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原本以调侃字丑为乐的豆瓣小组“史上写字最烂”,在一次偶然的求助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互助的平台。组员们开始热心帮助辨认亲人临终前留下的、因病或其他原因难以辨认的字迹。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求助者解开谜团,更成为他们释放思念、疗愈哀伤的通道。从一个轻松娱乐的社区,到承载深厚情感和传递人间真情的平台,这个小组的转变展现了网络社区的独特价值和人性的光辉。
📝 **社区功能的意外转变**:豆瓣小组“史上写字最烂”原是一个以调侃和分享“丑字”为乐的轻松社区,拥有近20万组员。然而,一次求助辨认亲人临终字迹的帖子,意外地开启了小组的新篇章。此后,越来越多有类似需求的求助者涌入,使小组从一个娱乐场所转变为一个充满温情和互助的平台,承载起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情感寄托。
🤝 **跨越网络的善意互助**:当有组员的亲人在ICU或弥留之际留下难以辨认的字迹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会积极伸出援手。他们如同“拆字工匠”,通过描摹笔画、推测字形、结合上下文等方式,努力辨认出那些可能包含遗言、嘱托或未了心愿的文字。这种不求回报的互助行为,展现了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善意和同情心。
💖 **情感的寄托与疗愈**:对于求助者而言,辨认亲人留下的字迹,不仅仅是为了解开一个谜团,更是为了留住亲人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痕迹,弥合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鸿沟。即使字迹最终未能完全辨认,这个过程本身也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帮助人们在悲伤中找到力量,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与支持,成为一种“浪漫的寄托”。
🌟 **社区价值的升华**:从最初的“逗乐”功能,到如今成为承载深切情感、传递人间真情的平台,“史上写字最烂”小组的蜕变,证明了网络社区能够超越其最初的设定,发展出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帮助了求助者,也治愈了思念亲人的人,展现了网络空间在连接个体、传递情感和提供社会支持方面的强大潜力。
原创 澎湃新闻 2025-11-03 08:37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实习生 叶沛琪 编辑 彭玮黑色条纹笔记本上的字迹是一团杂乱歪曲的线条,一位求助者拍照后发在豆瓣“史上写字最烂”小组里,等待有人帮她辨认内容。她留下了关于这些字迹的线索:“爷爷是老知青,‘十一’的时候刚过完八十岁生日,爷爷有文化又幽默……2024年12月23日,爷爷因急性间质性肺炎进住进ICU……在急诊等待床位的时候,因为老人插了呼吸机没法说话,所以示意我们要写字,但爷爷写的字没有家人认识……”求助帖下方,善意接踵而至。有人会用不同颜色的笔顺着字形的轨迹描写一遍,再在空白纸页上重新组合笔画。他们像是拆字的工匠,将原本写得混乱的字一个个拆解组合,最终认出了很多字。随着求助者越来越多,这个曾经以调侃字丑为主的群组被更多人看到,功能也发生着改变。有求助者发的字迹一直未被认出来,但辨认并未停止。留言区里,不断有人提出自己的猜测和想法。这是一个相互疗愈的过程。有段时间,小组成员冯梦瑶点开小组首页,满屏都是关于辨认亲人临终字迹的求助。她感到,这个小组成了一些人释放对亲人思念的通道,在这里,哀伤和抚慰同时存在。一个网络小组的蜕变 “史上写字最烂”小组成立于2019年,目前有将近20万组员。小组简介带着自嘲:“如果你写字很烂,对不起,我们这里还有更烂的!如果你写字烂,那么你就是王者!”组员们在这块“自留地”内分享自己写下或遇到的“丑字”,相互猜测和调侃。冯梦瑶加入“烂字小组”是在五年前。当时她还在上大学,觉得自己写字不好看,老师潦草的板书“也常常让人匪夷所思”。她之前刷到过这个小组的一个帖子,是让人猜老师写的什么字,之后也一直刷到类似的帖子。她“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申请进组。她记得,刚进组时,大部分的帖子都是关于很烂的字的,包括发帖者的老师、同学或者同事写的丑字,大家纷纷猜测这些字写的是什么。冯梦瑶说,猜字的人像是在破解谜语。而那时的“烂字小组”,只是供组员“逗乐”的存在。变化发生在2023年11月。有人在组内发起求助:“爸爸在ICU中写的字,求帮辨认。”很快,有网友辨认出,这位父亲可能想说“咳不出来”、“想大便”。次日,求助者回复:“谢谢大家关心!就是想大便,喉咙卡有东西,刚刚医院已经打电话说体征稳定,已经撤了呼吸机,病情那么严重的患者恢复那么快是奇迹!”“没想到这个组还有这样的意义,感动了。”有网友在帖子下评论。从这条可能挽救生命的帖子开始,“烂字小组”被更多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寻找奇迹。成为“烂字小组”成员的第三年,22岁的冯梦瑶意识到,辨认字迹的背后,承载着许多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她曾目睹组员们发帖求助辨认亲人临终前的字迹,她也从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变成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这一年的6月,冯梦瑶回忆,她第一次帮忙代发辨认遗言的求助帖。