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本文整理自OpusClip前增长产品负责人谢君陶在一场活动中的分享,内容涵盖了OpusClip在增长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关键策略,包括早期如何精准获客,通过与真实用户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冷启动;中期如何利用灵活的定价策略和AB测试提升付费转化率,强调定制化在视频产品定价中的重要性;以及后期如何通过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反馈闭环,有效提升用户留存率。此外,还探讨了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如何合理进行数据建设和利用SaaS工具提效。最后,分享了OpusClip在品牌建设方面的经验,以及对AI视频市场未来发展的看法。
🤝 早期获客的关键在于找到“Partners”而非“Affiliates”,即产品的真实用户,他们能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并进行深度共建,通过与KOL合作打入用户圈层,并尽早建立稳定的经济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 付费转化的早期抓手是灵活且精准的定价策略,围绕“定制化”设计定价能有效提升付费意愿,例如允许用户上传个人声音或创建专属角色,同时调整定价时需保护老用户利益,并通过全生命周期的AB测试和优化UI来提升转化率。
💾 提升留存的核心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反馈闭环,通过多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并在团队内部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明确产品路线图并及时响应和修复Bug,同时产品团队也需关注用户未明确提出的潜在需求,以实现产品差异化。
📊 数据洞察应贯穿产品生命周期,早期优先关注收益高、确定性强的动作,如定价AB测试和定义转化漏斗,逐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创业公司应善用SaaS工具搭建基本的AB测试体系,并在后期根据需求适时投入数据团队。
📢 品牌建设是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需要清晰的产品定义,并努力成为品类定义者,通过定位目标用户圈层,找到合适的KOC、KOL建立长期合作,从而建立品牌壁垒,AI视频市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未来Agent产品有望降低生成式技术的学习和使用门槛。
原创 曲凯 2025-11-02 21:28 北京

有关获客、转化、留存、洞察的实战干货。
OpusClip 是近几年最成功的海外华人 AI 产品之一。在前不久的一场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 OpusClip 前增长产品负责人谢君陶,分享他在公司的整个增长周期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前半部分是谢君陶的个人分享,后半部分是我补充的一些提问。播客原文约 18000 字,本文经过删减整理后约 9500 字。
个人分享非常感谢曲凯老师的邀请。接下来我会聊聊,在增长的不同阶段,如果只能选一件最重要的事,我会做什么。先说获客。在这个阶段,几乎所有团队都会遇到类似的难题。比如我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他们刚发布了一个产品,联系了很多推广 AI 工具的创作者去做冷启动,但遇到了不少问题:很多创作者会买粉刷单,交不出事先承诺的数据结果,双方很难建立信任;与代理机构合作,又很难精准把控投放效果,因为无法与达人一对一沟通;就算达人能带来一些用户,也难以判断这些人是否是产品的目标用户,因为他们的背景太杂。针对这些问题,我先反问了一句:「你们合作的这些达人,是你们的真实用户吗?」这个问题在产品早期尤其重要。冷启动阶段,你要找的第一批用户,应该是你的 Partners,而不是 Affiliates。两者差别很大。Affiliates 是那些希望通过佣金或销售提成赚钱的人。这些人不一定是你产品的深度用户,也不太能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反馈和洞察。而 Partners 来自你的真实用户,他们能看到产品的潜力、愿景和方向,愿意在前期帮你打磨、共建,甚至以更低的价格帮你推广或背书。这类人,才是你要找的第一波推广用户。
