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O 11月03日 02:14
AI艺术走向主流:哲学思考与情感洞察或成核心竞争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AI艺术作品被主流艺术机构和市场逐渐认可的趋势。《太空歌剧院》引发的争议已成过去,如今AI艺术堂堂进入博物馆和拍卖行。纽约MoMA收藏了AI数据艺术作品《Unsupervised》,佳士得也举办了AI艺术专场拍卖会,甚至出现了百万美元成交的机器人画作。然而,传统艺术家对此持有异议,质疑AI艺术的创作本质。文章指出,AI时代艺术的价值重心从技艺转向概念和流程,对策展人的要求更高。未来,AI艺术的竞争力或将体现在哲学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上。

🏛️ 艺术机构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接纳,纽约MoMA等权威艺术机构已开始收藏AI艺术品,标志着AI艺术正式被认可为当代艺术的创新形式。

💰 市场价值的肯定:佳士得等顶级拍卖行举办AI艺术专场,作品成交额可观,甚至出现百万美元级的机器人画作,显示出市场对AI艺术的认可和追捧。

🤔 传统艺术家的质疑与思考:传统艺术家质疑AI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价值,引发关于艺术本质和人类创造力在新技术冲击下地位的讨论。

💡 价值重心的转移:AI艺术时代,艺术的价值重心从艺术家个人的技艺转向对概念的提炼、流程的策划和最终作品的选择,对策展人的要求提高。

🧠 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未来的AI艺术作品的竞争力可能不在于技术操作的精湛,而在于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这些是机器难以简单模仿的。

原创 发现明日产品的 2025-11-01 11:58 广东

AI 艺术作品的竞争力,或许不是技术操作,而是哲学思考、对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三年前有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作品:恢弘的大厅里,名伶身着华服,站在舞台上,庄重又华丽。

这幅作品由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借助 Midjourney 生成,并经由 Photoshop 润色完成。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中夺得数字艺术类别的头奖——一经公示,质疑声四起,许多人指责艾伦「拿 AI 的成果充当自己的作品」去参赛。

面对质疑,艾伦坚称自己遵守规则,用不着道歉:「我赢了,我没有违反任何规则。」评委会也回应表示,即便事先知晓 Midjourney 是 AI 工具,他们仍会将一等奖颁给这幅作品,他们看的是画作本身,而不是过程。

当年这桩风波引起巨大的讨论,连微博上的相关热搜,阅读量都突破了 1 亿次。也不难理解,几年前,正是为了 AI 到底是不是有「创作能力」的时候,有支持的,大部分是反对的。

不过,今天,情况已经不一样了。AI 画作,已经大大方方走进大雅之堂,进入美术馆、博物馆,还在拍卖中卖出惊人的高价。

权威艺术机构的态度转变

2023 年 10 月,世界顶尖的现代艺术殿堂纽约 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宣布,将土耳其艺术家 Refik Anadol 创作的 AI 数据艺术作品《Unsupervised》(机器幻觉系列)收入馆藏。

这件大型沉浸式装置此前在 MoMA 展出近一年,最终成为该馆首件永久收藏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

不仅 MoMA,传统艺术机构对 AI 艺术的接受度正全面提升。丹佛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了一部生成式 AI 制作的短片,作为永久馆藏中的首部 AI 制作品。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近期也接收了多件 AI 艺术作品捐赠,法国蓬皮杜中心也将部分由算法生成的加密艺术品纳入收藏。这些主流美术馆的动作,无疑代表了一种风向标式的信号。暗示着,AI 生成的作品,已经开始正式以「艺术」的身份被认可,逐步走出野蛮生长的灰色地带,开始得到一些权威艺术机构的正视。

市场的肯定

进入艺术馆和博物馆是第一步,像《Unsupervised》这样的作品,即便被 MoMA 展出,还是会被嘲讽:有些评论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屏保壁纸。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确实还挺适合做壁纸。

不过,并不妨碍越来越多艺术机构张开双臂,欢迎 AI 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创新的一部分——尤其是,拍卖市场也开始跟进。

今年年初,世界顶级拍卖行之一的佳士得,举行了全球第一场专门汇集 AI 作品的拍卖专场,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早期计算机艺术先驱到当代 AI 艺术家共 30 余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约 72.9 万美元,28 件拍品成功拍出,成交率约 82%。

其中,夺得魁首的,正是被 MoMA 看中的艺术家 Refik Anadol 在 2021 年的作品,利用超过 120 万张国际空间站及卫星影像,通过机器智能重新演绎太空影像,以 277,200 美元成交。

如果说生成式 AI 还只是辅助创作,人才是真正的艺术家,那 2024 年时,就已经有了完全由机器人绘制的作品。

这幅名为《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人工智能之神:图灵肖像,2024),致敬计算机科学先驱艾伦·图灵,以 AI 算法解析图灵肖像,并结合图灵二战时期发明的解码机意象,创作而成——作者,也是一位机器人。

拍卖现场竞争激烈,共有 27 次出价,最终以超过 100 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据苏富比称,这是迄今价值最高的机器人艺术品

还需要继续自证

对于一部分创作者来说,这是好消息——不仅可以用 AI 创作,作品还可以受到认可,甚至拍出高价。但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就不是好消息了。

佳士得的拍卖一落锤,传统艺术家们就集体声讨。在他们看来,AI 艺术品来自算法、数据库,而非传统意义上那种「一笔一画」的创作与心血。有人质疑,如果 Refik Anadol 的《Unsupervised》仅仅是机器的一种排列组合,那么它究竟是「艺术」,还是「高科技的数据可视化」?

也可以理解他们的情绪与感受,「一副卖了 27 万美元的画,是靠喂了 120 万张太空图训练出来的」,这对于专业创作者来说,怎么听上去都有点刺耳的——那曾经他们受过的训练、付出的心血,才做出来的作品,算什么呢?

艺术、创作,这些原本是人类自我表达的核心领域,当 AI 开始「创作」,人类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重要、还特别。

可是,对于爱好者、AI 极客而言,就是一桩又一桩好消息了。过去,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创造者之手」——艺术家精湛的技艺、投入的时间、独有的笔触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现在,在这个 AI 艺术的时代,价值的重心正在向挑选、策划的过程转移。

面对 AI 可能生成的上千张图像,艺术家扮演了最终「总编辑」角色,从中挑选出最能体现自己想法概念,同时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然后再决定呈现的形态。艺术创作的过程从以往对于技艺的看重,转向对于「概念」与「流程」的看重。

相比于传统艺术家,愿意尝试新技术的这批人,不在乎艺术既有的定义。如果借助工具就能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甚至拿到奖、进拍卖行,卖出百万高价,那无论如何,都是耀眼的成绩。说不定,下一个写出能拍 20 万美元的 prompt 的人,就是自己——技术的民主要到来了。

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过去,一位艺术家的风格与创作,背后往往是数十年人生经历、情感挣扎、文化学习和独有技艺的沉淀。这些共同建构了难以被复制的「独特性」。

现在,这种独特性被一个共享的、高效的算法模型所取代。这反过来对「策展者之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海量的 AI 生成图像中,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将不再是「生成效果最好」的那个。更可能是「提出问题最尖锐」、「概念最与众不同」、「视角最独特」的那个。

未来,AI 艺术作品的竞争力,或许不是技术操作,而是哲学思考、对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这些是机器难以模仿的「人性」。

图片

欢迎加入 APPSO AI 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艺术 艺术市场 艺术机构 创作 哲学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