关键,有助于建立长期优势和实现互利共赢。

据徐宾观察,A股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仍逐渐提升,反映出中企出海热度持续上升。目前,A股公司上半年的海外收入平均占比,从去年同期的约11%上升到13%至14%。

当“出海”逐渐成为部分中国企业锚定的发展新航向,外资也在高度关注中企出海带来的投资机遇。

“今年以来,我们接待了很多来华的海外投资者,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很大。其中,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投资计划以及中企出海的竞争力,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瑞银证券研究部总监徐宾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

据徐宾观察,今年以来,尽管出现关税风波等外部扰动,A股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仍逐渐提升,反映出中企出海热度持续上升。瑞银数据显示,目前,A股公司上半年的海外收入平均占比,从去年同期的约11%上升到13%至14%。

不仅如此,他还提到,中企出海的目的地更趋多元化,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逐渐兴起,中企海外产能扩张势能强劲。

中企如何实现出海?徐宾认为,资本市场正在提供更多支持,年内A股公司赴港IPO火热,企业借此可实现融资需求以支持其海外扩张。同时,跨境并购也是企业出海的一条便捷、高效的路径,但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文化融合、企业运营等风险挑战。

中企出海完成结构升级

出海投资大热的背景下,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出海。

比如东方雨虹近期披露,公司拟以近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智利头部建材商利Construmart S.A.100%股权,本月中旬该笔交易完成交割。

部分二级市场上的明星股,其海外业务占也比较重。“易中天”中的新易盛,其境外收入占到公司总营收比重的九成以上。该公司早前披露的中报显示,上半年,新易盛境外收入98.6亿元,占当期营收总额的94.47%。

中企出海动力何在?徐宾认为,外部因素上,美关税政策促使企业通过提升海外产能以实现间接出口,目前,中企海外产能扩张以东盟和拉美为主;内部因素上,企业有扩张的内生需求,若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有的传统行业企业,近年来营业增速逐渐趋缓。而且,同在国内,这些企业不太可能再去和同类企业争抢市场份额,这时候如果(企业)选择出海,海外市场的空间或许更大。”他说。

今年以来,中企出海整体表现如何?徐宾援引数据称,即便有外部扰动,中国出口数据仍表现较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增长7.1%。

同时,他观察到,中企出口的目的地,已逐渐从美国、欧洲市场为主,转向非洲、东盟。

“我们观察到,美国市场的占比在下降,而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填补了缺口。目前,东盟和拉美其他国家(例如巴西和智利)逐渐取代墨西哥,成为中企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他说。

不仅出口目的地多元化,中企出海在产品端也完成了一轮结构化升级。

徐宾谈到,以往,有观点认为,中国出口企业主要是为发达市场提供“廉价低质”、低附加值工业制品等。但目前,中国更多地以新兴市场作为最终出口目的地,出口产品也从集装箱等向船舶、电动汽车等高端制造升级。

“并不是说低附加值的东西就不出口了,而是出口的品种越来越多,这也让出海的中企,其海外业务结构更加多元化。”他说。

不仅如此,徐宾还观察到,中企出口正逐渐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以印尼市场为例,他说,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印尼的镍矿开采和加工领域展开大规模投资、积极布局。借此,在矿产之外,工程机械设备等随之出口。

哪些企业在加速出海?他说,中企出海已覆盖多个领域,从基建先行,即工程机械、矿产开发等,向产业链延伸,体现为从组装厂向电池、材料等上游环节拓展。同时,中企的品牌与文化输出也在进行,家电、潮玩、餐饮等消费领域也在加速出海。

港股IPO火热提供资本扩张动力

实操层面,中企出海应坚持标准化还是本地化标准?标准化,即输出中国技术标准,建立长期优势;本地化,则体现为在欧洲等成熟市场需适应严格本地标准,通过合作降低阻力。

徐宾认为,中企不仅应主动“出海”,还要实现可持续“出海”。“要做到这点,就要避免独占‘蛋糕’,这就要求在海外的中企,要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如合资、共享利润),争取政策支持。”他说。

那么,中企如何实现出海?在徐宾看来,资本市场正在为中企出海提供强大的资本与金融支持。

“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比如,今年以来很多A股企业去H股上市,可以由此获取外币资金,便于海外投资和收购。”他说。

同时,部分A股公司收购海外资产进行跨境并购,在徐宾看来,这是一种快速、便捷切入当地市场的途径。

“从中介角度,券商可以撮合跨境交易,为中企筛选并购标的并提供配套融资等。例如,投行部门可以协助A股公司做港股IPO,并提供后续一系列的资本服务。”他说。

不过,中企出海并非易事,跨境并购也往往伴随着多维度的风险与挑战。徐宾认为,中企跨境并购及出海,需解决团队整合与文化冲突等问题。

“中企去海外建厂,可能也会遇到运营、人工等问题。收购了当地企业之后,如何管理好团队,也是一大问题。收购是简单的,难的地方是在于,怎么能够给当地的管理层足够的激励机制,同时让双方的文化实现融合。”他说。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企业出海 海外收入 全球化 资本市场 跨境并购 产业升级 品牌输出 可持续发展 China Enterprises Going Global Overseas Revenue Globalization Capital Market Cross-border M&A Industrial Upgrade Brand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