那视频产品到底该怎么做冷启动?其实,只要视频产品真正找到了 PMF,通常就自带很强的破圈能力。因为你的用户,尤其是那些内容创作者,本身就是最好的推广渠道。创作者会围绕 KOL 形成圈层。如果在早期能和一些 KOL 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背书打入这些圈层,就能快速建立起用户群。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要一味消耗创作者对产品的热情,让他们长期「为爱发电」。更好的做法是尽早与他们建立稳定、正式的经济关系。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持续,也才能实现长期共赢。
对于创作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 KOL 或 KOC,就是因为他们能持续为受众创造价值。而提供价值的方式之一,就是分享最前沿的工具和使用方法。如果你的产品真的好用,他们自然愿意主动分享给自己的社群,从而获得热度和关注。对于产品方来说,这种合作也能带来更精准的用户。如果为你宣传的人是你的真实用户,那么 Ta 的受众往往也与你的目标用户重合。相反,广撒网式的获客会带来大量噪音。这种噪音在产品早期迭代阶段,往往是致命的。所以在早期,应该聚焦于少量与自己愿景一致的创作者,让他们帮你破圈、宣传、获客。这样双方都能获得正向反馈,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那具体该怎么建立这种良性循环呢?以 Opus 为例。上线不久后,我们就推出了 Brand Partner Program,邀请的创作者都是产品的早期用户,其中不乏一些头部大 V。这些人一早就看到了我们产品的价值,愿意持续给我们反馈,和我们展开越来越深入的合作。比如 Jon Youshaei,他现在几乎所有短视频结尾都会加一句「Edited with OpusClip」,我们也在多场活动和联合营销中保持长期合作。这种关系,正是得益于前面提到的策略——去找 Partners 深度共建,而不是依赖 Affiliates 做浅层宣传。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觉得冷启动阶段应该尽可能多找 Affiliates、铺尽可能广的渠道。但这并不一定高效。我们的 Brand Partner Program 做了两年,到现在只和十几位创作者签了年框合同。但这十几个人,为我们带来了大量自然流量。所以找达人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他们必须是你的精准用户。怎么找到这些人?第一步是锚定圈层。比如我们会重点瞄准播客创作者群体,在这个圈子里集中发力。如果是视频生成类产品,AI 视频导演圈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确定圈层后,再从中找到你们的真实用户,然后筛选出第一批种子用户和 KOL。而在冷启动之后,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更快、更好地提升营收和用户增长?众所周知,付费转化是增长的基石。而为了实现规模化、可持续的推广,提升付费转化率至关重要。然而,能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太多了。提升产品质量和能力一定是长期手段。但在早期,我们更需要一些短期、确定性高的抓手,先初步优化转化率,形成用户增长和产品迭代的正循环。可现实中,很多团队都会卡在这里:冷启动之后用户太少,想继续推广,那 ROI 就打不平。所以该怎么办?一个很有效的切入点,就是灵活且精准的定价策略。我跟很多创始人聊,发现大家很容易忽略一点:定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产品阶段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的。这种调整,往往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以视频产品为例,我建议大家可以围绕「定制化」去设计定价。因为用户使用视频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内容,然后向受众传递价值。而内容的价值核心在于独特性。对创作者来说,凸显独特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可能来自真人出镜、个人声音,或者是 Logo、字体等元素。