那天,她在小红书上偶然看到一个女生发的帖子,标题是“爷爷的遗书求翻译”。帖子的内容是:爷爷住院时在 ICU 写下这行字,后来爷爷去世了,这行字成了他生前最后的遗言。发帖者还发了两张爷爷平时书写的字迹,请求大家帮忙辨认。那些黑色或蓝色,断断续续、歪歪扭扭的字迹像高低起伏的心电图。冯梦瑶不知道老人是在何种状态下写下这些字的,但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她能看出大概的字形,但这些字实在超出了她可辨认的范围,她想到可以请“烂字小组”的“大神”帮忙。于是,冯梦瑶私信了帖主,说可以替她在豆瓣“烂字小组”转发这个帖子。求助者同意了。那种彼此不认识,但是相互信任的交流让冯梦瑶感觉奇妙。求助者告诉她,想知道爷爷还有什么憾事,或者,爷爷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冯梦瑶于是在“烂字小组”里转发了帖子,并附上五张老人留下字迹的图片。很快,冯梦瑶代发的帖子下,留言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有人按笔画对字形进行描绘,勾勒出相似的字形,再进一步猜测。但若连起来的句子读不通顺,他们也会表露出无能为力的遗憾。一周后,冯梦瑶相继收到很多组友的评论。她把帖子的链接分享给求助者,但她们不会进一步聊这个话题,“因为她毕竟处在悲伤的情绪里”。冯梦瑶说,她的“小小的善意”是有边界的。辨认在继续,评论里的推测很多。有时冯梦瑶很久没回复,组友也会私信告诉她自己辨认出来的字。也有刺眼的评论说,“老人家已经去世了,你现在再发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后来这些评论被小组的管理人员屏蔽和删除了。一个月后,她又代发了第二则求助帖——“外公的遗言求辨认”,并附上求助者的留言:“我外公有四个女儿,外婆尚在世。我的妈妈还有姨妈们都很孝顺,一直在医院陪伴”,“老人临终前写了两行字,这对我和我的家人来说很重要”。
冯梦瑶代发的帖子。帖子发出后,冯梦瑶陆续收到留言提醒。有人从字形分析:“感觉两行的第一个字都很像‘你’……”有人按笔顺推测:“第一行是‘你们一定要放心’……”有人拼接笔画后猜测:“第二行像是‘下一辈子还是你们爹’……”有人提供方法:“找一下你外公平时写的字,因为人的写字习惯是固定的。”有人无力辨认但仍伸出援手:“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可以顶一顶这个帖子..……”这让冯梦瑶感动。她事后想来,发布这两篇求助帖的时间都是晚上,是人容易感性的时刻。假如以后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她也一定希望有人帮助她。之后,冯梦瑶发现组内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类似的求助帖。管理员也发现,想要辨别亲人遗言的人变多,于是专门开设了一篇置顶的公开帖,即使是没有加入组内的人,也可以留言和评论。很多求助者发完帖子或者评论后,没有再回复,也有人时隔很久才会去看一眼,留下一句“谢谢大家的帮忙”。冯梦瑶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变化。“烂字小组”创立的初衷,只是分享生活中接触到的烂字,本来是一个“可以在闲来无事摸鱼的时候翻一翻,笑一笑的小组”。但当她帮别人发布辨认亲人字迹的内容,她觉得它存在的意义不一样了。这件事在她心里的分量逐渐变重,对她来说,这里并不只是承载悲伤的虚拟空间,也是传递人类真情实感的地方。只要那些字没有被认出来,接力就会继续下去。虽然都是组员的主观猜测,但冯梦瑶能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善意和用心。那种急切地想要帮助人的心情,让她意识到这件小事的意义:“不仅在帮了求助者,同样也在治愈思念逝去亲人的人。”
辨认字迹的讨论存在过的痕迹对于这些关于辨认去世亲人遗留字迹的求助帖,如果不是自然刷到,冯梦瑶不会刻意搜索。她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跟他们关系亲密。每次看到类似的帖子,她会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禁想象,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变得多难过。她性格偏感性,如果看了结局悲伤的小说和影视剧,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哀伤情绪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所以她会做一些“物理隔绝”,尽量不让自己进入与悲伤有关的事情中。在冯梦瑶看来,留在“烂字小组”里的那些像天书一样的文字,从现实走向虚拟世界,似乎能抵抗时间的流逝,是写字的人留给亲人的一份念想。那些字,可能是逝者生前在已经不能说话的时候,甚至弥留之际写下的。生者怀着执念,想弄明白逝去的亲人到底说了什么。有时,具体内容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字迹本身便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很多求助者会回忆亲人生前的事情。“他们不只是为了求助,也想留住亲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冯梦瑶说。