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古DNA研究团队对陕西西汉文帝霸陵出土的马骨进行了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陪葬马匹的遗传谱系。研究发现,一匹雄性马的母系遗传谱系与现代阿拉伯马、土库曼马高度同源,属于中亚特有的单倍群G,表明其为“西域天马”后代。另一匹马则属于东亚常见的单倍群Q,与中国本土马种亲缘关系密切。这一发现首次从分子层面证实,在中亚良马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之前,已在汉文帝时期进入西汉宫廷,比传统认知早约120年。
🐎 **中亚良马的分子证据**:通过对霸陵出土马骨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其中一匹雄性马的母系遗传谱系与现代阿拉伯马、土库曼马高度同源,属于中亚特有的单倍群G,证实了“西域天马”的存在及其在汉代宫廷中的地位。
🐎 **本土马种的遗传关联**:另一匹陪葬雄性马的母系遗传谱系则属于东亚常见的单倍群Q,与蒙古马、河曲马等中国本土马种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表明了当时中国本土马种的繁衍与重要性。
🐎 **丝绸之路的提前印证**:这项DNA研究首次从分子层面有力证明,中亚良马在张骞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通过某种途径进入西汉宫廷,比传统认知的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早了约120年,改写了对早期东西方交流史的认知。
🐎 **汉文帝对良马的重视**:史书记载汉文帝本人酷爱骑射且重视军备,作为其陵墓的陪葬品,这些马匹无疑是当时万里挑一的优良品种,反映了统治者对军事力量和战马品质的高度关注。
快科技10月31日消息,据“陕视新闻”报道,近日,一项针对陕西西汉文帝霸陵出土马骨的DNA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吉林大学古DNA研究团队对霸陵西南角两座外藏坑出土的马骨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两匹陪葬雄性马的母系遗传谱系存在显著差异。
中亚血统(单倍群G):其中一匹马的基因与现代阿拉伯马、中亚土库曼马高度同源,属于中亚特有的线粒体单倍群G。
这一谱系在欧亚草原西部广泛分布,但在东亚地区极为罕见,是名副其实的 “西域天马” 后代。
本土血统(单倍群Q):另一匹马属于东亚常见的单倍群Q,与蒙古马、河曲马等中国本土马种亲缘关系密切。
这一发现首次从分子层面证实,早在张骞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之前,中亚良马已通过某种途径进入西汉宫廷,比传统认知的 “丝绸之路” 开通时间早了约120年。
史书记载,汉文帝本人酷爱骑射,并重视军备,陪葬的御马必定是万里挑一的良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