我很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 RunwayML。它的定价策略就很好地抓住了创作者对定制化的需求。RunwayML 的 Standard 和 Pro 两个方案最大的差异在于,Pro 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声音,实现从文本到自己声音的 Voice Cover 或 Lip Sync,从而让内容与个人品牌绑定。另一个优秀案例是 Higgsfield。它最核心的一个付费功能,就是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创建出一个专属角色,此后生成的所有图片,都能保持这一角色的特征。这一功能直接带动了它的整体增长,如今势头依然很猛。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定制化」是一个非常强的付费点。尤其在做视频产品和创作者生态时,这点更为明显。
不过调整定价确实是一件很精细的事。很多产品上线后都不太敢动价格,怕用户敏感、怕被抱怨。所以我从 Opus 的实践中,总结了几条比较通用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只要考虑到这几点,基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调整定价了。第一,永远要保护老用户的利益。无论是推出新的付费计划,还是增加层级,都一定要保证老用户的体验和利益不受损,甚至可以更大方一点,给他们额外的权益。一方面,老用户是长期增长的基石。老用户的留存,决定了你的 ARR 能做到多大。另外一方面,老用户也决定了你的口碑。口碑本质上就是老用户如何看待你这个产品。新用户来来去去,老用户才是你真正的根基。第二,团队要有做全生命周期 AB 测试的能力。最好的定价策略是测出来的。而且搭建 AB 测试其实比很多人想得要简单快速很多,这点我们后面也会再展开。第三,UI 传达的信息也是定价的一部分。比如,付费弹窗在什么时候弹?弹出时展示哪些功能?文案怎么写?这些都是定价策略的一环,而且是非常低垂的果实。如果你有良好的 AB 测试的基建,然后去优化 UI,往往能快速看到效果。比如你简单调整下付费弹窗的时机、修改几句文案,很可能就会带来 30%、甚至更高的转化提升。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过 UI 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我看过上百个产品的定价策略,真正把这块做好的公司很少。前面提到的 RunwayML 和 Higgsfield 是优秀代表,很推荐大家研究一下他们的做法。
再往下,就聊到了留存。我认为留存是长期最重要的增长指标。为什么?因为留存决定了你的付费规模能做到多大。忽视留存去做增长,就像拿一个漏水的桶去打水,无论你多卖力,最后也只能剩下桶底那一点点水。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的留存率是 90%,另一家是 80%,从留存的角度来看,这两家公司都很厉害。可反过来从流失的角度来看,前者的流失率是 10%,后者是 20%,半年后,前者的存量用户几乎就是后者的两倍了。另外,用户量越大,留存就越关键。当你的付费基数越来越大时,每天在流失的老用户也会越来越多。而新增用户的数量不会无限增长,因为获客在一定阶段后就是会趋于平稳。这时,你的流失率越高,就会越快进入零增长的阶段,也就是每天流失的用户和每天新增的用户数量相等。所以,高留存是实现产品复利式增长的基石。Opus 的留存一直做得不错,这也是我们能有长期营收增长的一个关键原因。
那要怎么提升留存呢?这里分享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大约 70% 的新产品想法来自于倾听那些有着良好判断力的用户,这些用户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而 30% 则是做一些本应该会大受欢迎的事情,但并没有被用户明确地提出需求。—— Stripe 联创 Patrick Collison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点出了提高留存的两个路径:第一,70% 的产品改进应该来自用户反馈。这点印证了 Opus 的策略。我们之所以能把留存做好,就是因为搭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这一点我后面也会展开。第二,剩下那 30% 没被明确提出来的需求,同样关键,不能被忽略。当你建立起反馈机制后,很容易被反馈淹没。