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潘乱 2025-11-02 21:17 上海
音乐应该是用来看的,播客也是。
1.
视频网站的“降本增效”,在短剧和 AI 漫剧之外,可能也得靠视频播客。视频播客可能就是综艺节目的短剧时刻。
平台长剧立项锐减,综艺也在大砍项目,但用户总不能没内容看。与其砸钱做一档未必爆的A级综艺,不如把资源投给一批优质视频播客——用C级预算,博多个A级效果,性价比直接拉满。
想想看,《十三邀》《圆桌派》这么多年才聊一百多人,制作成本高,平台方还得自己兜底。之前说这些节目是在为某些嘉宾做抢救式报道,但平台多年没再为他专门做节目,但这些嘉宾在播客里却可以持续输出。之前宋方金在罗永浩对谈里聊短剧出圈,观众若真感兴趣,去播客里可以追到更多,但视频网站的供给却很疲乏。
本质上,是内容供给方式在变:从“平台造星”到“创作者自带内容进场”。平台越来越像策展方,而非生产方。
2.
赌一个判断:下一代核心商业媒体,会是几个头部视频播客。
以前大厂开发布会是找36氪/晚点发头条,这是标配。以后的“高配”,很可能就是找罗永浩、陈鲁豫这个量级的主持人做两期深度播客,然后再通过精准切条、饱和传播,价格没有更高,但能实现同等甚至更深的穿透力。
逻辑很简单,从“做内容”(求媒体发稿)转向“做渠道”(自己生产可裂变的内容资产)。
美国那边,大厂创始人直接上播客已成常态。好处是没中间商,但对企业一把手的要求也变成了真刀真枪——不能再靠公关稿提词器,也得直面汹涌的舆论。
你觉得,国内大规模跟上需要多久?还是压根不会开始。
3.
摘几条即刻评论:
美国的(科技)商业媒体情况是,投资人和创始人直接开播客了,最近看的全都是投资人+创始人的播客,AI/科技浪潮下build in public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了
机构媒体实质上跟上个世纪流行现在半死不活的大卖场差不多 实际上都是收的货架费🤣 以后有竞争力的还是深刻理解目标人群的自有品牌
我觉得完全成立,因为发稿真的没人看了,即使约KOL内外认可度都在明显下降,有效的企业传播手段越来越少,总会迭代轮转到你说的这种形式上面
大厂负责人走出来面临的挑战是他/她是否能够高密度地输出,而不是车轱辘话或者很公关的东西——愿景 路径地表达
播客的挑战可能更大:能够深挖,对抗,甚至交锋,这个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宽度/纵深的知识储备+主持功底(天赋)
去中心化+ ip化。前者是大机构拆散成一个个小工作室,后者是个体,不管是人还是产品,都要自己建立传播渠道,在人们心中种下影响力。
这一切发生的原因都是,推荐算法催生的互联网平台aka抖音、ig、推特,让旧渠道消失了。
这就是Marc Andreessen所说的,社交媒体将彻底摧毁所有现有机构的权威。
而回答这个技术趋势的答案则是,用个体拆散机构,重新建立一遍渠道,重新在一个个播客、newsletter和线下活动,面对面地建立影响力。
4.
播客应该是用来看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音乐产品的KPI都是看播放量。衡量产品竞争力就是看这些歌被播放了多少次,离线的单曲循环的用耳机听的都算,大部分音乐产品的主要使用场景都是离线+耳机,用户是使用耳朵来使用这个产品。今天音频产品的主场景应该也是通勤和车载,作为背景音存在。
音频产品最大尴尬是用户只用耳朵来使用,广告很难插,所以喜马拉雅跑去做了用户付费变成出版社最后被收购,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前几年都是找到了直播间这条让用户眼睛和手指也都参与进来的路线支撑财报。
视频网站商业模式不好是因为大家来这主要就是看的,流浪地球我在电影院电视电脑手机或者各种APP内都能看,对用户来说产品主要就是个播放器,用户对播放器是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的,B站的解法是用弹幕营造参与感,让用户的手指也参与进来,但跟抖音能够影响男人排序让用户手指不断下滑刷新比,商业化潜力还是差了好多个量级。
最初小宇宙播客跟其他产品形成差异化特色就是在于评论区,这不是一个离线的用户只需要使用耳机的产品。如果只使用耳机只用来听的话,这个产品可能活不长久了,理论上只有占据更多的用户心智,才有可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不管是商业上的还是内容丰富上的。
娱乐是超越所有阶层的价值取向,娱乐的本质是体验,体验的核心是情绪。视觉系的产品更易让人不断下拉不断刷,手指已经代替大脑成为思考器官。
所以播客的下一步应该也是请用户摘下耳机,用他的眼睛和手指来打开。
5.
去年底跟Kyth聊为什么美国播客多在 YouTube 看而中国播客多在小宇宙听,当时还觉得中国播客发展的路径跟方向,可能跟美国还是不一样。
「现在播客在美国互联网上,更多上是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会被拍下来,大家拿着话筒,有几个机位的一种秀。至于这种秀放在哪里,是不是首发在传统的播客渠道,其实悄悄地已经在发生一些变化了。」
中国并不缺在手机里面看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形式,可能也未必能有很多像美国播客一起聊政治、聊文化的内容。而且从用户触达的角度来说,中国确实走在更前面,李佳琦他的商业化肯定做得很好,用户触达做得更多,最后都是通过短视频的切片,再做二次传播。
中国的原生环境,早已被“短视频/直播逻辑”彻底重塑。
但今天各大视频网站的加入,就是把视频播客当做综艺节目的短剧时刻,那情况可能会再发生变化。毕竟美国的视频播客本质是“对话秀的视频化录播”,其价值根基仍是深度、专业性的长内容。而一旦现在各家商品播客尝试的小苗头得到放大,有更大的商业想象力开放之后,未必不会有更多新鲜成熟甚至压根没搞过播客的同学加入这个赛道。
注意力可以兑换成钱,争夺注意力不管用各种手段,这个逻辑所有人都 buy 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