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任编辑:戴春晨
最近,一位普通市民用一把卷尺,把深圳送上了热搜。“卷尺哥”的视频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对细节的追问。他关注盲道上的拦路柱是否合理,小区出入口是否有坑洞、缺少斑马线:这些看似微小却关系市民日常出行安全的问题,成为镜头下的焦点。“卷尺哥”的视频发布后,常常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整改效果。在盐田区深盐路和东海路交界处,他指出了路面破损严重的问题,第二天早上施工队就已经进场修复。这样的响应速度让网友们直呼:不愧是“深圳速度”。这是与生俱来的深圳精神。数年前,深圳卫健委在评论区留言“电话发我”,对危急产妇施以援手,已展示出其精准融合了响应速度与人文关怀。及时响应,迅速解决问题,给予市民满满的安全感。深圳一直在那里,因为流量的关注,绽放出绚烂的精神花朵。我们还需要追求精神之外的原因。如果没有制度,那精神的美好将无所依附。高效回应的背后,是系统性治理能力的支撑。通过“@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和“未诉先办”机制,深圳将市民反馈、网络线索转化为统一工单,实现了从“被动接诉”到“主动寻诉”的转变。进一步来看,这套鼓励市民成为城市“合伙人”的机制,正在形成“市民参与-政府响应-治理优化”的良性循环。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结合,让“说了不白说”成为市民的切实体验。这种正向激励促使更多人愿将城市当作“自家院子”来共同打理,也为超大型城市如何实现有温度的精准治理,提供了生动的“深圳方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