客服和市场团队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负面反馈,自然会优先去解决这些问题。但与此同时,产品团队必须保留长期愿景,去抓那 30% 用户没说出口的方向,因为这 30% 往往决定了产品能否做出差异化。那具体要怎么搭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反馈闭环?首先,要从不同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多多益善,因为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就是会有不同声音。以 Opus 为例,我们主要有四个渠道:Discord:用于社区互动,收集用户对产品的构思和实时反馈。Intercom:用于客服支持,主要处理用户、尤其是付费用户的 Bug 报告。Canny:用于结构化收集功能需求,并公开展示,让用户看到产品 roadmap。社交媒体:用于监测潜在用户观点与品牌口碑。
这四个渠道构成了我们主要的外部反馈系统。其实即便在早期,有很多方式可以收集和运用用户数据。举两个例子:第一,「邮箱后缀」可能很有信息量。Opus 就曾通过分析邮箱后缀,意外发现了许多来自美国教会和房产中介的用户。这一发现直接拓宽了我们的理想用户画像。第二,「用户关联的社交账号」也很重要。通过分析这些账号,可以识别出高影响力的创作者,并主动建立长期合作。联系一个已经在用你产品的用户,比 cold reach 一个陌生人要容易得多。而在团队内部,我们也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运作机制。在 Opus,我们非常重视客服团队,也舍得投入。哪怕团队只有 30 人时,我们也配了 5、6 位在美国的全职客服。我们要求客服团队每周输出报告,汇总来自各渠道的 Top Feature Requests 和 Top Complaints,并分享给用户。同时,我们还配备了工程和产品同事,为客服团队做自动化,让他们能在每周处理数千张工单的同时,仍能快速、准确地向产研团队提供有效、可执行的洞察。最后,就是要让整个流程形成闭环。所谓闭环,对产品团队来说,就是要明确并公示产品路线图,让面向客户的一线同事清楚,哪些 Top Feature Requests 被采纳了、当前的优先级和进度如何。对研发团队来说,就是要快速响应和修复 Bug,并第一时间通知客服团队,由他们回传给用户。这样就形成了从收集反馈,到内部响应,再到产品迭代和用户感知的完整闭环。
无论是这个闭环,还是前面提到的 AB 测试,背后的共同点都是「用数据驱动决策」。很多人都会好奇,到底该怎么做到数据驱动?尤其对创业公司来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数据建设到底该投入到什么程度?这就来到我今天分享的最后一部分:洞察。通过数据去洞察用户需求、辅助决策,其实是一件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事。在产品早期,一是要优先关注那些收益高、确定性强的动作。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定价 AB 测试,它不仅能带来直接收益,还能帮团队建立信心,让大家切身体会到,数据真的能驱动增长。二是要定义好转化漏斗,然后逐步对每个环节进行测试。我建议从最简单的前端 AB 测试做起,比如功能渗透率实验。随着数据积累,再去做更复杂的留存测试或跨端注册实验。在产品早期,付费弹窗是最简单、最有效,适合最早测试的一环。你可以测试不同的触发时机、UI 设计和文案内容。举个例子,有个叫 Arcade Software 的产品,付费点就抓得非常准。用户进入这个产品后可以录制视频,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条 Product Demo。它的付费节点设置在,当用户搞定前三个 Demo,也录完了第四个视频,准备将它发布为公开项目时。这个点非常精准,我当时几乎没犹豫就付了费。这显然是他们多轮测试后得出的最佳方案。现在很多 To Prosumer 的产品,用户的付费决策周期都很短,可能在 10 分钟内就会完成决策。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会频繁操作,有大量测试的空间。这些测试不仅能直接提升转化率,也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用户。这也是为什么,付费弹窗越早测试越好。事实上,AB 测试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学习用户、寻找 PMF 的过程。比如,用户的付费点在哪里,你的 PMF 很可能就在哪里。当你发现用户在某个节点更容易转化时,往往意味着你找到了他们的 Aha Moments。而这些 Aha Moments,其实就是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
