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前天 14:50
中国企业科创力报告:小米领跑消费电子,比亚迪稳居汽车制造榜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对7065家企业进行了评估。报告显示,在消费电子及电气业中,小米凭借显著的研发投入和增长,超越美的成为榜首,尤其在汽车业务的研发推动下,其企业发展维度得分领先。美的则在研发产出维度表现突出。汽车制造业方面,比亚迪继续以庞大的研发投入和市场份额蝉联榜首,其研发费用和人员数量远超其他企业。东风集团和赛力斯在研发产出和投入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分别在榜单中跃升和抢位。报告强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变革中,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是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小米在消费电子及电气业中跃居榜首**:2025年度报告显示,小米凭借研发投入的显著增长(同比增长25.93%至240.5亿元)和研发人员的增加(同比增长19.04%至2.12万人),研发强度达到6.57%,超越了美的,成为该行业科创力第一名。其在汽车业务上的巨额投入(2021-2024年研发费用占过去10年七成以上)是其研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4年SU7上市首年即贡献了约9%的收入,并带动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实现了约35%的增长。

🚗 **比亚迪在汽车制造业保持绝对领先地位**:比亚迪凭借其“All in”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千万辆的背景下,销量同比增长41.26%至427.21万辆,占据市场三分之一。其高达541.61亿元的研发费用和12.16万人的研发团队,在研发投入维度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得分高达54.446分,继续扩大与第二名上汽集团的差距。

📈 **研发投入与产出成为企业竞争新焦点**:报告指出,各行业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并积极传播其科创成果。在汽车制造业,东风集团通过科技奖项和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在研发产出维度上超越了比亚迪;赛力斯则依靠研发产出得分超过理想汽车,成功进入TOP10,这得益于其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的增长和研发人员的增加,显示出其对研发的重视。

📊 **科创力评价体系与行业特点**: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综合了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和企业发展等约30个指标,为7065家企业进行评估。不同行业因其研发密集度、资金和人才需求不同,科创特色也各异。例如,消费电子及电气业的TOP10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较高,而汽车制造业的头部企业研发投入总额更是占据了行业总和的六成,凸显了研发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曹妍 2025-11-03 14:16 广东

科创各有特色,企业也各有精彩。

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行业竞争螺旋升级。

在“不科创,无未来”的紧迫感中,中国企业一面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上游;一面加大对科创的传播和营销,对其科创活动和表现各有表述。从行业看,各家企业的科创力和科创表现究竟如何?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把截至2024年年底、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包括A股、港股和美股,多地上市情况按照“A股—港股—美股”的优先级,仅保留一家),以及少数未上市、但持续披露经第三方审计年报的公司合计7065家,划入44个一级行业。

综合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资金、人员、强度)、研发产出(专利、标准、科技奖项)和公司发展(营收、营业利润、净利润、市值)等约30个指标,每个指标项以行业最高值为分母、各企业数值为分子,计算各自的得分,再将各指标项的得分累加,我们排出了各行业的科创TOP10。

各行业的研发密集度、资金密集度、人才密集度不一,科创各有特色,企业也各有精彩。

南方周末研究员 曹妍

小米跃居榜首,

明年还能保住第一吗?

2025年度,消费电子及电气业共有397家入库企业,其中有371家披露研发投入合计2706.31亿元,TOP10企业研发投入合计1285.73亿元,占比接近一半。

对比2024年度,本年度上榜企业基本维持不变,其中九家还在榜上,仅有台达电替换了TCL科技。不过,除工业富联外排名顺序都有所改变。

最大变化就是榜首易位,小米超过美的跃居首位。双方差距主要来自研发投入,小米以51.93分高出美的(42.43)近10分,也领先其他八家。

2024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93%至240.5亿元,研发人员同比增长19.04%至2.12万人,研发强度达到6.57%。相比之下,美的研发人员(2.37万人)略高于小米,但研发投入(162.33亿元)和增幅(11.31%)、研发强度(3.99%)均不及小米。

汽车业务,是小米研发投入的最大引擎。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以来,小米2021-2024年的研发费用(723.44亿元)已经占到过去10年投入的七成以上,主要由电动汽车驱动。2025年上半年,小米和美的的研发投入增幅分别为35.8%和14.41%,差距再次扩大。

研发投入的成果也在2024年得以显现——SU7上市首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贡献了约9%的收入。叠加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的稳定表现,小米的期内营收、净利润都实现了约35%的增长,企业发展维度(16.064)的分数依然领跑整个榜单。2025年上半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占比进一步增至17%。