当那些逝者留下来的话被辨认出来,冯梦瑶发现,很多话是想激励生者,带给他们一些力量。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她曾看到一个评论说,“它(难辨认的遗言)可以在你想到这句话的时候,在你心中变成任何激励你的文字。”陈娜菲也见过这条评论,内心受到深深的震动。她和很多求助者不同,爷爷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经去世,她因此觉得自己跟爷爷的情感连接很弱。爷爷去世时七十多岁。在父辈的讲述里,爷爷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沉默,坚韧。家里生活条件艰苦,爷爷一直在努力维持生计。父亲告诉陈娜菲,那年,爷爷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已经是食道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在医院治疗大半年之后,医生告知家属,治疗已没有什么希望。爷爷被家人接回家里,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爷爷病逝那天,陈娜菲的爸爸似有预感。陈娜菲说,当时爷爷连起身都变得很艰难,那个下午,爷爷突然说想要纸和笔,父亲将爷爷扶起来后,爷爷颤颤巍巍地拿起笔,用最后的力气在纸条上写下了字。还没写完,爷爷就倒下了。这成了他的绝笔。在家里,死亡并非敏感话题。这些年,父亲不时会提到爷爷,讲述的时候很平静。她想,也许是因为已经过去十几年,爷爷生病时非常痛苦,死亡可能也是一种解脱。父亲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但是一直把感情收在心里,能看出他还是有一些遗憾。她知道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和爷爷的感情很好。父亲很早离开家乡,后来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的地方离老家非常遥远,加上工作忙碌,对爷爷的陪伴较少。虽然当年家庭贫困,但爷爷一直奋力支持父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亲遗憾没有来得及好好报答爷爷。有次,父亲当着陈娜菲的面拿出了爷爷留下的字条。纸条崭新、平整,几乎看不出时间的痕迹。她知道,父亲一直保存得很用心。纸条是她“在物理意义上离爷爷最近的一次”,陈娜菲突然感觉爷爷鲜活了起来,不再只是记忆里的一个平面形象。从父亲手里接过那张纸条时,她内心有股温热的情感在涌动。由于是较为私密的遗物,在此之前,这张纸条只是在家族内部让家人辨认过,但没有明确的结果。转眼已经快过去20年,纸条上的字还没被认出来。陈娜菲心想,如果这行字能够被辨认出来,那么家人就能知道,爷爷生前最后一刻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可能有什么遗憾,或者是留下了什么嘱托。一张纸条的慰藉陈娜菲想到了“烂字小组”。她很早之前刷到过一个帖子,也是求助辨认亲人的临终遗言,当时在评论区下有人说可以去这个小组求助。为了却父亲的心愿,陈娜菲扫描了爷爷留下的纸条,尽可能让字迹更加清晰,将纸条图片发到豆瓣“烂字小组”和小红书上。她想试一试。发出求助帖一个多月后,陈娜菲收到了一些评论和私信,热心的网友大多只能认出来其中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但构不成连贯的完整的句子。她暂未找到确切的答案。作为中山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一名学生,陈娜菲保持阅读习惯。某日,她翻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写着:“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她发觉,生与死不过是河的两岸,人们在生的一边,遥望死亡便觉得有太多未知,但只要在生的时候竭尽全力地活着,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完成,死亡便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她和父亲需要的,并非一个确切的答案。寻求辨认爷爷生前留下的字迹,不一定是执念,而是一种慰藉。陈娜菲发现,思念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逝,它只是潜入水底,等待一个浮起水面的时机,而那张纸条就是那颗荡起涟漪的石子。陈娜菲在网上发布求助帖之后,她的父亲便会时不时向她问起辨认的情况。前几天,父亲给她转发新闻报道豆瓣“烂字小组”的事,然后问有没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进行求助。
陈娜菲提供的截图,她父亲对辨认的期待。对父亲来说,在人生中的某些瞬间,一定会想到那张纸条。她想到了奶奶、姥爷,都是生病去世,但他们那时已经没有力气再开口说些什么,或者写下什么。爷爷在临终前还能有一点力气,留下一点什么,对后辈们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幸运,“那是爷爷在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陈娜菲知道,父亲可能将永远带着没能解开答案的遗憾生活下去。但她已经想明白一件事,虽然纸条上的字可能会成为永远的谜,但已成为一种“浪漫的寄托”。(文中人物为化名)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