那么创业早期,到底该在数据上投入多少?比如要不要招数据科学家?要不要先搭数据仓?我的答案是,数据驱动固然重要,但不必一上来就重投入,而是应该合理规划,确保把资源用在刀刃上。1)在 0–50 人阶段,有一两个懂点数据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稍微自学一下,再用一些 SaaS 工具,就能把基本的 AB 测试体系搭起来。创业公司一定要善用 SaaS。北美有很多成熟的工具,比如 Statsig 这样的 AB 测试平台,几乎是即插即用,跑通一个完整实验可能都用不了半小时。这些工具对创业者非常友好,它们前期通常会对小公司免费,等他们规模变大后再收费。所以在早期阶段,你完全可以重度依赖这些 SaaS 工具,高效搭建体系,而几乎不用花钱。2)到 50 人左右、数据需求变复杂,比如要算 LTV、优化成本时,才需要考虑招一位全职数据分析师或数据科学家。因为这时的工作量,可能已经足以支撑一个全职岗位了。3)等到团队进入非常后期,才需要考虑招一些数仓的人。因为那时团队需要应对 SOC2 合规,以及降低对第三方 SaaS 的依赖、减少成本的问题。而这些事情完全没必要一早就去做。
最后简单做个小结。前面我主要分享了在获客、转化、留存、洞察这四个环节上的一些思考。获客最重要的是理解用户,与他们共同成长。冷启动时,核心是在早期找到对的人,不求数量,但求少而精。转化要以定价作为短期的增长抓手,核心是不要伤害老用户的利益,其次是可以通过修改 UI、UX 和文案,多做测试。留存的关键就是围绕客服建立反馈闭环,保持高效迭代链路,让用户感受到被倾听,同时别忽略那 30% 没说出口,却非常重要的需求。最后,洞察的关键就是「be resourceful」,努力用好一切可以收集到的数据。但不要超前规划,数据基建可以长期保持在毛坯状态,够用就行。下面就是看曲凯老师有什么样的问题。Q&A 精选曲凯:谢谢君陶的分享。首先我想问,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要招做增长的人,从你的经验来看,他们应该在什么阶段、招什么样的人?谢君陶:我可以分享一下 Opus 的增长团队是怎么分工协作的。首先我们把投放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人负责 Direct-to-Customer,在各个平台上做投放;另一部分人专门对接 KOC、KOL,去谈合作、签年框,寻找和维护长期合作伙伴。此外,我们还有做 Product Marketing 的人,负责对外传播,比如运营社交媒体。这块更偏向于对已有用户的持续沟通和营销,因为创意类产品会不断更新,老用户的长期价值会越来越大。当投放逐渐饱和、市场份额趋稳后,召回老用户、提升留存的价值就会更高。再有就是我之前负责的 Growth Product 这部分。我们一方面会通过 AB 测试提升产品内的转化率,服务投放团队、提高 ROAS;另一方面,也会为不同团队搭建基础设施,比如支持 KOC、KOL 团队,设计流畅的分账系统,让我们和达人之间的合作更长期、更稳定。曲凯:这里面有一个小环节你没提,就是 SEO 优化。这部分你们有专人在做吗?谢君陶:SEO、Direct Sales 这些偏投放的工作,都是由我们的 Head of Growth 一并负责。曲凯:明白。那这些角色你们是同时招、同时开做的吗?还是有先后顺序?谢君陶:早期都是需要的,因为不同产品最适合的增长路径都不一样。像 Higgsfield 这种产品,就完全靠社交媒体驱动,因为他们能组建一支很强的创意团队,自产内容引流;而像 Opus,早期更多是依托我们的达人 Partners 起量。曲凯:明白。那你们做过那么多 AB 测试,有得出过什么反直觉的结论吗?谢君陶:有。其实我觉得最好的 AB 测试,不是能验证你原本的想法,而是能让你学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在 Opus,我们就遇到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例子。我们做短视频工具,有很多字幕模板。后来在一次设计改版中,我们把字幕模板的样式露出做得明显了些,结果转化率一下子大幅提升。这其实很合理,因为短视频用户天然非常关注字幕模板,但我们之前没意识到,这个点的价值会这么大。曲凯:在付费这件事上,你们通过 AB 测试有没有得到什么核心结论?谢君陶:我们发现 Price Discrimination 这种实验非常值得做。曲凯:我们之前跟 Ace Studio 的 Joe 聊过(回顾:《硅谷顶尖孵化器奇遇》),他也提到,他们之前实现增长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涨价。