而在研发产出维度,美的凭借在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数量、各类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的优势,得分达到14.483,超出小米(8.397)6分,也领先该指标第二名格力电器(11.378)3分。作为家电制造龙头,美的对技术积累十分重视。

2025年内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让小米汽车毁誉参半,也让明年的榜单充满了不确定。

两家“果链”厂商——工业富联、立讯精密表现较为稳定。高端制造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大量人力成本。2024年,工业富联的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5.93%至3.37万,位居榜单第一;立讯精密研发人员为2.26万人,增速(18.47%)仅次于小米。

台达电和TCL科技“一进一出”,分别从第十一升至第十、从第八滑落至第十一。两者对比,台达电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均实现同比增长,而TCL科技的数据则有所下滑。此外,TCL科技的经营指标出现下跌,特别是净利润由正转负,主要受累于其新能源光伏业务板块遭遇行业寒冬。

比亚迪断层领先,

“新老势力”抢位升级

2025年度汽车制造业TOP10,比亚迪蝉联榜首,All in 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增速达35.5%,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至1286.6万辆,比亚迪一家就占了其中的1/3,当期它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1.26%至427.21万辆。

得益于汽车以及手机代工等业务增长,比亚迪在企业发展维度得分高达19.651,而其他九家企业均未超过12分。

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同样呈现“碾压性”优势——2024年研发费用达到541.61亿元,超过榜单前十总额(1500.87亿元)的1/3;研发人员12.16万人,约为前十总人数(25.02万人)的一半。正因如此,比亚迪在研发投入维度继续扩大分差,以54.446分高出第二名上汽集团(31.397)13分。

2025年度的TOP10中,六家企业排名发生了变化。其中,东风集团跃升五位,赛力斯替换了理想汽车的位置。

有趣的是,这两家企业排名提升都是依靠研发产出维度得分。2024年,东风集团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次、社会技术发明奖4次、社会科技进步奖13次,是汽车制造业得奖次数最多的TOP10企业。最终,东风集团研发产出分数达到14.034,甚至还超过了比亚迪的13.653分。

同时,东风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的增速(33.1%)远超营收增速(6.93%),表明公司正大力押注研发。不过,其研发投入和产出,还未能充分体现在企业发展和经营层面。

作为2024年度盈利的两家造车新势力,赛力斯在研发投入、企业发展维度都没有太大优势,依靠研发产出得分(7.453)超过了理想汽车(6.108),拉开了一分多的差距,TOP10抢位成功。

从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赛力斯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61%、研发人员增加了26.6%,而同期理想汽车的相应指标分别为-12.4%和9.21%。如此魄力,来年赛力斯大概率在研发投入维度的得分还会领先一步。

随着汽车产业来到智能化的下半场,创新技术、强化研发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尤其是头部企业。2024年,TOP10企业研发投入的总额约占252家企业总和(2578.13亿元)的六成;研发平均值是252家企业均值(10.23亿元)的15倍。

2025年,“反内卷”以及防范“内卷”外溢,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课题。行业生态正在竞争中重塑,智能驾驶在争议中持续更迭。

无论老势力、新势力,“安全”二字绝不该止于漂亮的营销口号,而应是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的目标,更是汽车行业发展始终不可逾越的底线。

——“2025中国企业科创力”排名系列内容,仍在持续发布。《2025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将于2025年11月28日在南方周末2025科创大会上正式揭晓。

关于更多

2021 年,南方周末成立“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搭建中国企业科创数据库,围绕研发投入、研发产出、企业发展三个维度,从企业年报披露的研发投入、公司发展情况,全球及中国的专利申请、授权、被引用情况,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情况,获得全国、省部级、社会力量科技奖项等情况,综合近30个指标,编制了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指标体系,来寻找各行各业中最具科创力的中国企业,更以此追踪在各个行业、地域,中国企业科创的来源和去向,以及未来可能的科创产出和科创突破。

2025年度纳入中国企业科创力数据库的企业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全部A股上市企业、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港股及美股上市企业、1家台交所企业,以及1家未上市但可提供经第三方审计年报的企业——合计超过7000家。

咨询活动请联系:

[电话] 020-87374330

[邮箱] kechuang@infzm.com

阅读原文进入“科创大会”专题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国企业科创力 小米 比亚迪 研发投入 科技创新 南方周末 消费电子 汽车制造 China Enterprise Innovation Xiaomi BYD R&D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uthern Weekend Consumer Electronics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