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 12:55 广东
它是一封写给世界的信,描述了梦想的微光如何在个体心中生长
当电网的电流与教育的电流在同一根“希望之线”中交汇,在无声的世界里,迸发出了一束明亮的希望之光。
这束光芒,是老挝听障孩子画纸上“会飞的耳朵”,是苏帕潘校长紧握何静贤校长的手时眼里的光,是博斯在足球场上奔跑时绽开的笑容——它不似电流般转瞬即逝,却能让“听不见”的孩子看见未来,让“走不出”的教育者找到方向。文 | 铭谦
编辑 | 刘婕
声音之于耳,是唤醒世界的絮语;光明之于眼,是驱散迷茫的灯塔;梦想之于心,是点亮人生的星火。
这一切,被一部名为《校长的心愿》的纪录片真实记录。当声音的通道关闭,心灵的共振,能让爱与使命跨越山海。10月31日,这部影片被重新带回到了故事的源头——老挝万象——举办海外展映,它不仅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教育交流,更是一场关于希望的无声共鸣。
1
无声世界“五彩斑斓”
在老挝首都万象的市郊,有一所名为“希望之手”的听障儿童学校,它是老挝第一所民办听障学校。这里是25名听障孩子的“家”,也是校长苏帕潘·恒莉用自己的人生筑起的梦想之地。
“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学校校长苏帕潘。
建校的初心,源于苏帕潘少女时代与听障人士的相遇。那份无法用言语沟通,却能通过眼神与手势传递的真诚,在她心中埋下种子。多年后,当目睹聋人因沟通障碍面临的孤立困境,这颗种子终于顶开现实土壤——2016年,她以仅3名学生的规模,开启了老挝民间听障教育的拓荒之路。
这位乐观开朗、永远带着爽朗笑意的“90后”女性,是这片无声世界的守护神。但梦想背后,是重重现实困境:最初缺乏适合聋生的专属课程,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材匮乏、手语表意不统一,教师常常身兼数职——既是授课老师,也是孩子们的保姆、学校的维修工,甚至临时父母。
学校的简陋与师生的坚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份困境中的坚守,意外打动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南方电网推进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建设时,在调研途中发现了这所藏在郊外的学校。对他们而言,此行本是为了保障电力输送,却意外与学校结缘,成为了听障孩子的“点灯人”。年轻的苏帕潘校长在困境中淬炼出的柔韧品质,深深触动了这群日常与电力硬科技打交道的电网人。
学校里,听障孩子用画笔涂满明亮的黄与热烈的红,画作像撒在桌上的彩虹,也在这群电网人的心底晕开了一笔独特而温暖的印记。“希望之光”公益行动悄然启动。书籍、玩具、艺术课程、色彩与画笔……南方电网带来的不只是物资,更是孩子们与世界对话的另一种语言。
“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学校学生画作。
“以前他们只是用深颜色涂满整张纸”,直到志愿者送来画笔颜料,还请美术老师系统授课三个月,那些大大的色块慢慢变得鲜活——绿色的树、蓝色的河、粉色的太阳,每一笔都是孩子们对“被看见”的渴望。
2
来中国,一场寻光之旅
苏帕潘的梦想,从不只是为孩子提供童年的避风港,而是希望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自立、有尊的成年之路。
让她无力的是,老挝至今还没有一个聋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也经常面临小学毕业后就“升学无门”的困境,职业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每当夜深人静,这位乐天派也会陷入彷徨:
她想知道,听障孩子是否真的可以开口说话?
她也好奇,他们是否真的能上大学、成为工程师甚至博士?
一个社会如何体系化地支撑一个群体的完整人生?
外面的世界,有没有答案?