所以是不是现在绝大多数 AI 产品的定价都偏保守?谢君陶:可以这么说。根本原因在于毛利率。SaaS 产品的毛利率通常能做到 70% 甚至 80%,但 AI 产品的毛利率低很多,因为大量成本都在模型厂商那里。不过肯定是有调整空间的。比如我最近听说 Listen Labs 就有过一次大涨价,直接把价格从几百美元一个月,提升到了 3 万到 5 万美元一年。这应该是他们深入研究用户画像和付费意愿后的调整。所以,怎么探索一种能让用户产生高付费意愿的产品形态、怎么找到最适合的产品定价,是当下最核心的课题。曲凯:是。然后大家经常还会纠结,不同的付费模式到底该怎么选?比如该收周费、月费,还是年费?这几种模式之间又该差多少钱?这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吗?谢君陶:其实不用想得太复杂。如果你希望产品的留存更高、长期增长更稳,那就延长付费周期。在 Opus,我们采用的是「月付 + 年付」的组合策略。年付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整体留存率。它通常会设置比较大的折扣,用来引导转化。而因为选择年付的用户留存更高,所以可以把折扣的 ROI 打正。当然,折扣的设置需要测试,就是要找出在成本允许范围内,怎样能让更多人转向年付。曲凯:所以听起来,这些都需要长期测试?谢君陶:对。测试时要重点考虑三点:成本、毛利率,以及试用所带来的成本。试用成本一定要计入整体收益。现在很多 AI 产品的一大问题,就是试用太贵,导致没办法像传统 SaaS 那样大规模投流获客。曲凯:那像付费相关的测试,一般要测多久?是要一直做吗?谢君陶:看需求吧。我们是一直在做。团队每次脑暴增长点时,也都会考虑付费项目。这件事也随时可测。每当推出新功能,或者调整用户权益,比如加水印、改免费额度之后,都可以立刻测试付费率的变化。这些测试往往能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曲凯:但付费率的提升,难免会和转化、留存这些指标冲突,对吧?这种时候怎么办?谢君陶:你谈到的就是付费率和留存率之间的 trade-off。比如你加了水印,付费率可能立刻翻倍,但用户体验变差、流失也会增加。在大厂,可能就会通过「反转 AB 测试」等复杂方法去验证。但对初创团队来说,可以直接把测试周期拉长一点,比如跑半个月到一个月,观察付费率提升了多少、流失率增加了多少,再计算整体收益变化,就能得出结论。曲凯:明白。你前面提到客服和数据那部分,我听起来还挺适合用 AI 来辅助提效的。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地方用了 AI 吗?有没有什么能分享的?谢君陶:增长团队相对来说都比较小,所以必须想办法用最小的力量办最大的事。要做到这点,肯定离不开各种 SaaS 工具。比如我们的客服中心是用 Mintlify 搭建的,并接入了 Intercom,等于拥有了一个每周能自动处理上千条用户反馈的客服系统。我们也用了一些和留存相关的 SaaS。以支付环节为例,Past Due Payment(逾期支付)是一块很大的损失。很多用户最终没能完成付款,其中可能只有一半是主动取消,另一半往往是因为卡里暂时没钱等原因,所以支付失败。如果不做干预,大概只有 20%–30% 的用户会自行重试成功,但如果接入 Stripe 的功能,或使用第三方 SaaS 工具,这个比例可以提升到 40%–50%。于是我们就用了一些工具来提升重试成功率。它们可能会通过弹出提示或发送 retry email 的方式重新触达用户,然后就能带来一些增长。曲凯:听起来你们真的用了蛮多 SaaS 的。大概有多少?谢君陶:反正我自己用的就不下 10 个。曲凯:OK。那回过头看,你觉得 Opus 这几年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是什么?谢君陶:品牌搭建。如果想要长期获得稳定的流量和新增用户,就得有清晰的产品定义,最好能成为 Category Definer,定义一个全新的品类。曲凯:但现在很多人都吐槽,说每出来一个 AI 产品,都号称「全球首款」(笑)。谢君陶:因为大家都想做到这件事,但真的做到了的很少。Manus 算是做到了,OpusClip 其实也算。人们想到「长剪短」的视频工具,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就是 Opus。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把品牌做好。做好品牌,核心在于知道你的用户是谁、他们在哪里、以及该怎么和他们建立连接。就像前面说的,Opus 在找第一批用户时,先定位在了播客创作者这个圈层,然后发现这个社区往往会围绕 KOC、KOL 互相学习。