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机大橘子 2025-11-02 20:16 北京
今天看了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的一篇演讲记录,讲的是多年创业打仗的实操经验,如何才能以小博大,很有意思。
他们做杀毒软件的时候,360和百度同时杀进海外市场,两倍工资挖人,100倍广告预算。
这仗怎么打?
他给团队10万块钱预算,最后赢了。
但是凭什么?
他说:大公司有资源诅咒,小公司有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优势。只要系数对了,时间就会站在你这边。
为什么资源反而是诅咒?什么是系数?怎么找到系数?
让我们一起看看。
赌场、酒店、KTV:三种商业模式
在讲具体怎么跟大公司打之前,唐彬森先讲了三种商业模式。
赌场模式:用户来一次,你就要赚一次钱。用户每次来都要付费,不来就不赚钱。典型的就是游戏,用户充值了才有收入。
酒店模式:用户来了之后,会持续产生价值。比如订阅服务,用户订阅了就会持续付费,或者像杀毒软件,装了之后会一直用。
KTV模式:用户来了不一定赚钱,但人多了之后,整体氛围好了,就会有更多人来。类似社交产品,用户多了之后网络效应起来了,价值才会显现。
他说这三种模式没有好坏,关键是要想清楚自己在做哪一种。
很多公司死就死在:以为自己在开酒店,其实在开赌场;或者想做KTV,结果按赌场的方式在运营。
商业模式想不清楚,后面所有的决策都会出问题。
不要做卖水的
这里他还讲了个很深刻的点:不要做卖水的。
什么意思?
很多人创业喜欢做工具、做平台、做基础服务,觉得这是"卖水"的生意,淘金的人都要买水,稳赚不赔。
但他说,卖水的生意看起来稳,其实很难做大。
为什么?
因为卖水的天花板很低。淘金的人可能一夜暴富,卖水的永远只能赚那点辛苦钱。
而且卖水的竞争往往更激烈,因为门槛低,谁都能做。
真正要做的是淘金的生意,是那个有可能产生指数级增长的事情。
这跟后面讲的幂率定律是一个道理。
你要找的是那个系数高的点,不是那个看起来稳但系数低的点。
卖水可能每年增长10%,很稳。但淘金可能有机会增长10倍。
长期来看,差距会越拉越大。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想清楚商业模式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他们做杀毒软件的时候,360和百度同时杀进海外市场。
两倍工资挖人,100倍广告预算,只要遇到他们的渠道就出更高价抢。
这仗怎么打?
他给团队10万块钱预算。
团队可能懵了,但他说:"10万块钱好啊,10万块钱才能爆发产品和团队的创造力。"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大公司的问题在于决策。
大公司高管上班考虑的是什么?领导的KPI、公司战略、怎么要资源。
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用钱、用渠道,而不是产品。
流量不够?百度申请一笔预算,打一波广告,马上就起来了。谁愿意去做那些苦哈哈的产品优化?
他们考虑的都是短线问题,不会考虑长线问题。
什么叫短线?向公司要资源、向领导做PPT。
什么叫长线?产品。
这里他讲了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资源诅咒。
他去了趟以色列,发现这个国家地大,啥也没有,但比周围那些有石油的国家都赚钱。
经济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就叫"资源诅咒"。那些有资源的国家,像俄罗斯、巴西、阿拉伯那些国家,高科技产业反而发展不好。
为什么?因为挣钱太容易了。
就像大公司高管一样,要完成KPI,最好的办法就是申请预算,打广告,马上见效。
但那些做得好的国家,芬兰、日本、以色列,都是没资源的国家。
所以他跟团队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给你们10万块钱去跟他们拼,才能逼出创造力。
他们团队07、08年创业的时候,根本没人理。当时有个投资人说给个场地、送点股份,他们就去上了个班,占了5%股份。
人只有在资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才会迸发出创造力。
资源太多的话,想的都是怎么花钱,怎么向领导申请预算。
互联网最牛的公司都不是靠钱做起来的,大公司都是靠钱砸死的,都是靠推广把产品搞死的。
雷军做小米的时候跟林斌说:"我们小米要做营销,没有预算,零预算。"
这就是创业公司的文化,用零预算的方式把东西做起来,这才是团队的能力,这才是跟大公司竞争的唯一优势。
而且这个优势是最核心的。
后来360和百度那些项目都没了,他们不仅干起来了,还挣到钱了,业务做得很好。
产品为王,不是渠道为王
这个事情打完之后,他想明白了一件事:
互联网本质上是产品为王,不是渠道为王。
就像好内容在哪里都能爆一样,好产品在哪里都有机会。
大公司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觉得渠道才是核心竞争力。有钱、有流量、有资源,砸下去就能做起来。
但这是短期思维。
长期来看,产品不行,再多渠道也没用。产品好,就算没渠道,用户也会自己找过来。
他提到马云说过的话,大意是:很多人以为阿里巴巴成功是因为渠道、因为资源,但其实最核心的还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的公司不多。
因为做产品太慢了,太苦了,见效太慢。
申请预算、买流量、做推广,这些来得快,数据好看,领导满意。
但那是假象。
把100块全压在一个点上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到底是该把100块全压在一个点上,还是分出去做10个点?
这是战略聚焦的问题。
很多公司喜欢分散投资,10个方向都试试,总有一个能成。
但唐彬森的经验是:要找到那个指数增长的系数,然后全力突破。
他们做游戏的时候就是个典型案例。
当时他们做了很多款游戏,但后来发现,与其做10款平庸的游戏,不如把所有资源压在一款游戏上。
于是他们集中火力做了一款游戏,直接在海外打电视广告。在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这些地方打品牌广告,这在当时的中国游戏公司里是很少见的打法。
结果这款游戏单月流水对标Dota传奇那个规模,在美国排第六,在很多欧洲国家进前三,成了中国历史上收入最高的游戏之一。
这就是把100块全压在一个点上的威力。
什么意思?
一个人有3亿资产,但他的系数只有1.1;另一个人只有10万,但系数是1.2。
最后还是那个1.2的牛。
他说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你把系数搞好,就可以超过那3亿的人。
这个"系数"是什么?就是你的产品、你的技术、你的增长质量。
找到系数高的那个点,然后集中突破。
他们团队白手起家,没钱做起来。
反观大公司,申请5000万预算,马上流量就超过他们了。领导一看,哎,一片繁荣。
但那是假象。
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因为没钱做起来,都死于有钱。
没钱逼你去搞技术、搞产品,有钱让你产生幻觉。
所以要相信互联网的基本规律,就是幂率定律。
只要把系数打造好,短期可能很慢,长期一定能超过对手。
他经常跟团队说:"我们只要比对手的系数高,这个买卖就很大,要对事情有充分的信心。"
这应该是每个互联网团队的信念,融入到血液里去。
相信这个系数,不要相信那个钱。钱没有用。
靠钱这个事情,你就别干。
看完这篇分享之后,最大的感受是:
跟大公司竞争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资源,不是钱,不是渠道,而是产品力和增长的质量。
大公司有资源诅咒,小公司有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优势。
只要系数对了,时间站在你这边。
而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CEO的决策成本。
想清楚去哪里、做什么、怎么做,比什么都重要。
演讲记录原文:元气森林创始人的三种商业模式:赌场、酒店、K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