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博士 前天 02:23
AI 带来的知识获取便利与学习乐趣的权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双刃剑效应。作者以识别植物和观鸟的经历为例,说明AI的便捷性可能剥夺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尤其是在用户已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然而,在完全陌生的领域,AI能够快速扫清入门障碍,帮助初学者建立整体概念,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作者将此比喻为教育中的“摩擦力”,认为AI在教学中的应用应恰当调节学习难度,既降低门槛,又不失深度探索的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把握“度”。

💡 AI的便捷性可能削弱知识探索的乐趣:作者通过过去每日辨识植物的经历,强调了通过信息检索和推理过程获得的知识更具成就感。当AI直接给出答案时,这种“游戏本身”被剥夺,导致乐趣的丧失,尤其是在用户已具备相关知识背景时。

🐦 AI在陌生领域的入门引导作用:在观鸟这一全新爱好中,AI(如“懂鸟”APP)能够快速识别鸟类,帮助作者迅速建立起对鸟类的整体认知,扫清了入门的障碍,并维持了学习热情。这表明AI在引导初学者进入新领域时具有积极作用。

⚖️ AI在教育中的“摩擦力”调控:文章将AI在学习中的作用类比为调节“摩擦力”。AI可以降低学习门槛,帮助初学者克服畏难情绪;但同时,也需小心AI过度介入,以免剥夺深度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状态灵活调整AI的使用,找到适宜的学习“度”。

📸 观鸟的挑战与乐趣:作者分享了使用数码微单观鸟的体验,提到了设备重量和拍照稳定性带来的挑战,暗示了即使在AI辅助下,亲身体验和实践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需要付出努力去克服实际困难。

十几年前,我每天上下班路上拍摄沿途的植物,然后上网用各种方式找到它的名字。这需要动用不少信息检索的技能,每天像挖掘机一样挖挖挖确认一种新植物后,我都很开心。沿途那些本不认识的植物,知道了名字之后,就像多了个可以打招呼的朋友。但后来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使得 AI 识图能力大幅提高。拍张照,植物的名称立刻就出来了。从此我再也不去辨识植物,很多名称和科属的特点都已忘了大半。寻找植物名字的乐趣,就此丧失。我认为这正是 AI 带来的一种危险:知识来得太容易,反而失去了发现的乐趣。最近我却因为类似的 AI 功能获得了新爱好。深圳进入了户外活动的好季节,特别是候鸟南迁,正是观鸟好时候。上周朋友带我去铁仔山看猛禽;这周,刚装备了望远镜和相机的我,带着从未观过鸟的朋友去福田红树林看水鸟。因为有"懂鸟"APP的帮助,我能迅速识别出鸟儿的名字,观鸟热情持续高涨。同样是代替了自己查询信息、仔细对比寻找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两者的作用截然相反?仔细想来,关键在于我所处的阶段不同。当年认植物时,我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植物学知识,对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也很得意,享受的正是这个搜寻、推理、确认的过程。AI直接给出答案,等于把游戏本身拿走了。而如今观鸟,我还处在完全懵懂无知的状态。AI帮我快速识别,让我能一天内就多认识十几种鸟,迅速建立起对鸟类的整体概念,扫清了入门的障碍。联想到教育上,学习不就是这样嘛。阻力太大让人望而却步,太小则失去了成就感。有点像车子前行时,路面摩擦力不能太大,但太小了轮子打滑,同样无法前进。用 AI 把学习的"摩擦力"调节到适当的程度,或许正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AI的技巧所在。对于初学者可以用 AI 降低门槛,同时也要小心不让 AI 剥夺深度探索的乐趣。这个"度"的把握,需要老师们密切关注学生状态、灵活调整。p.s. 图片里的鸟儿分别是 普通翠鸟、白胸翡翠、红耳鹎、黑领椋鸟、苍鹭、中杓鹬、黑翅长脚鹬、泽鹬、白鹭、黑脸琵鹭。虽然只是数码微单,还是太重,稳住镜头拍鸟可太难了,需要好好锻炼臂力才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AI 学习 教育 知识获取 探索乐趣 摩擦力 观鸟 植物识别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Learning Educ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Joy of Exploration Friction Birdwatching Plant Identifica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