于是我们从这里切入,找到最合适的 KOC、KOL,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把这小群人打透。之后,只要这群人想到「长剪短」,就会先想到 OpusClip,然后帮我们去传播。这样,我们的品牌、品类定义和壁垒,就都慢慢建立起来了。曲凯:所以 Opus 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品牌建设,而不是投放或者内容?谢君陶:对,Opus 从内到外都是围绕品牌在做。曲凯:这还挺美国打法的。谢君陶:因为品牌确实能带来用户粘性和忠诚度。曲凯:明白。最后,你现在怎么看 AI 视频市场?Opus 算是做得很早也很成功的,但近两年有很多新产品出来。谢君陶:我觉得市场还处于早期。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一是生成模型的可用性,二是 Agent 的可用性。之所以要看 Agent,是因为现在单个模型还很难独立生成完整视频,很多时候需要靠 Agent 把不同片段拼接起来。而无论是模型还是 Agent,都是今年 4 月之后才逐渐成熟的。所以我认为,整个行业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但我比较看好 Higgsfield 和 Pixverse。曲凯:就都是 AI 特效类产品。但这类产品会不会厚度不够?打个比方。过去十年间,修图软件层出不穷。有时候某个特效火了,整个产品就会跟着火一阵。但我印象中,修图软件大概是 App 排行榜上变化最频繁的品类。AI 特效类产品有没有可能也会这样?谢君陶:竞争确实很激烈。但我认为,现在一些 AI 特效产品,本质上就是工具。Pixverse 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它能和其他特效类产品拉开差距,主要靠两点:第一,他们针对专业运镜场景训练了大量 LoRA 模型,让特效真正能用于内容生产,而不只是娱乐。第二,他们非常注重角色一致性,让创作者可以围绕固定角色打造自己的 IP。当创作者能用工具产出稳定的形象和风格,这个工具就能真正帮助他们创造商业价值了。现在 Pixverse 还开放了很多免费功能,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新型创作者群体。这些人不只是内容消费者,而是真正的生产者。在 Pixverse 的用户中,确实已经有相当比例是后者。曲凯:那如果把 AI 特效刨除在外,你觉得在什么时间点、以什么样的形态,会出现真正意义上 AI-Native 的视频生成产品?谢君陶:这是个挺好的问题。翻译一下,就是什么时候,能看到一个类似 Premiere 那样的一站式视频工具,对吧?曲凯:不一定。也有可能是下个抖音?我不知道。但我总体感觉,现在大家在用 AI 生成视频这件事上还比较局限。AI 剪辑大多靠理解而非生成,AI 特效也只是把图片转成很短的视频,还谈不上真正的 AI-Native。也许是因为视频生成模型还不够成熟,或者成本依然太高?谢君陶:其实从专业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成本并不算高。因为 AI 视频产品替代的,是摄影棚、专业设备等高价值元素。我认为真正的卡点,不在成本,而在于生成式模型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门槛太高了。一方面,目前无论是视频模型还是图片模型,从技术上来说都还不是真正的多模态。它们往往需要依靠插件或脚本,把自然语言和视频生成过程串联起来。这个流程对传统创作者来说门槛很高,也非常占用时间精力。他们要熟悉模型,要学习 Prompt Engineering,而且模型一旦迭代,还得从头再来。另一方面,不同模型各自擅长的场景也不同,这让很多创作者的工作流非常割裂。所以现在很多集成平台依然很火。未来最好有一个 Agent 产品,能把复杂的模型能力全部封装起来,让创作者只需通过自然语言、画布,或其他符合直觉的交互方式,就能完成创作和调用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会出现那么多「一键成片」或「画布式创作」的产品。它们本质上,都是在降低生成式技术的使用门槛和学习成本。曲凯:明白。其实今天听下来,你讲的内容,包括 Opus 的整个历程,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秘诀,更多是把那些应该做的事,用更科学的方式,做得更好。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足够好的人去推动、去落地,才能真正做好增长吧。42章经
思考事物本质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