这一切在她七天的“中国之行”里逐渐有了答案。
苏帕潘与同事、学生一行乘坐中老铁路列车前往中国。
从办理护照、签证、安排行程,到联系学校、康复机构、大学、用人单位……南方电网为苏帕潘校长一行铺就了一条从万象到广州的“教育探索之路”。让她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可实现的未来图景。
在广州的医院,她首先体验了先进的听力筛查与诊断流程。最让她震惊的,是医院配备的无障碍手语翻译系统:一个在线翻译器背后,连接着专业的手语翻译团队,听障人士能实时与医生顺畅交流。这一幕让她瞬间想起在老挝的经历——曾有一对听障夫妇带孩子看病,因缺乏翻译,她不得不全程充当“传声筒”,才能让诊疗顺利推进。
苏帕潘与同事、学生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听力检测。
而当她听说广东省户籍的听障儿童可以在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免费接受康复训练时,她和助手先是难以置信,随即热泪盈眶。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政策的优待,更是一个社会对生命的承诺与保障。
在广州启聪学校(原广州市聋人学校),听障孩子戴着人工耳蜗,和普通孩子一起坐在有字幕屏的教室里,跟着老师读课文。孩子们自信、快乐地行走、交谈、大笑。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老挝聋人未来的样子。
在广东聋人协会组织的大型健步走活动中,成百上千名中国听障者的状态更让她备受鼓舞——他们用手语流畅交流,脸上洋溢着开朗的笑容,尽情享受社交与生活的乐趣。苏帕潘静静站在人群中,眼中闪烁着泪光与憧憬。
这段旅程里,还有许多温暖的细节:他们参观了一家由视障、肢残人士运营的咖啡厅,亲手学习咖啡拉花;拜访广彩大师谭广辉,与他的听障学徒一起在瓷器上绘制精美图案;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听障大学生展开一场跨越手语差异的热烈交流。
尽管中老手语并不完全相通,但强烈的交流意愿打破了所有障碍。苏帕潘甚至在广州职业学院发现一位女生与自己相貌相似,兴奋地拉着对方用手语“说”:“看,我们像不像同一个妈妈生的姐妹?”现场顿时响起聋人社区特有的“掌声”——大家用力挥舞双手,像蝴蝶振翅般热烈。
最让苏帕潘难忘的,是与广州启聪学校老校长何静贤的会面。这位“40 后”校长与苏帕潘相差五十岁,语言不通,却因对听障孩子有着相同的关爱,对听障事业有着共同的热情,她们成为了彼此的“知己”。苏帕潘倾诉着在老挝办学的困难,偶尔流露出迷茫与自我怀疑,何静贤紧紧握住她的手,温柔而坚定地说:“任何与孩子们站在一起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你就是这样的老师。坚持下去,你一定能成功。我相信你。”
苏帕潘与广州启聪学校老校长何静贤交流。
没有高高在上的指导,只有前辈对后辈的共情与期许。两位校长紧紧拥抱,泪水中满是理解、传承与力量。对苏帕潘而言,何静贤就像“年长的自己”,是她未来道路上的精神灯塔。原来两代教育者,在不同的时空里,都在为同一件事坚守。
3
希望,永远在接力的路上
作为供电保障者,南方电网的身影早已深入老挝能源发展脉络——从稳定运行的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到启动建设的中老500千伏联网工程,再到推动澜湄区域电力合作,工程师们每日与铁塔、电缆、变电站打交道,确保这条发展动脉的活力。而此次对听障学校的帮扶,让中国经验的输出超越了基建与技术,延伸到直指人心的“梦想接驳”。
中国之行结束后,希望的种子迅速在老挝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回国后不久,苏帕潘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酝酿已久的计划变为现实——她创办了“希望之手职业教育中心”,专门接收成年的听障人士,教授他们咖啡制作、手工艺等谋生技能。这是她从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获得的直接启发,也是她为孩子们铺就的未来之路的坚实一步。
同行的腼腆男孩博斯,也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在中国,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师生们特意为热爱足球的他在广州组织了一场小小的友谊赛。夕阳下,博斯在球场上奔跑、欢笑,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开朗与自信。回到老挝后,他变得主动学习,乐于向伙伴们分享他在中国的见闻。希望与改变,正在他小小的身体中酝酿。
在中国,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师生们特意为热爱足球的男孩在广州组织了一场小小的友谊赛。
南方电网的帮扶,是一场“持续的供电”。他们将继续关注并支持“希望之手”学校的成长。这不是一次性的公益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基于尊重与合作的行动。
当电网的电流与教育的电流在同一根“希望之线”中交汇,在无声的世界里,迸发出了一束明亮的希望之光。
这束光芒,是老挝听障孩子画纸上“会飞的耳朵”,是苏帕潘校长紧握何静贤校长的手时眼里的光,是博斯在足球场上奔跑时绽开的笑容——它不似电流般转瞬即逝,却能让“听不见”的孩子看见未来,让“走不出”的教育者找到方向。
电流照亮的是具象的山河,驱散的是物理的黑暗;而这束希望之光照亮的,是无声世界里的心灵角落,驱散的是听障群体对未来的迷茫。前者在互联互通的电网上输送,后者让爱与教育跨越语言;前者让发展的脉搏在区域间跳动,后者让梦想的微光在个体心中生长。当电流带来的光明融入日常,这束希望之光,却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燃起更长久、更温暖的“光亮”。
《校长的心愿》不只是一部纪录片,它是一封写给世界的信,信里描述了梦想的微光如何在个体心中生长。
耳听山河,眼见天地,心藏远方,才让每一段前行的路,都有了方向与温度。有些声音,即便无声,也能响彻世界。
(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