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英伟达 CEO 在 GTC 大会上披露了重磅信息,Blackwell GPU 已出货 600 万个,预计总出货量将达 2000 万块。作为对比,其上一代 Hopper GPU 全生命周期出货量仅 400 万块。同时,截至 2026 年,包含 Rubin 平台在内的累计订单金额已达 5000 亿美元,且该数据不含中国及亚洲市场。
从市场总空间(以 CapEx 占比衡量)来看,这无疑是 “泼天的富贵” 和海量机遇。在英伟达产业链中,除了美股企业直接受益,A 股相关公司也能分食五块 “蛋糕”:
光互联(光模块、CPO、OCS):在整体 CapEx 中占比 5%-10%;
PCB:在整体 CapEx 中占比 5%-10%;
液冷:在整体 CapEx 中占比 5%;
电源:在整体 CapEx 中占比 3%;
交换机及服务器代工 —— 工业富联。
1、光互联
2026 年,1.6T 光模块的需求预期一路飙升:从年初的 400 万支,到后续上调至 1000 万支,近期更是被抬高至 2000 万支。限制光互联行业想象空间的从来不是市场,而是人们的认知边界。随着 “光互联进机柜” 成为明确趋势,市场需求确实存在进一步上调的可能。中际旭创作为产业链龙头率先突破新高,其强势表现无疑有着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不过,“人无完人”,产业亦如是。光模块赛道空间广阔,但未来两年也面临清晰挑战:整体价格大概率呈下行趋势,市场参与者将逐渐增多、竞争趋于分散,且到明年下半年,CPO 等新技术还会形成进一步的替代压力。
行业新变化值得重点关注:
LPO 与 LRO 明年有望大放异彩。谷歌等采用柜内光放架构的厂商,将催生大量 LPO 需求;国内 AIDC 的 800G 光模块中,据称 LPO 也已占据主流。LPO 通过将 DSP 功能从模块移至交换机 ASIC,可降低约 35% 的功耗,同时解决传统模块的热漂移问题,在短距互连场景中优势显著。华工科技和光迅科技均以 LPO 为核心布局方向,是否值得高看一眼?
新玩家潜力值得挖掘。剑桥科技、立讯精密、华工科技等企业中,光模块业务在其市值中的占比仍较低。以立讯精密为例,其聚焦 “光铜协同” 战略,牵头制定国内 CPO 技术标准,且 800G LRO 模块具备低功耗优势,但光模块作为新兴增长极,价值尚未在市值中充分体现。对于这类标的,多给予关注实则合理。
CPO 商用落地进入倒计时。罗博特科股东们翘首以盼的英伟达 Spectrum-X CPO 产品,计划于明年 Q3 正式上市,随着时间临近,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这款采用 GC 耦合、FAU 可插拔设计的产品,堪称 CPO 技术大规模商用的巅峰之作。
3.2T 技术方案预计明年年中开始发酵。虽然本人并不看好 3.2T 仍采用传统光模块形态实现,但退一步讲,即便延续可插拔方案,其本质也将趋近 CPO—— 通过 oDSP 集成 CPO 技术直接出光。如此一来,同花顺将高速光模块归入 CPO 板块的 “争议定义” 反倒可能被印证,难道到了 3.2T 时代,光模块= CPO?
2、PCB
随着芯片集成度不断提升,机柜内搭载的芯片数量持续增加,PCB(印制电路板)在服务器硬件中的成本占比,正从 3% 快速攀升至 10%。在此趋势下,80 层到 120 层的超高密 PCB(堪称 “PCB 中的摩天大楼”)、12 阶 HDI(高密度互连)等新技术方案,正加速落地应用,这将直接带动 PCB 上游的铜箔、M9 板材等市场需求增长。
上半年曾担忧 OIO(光学互连)技术会快速冲击 PCB 市场,但从当前产业进度来看,OIO 形成规模化影响是 3-4 年后的事。更关键的是,即便 OIO 落地,其对 PCB 的替代也仅局限于部分场景 —— 硬件单板中仍有大量需要高密、高速互联的环节,仍需依赖 PCB 实现,二者并非完全替代关系。
PCB 赛道还有一大核心优势:定制化程度高,且与芯片设计深度绑定。企业往往在客户芯片开发阶段就深度参与,从线路布局到材料选型提供全流程适配支持。这种强粘性不仅构建了竞争壁垒,更带来了稳定的订单预期,恰好契合资本市场对 “确定性” 的偏好。
对比光模块赛道可见,光模块的代工环节虽多集中在 A 股,但核心器件(如 DSP、EML、VCSEL、CW、SiPhi)仍以海外企业为主导,即便 SiPhi(硅光芯片)领域有国产替代进展,其价值量主体仍集中在纳斯达克市场。而 PCB 产业链中,A 股企业的参与度和价值分享比例显著更高 —— 不仅有胜宏科技、沪电股份两大千亿级制造龙头,上游还诞生了生益科技这样的千亿级材料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国产价值闭环。
整体来看,PCB 赛道的 “烦心事” 更少,行业逻辑也更透明,核心只需跟踪产能释放节奏即可。从长期格局看,这一赛道大概率将孕育出 2 家 5000 亿市值巨头(胜宏科技 + 沪电股份 / 生益科技),以及 10 多家 1000 亿市值龙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赛道。
3、液冷和电源
和光模块、PCB 等赛道不同,液冷与电源的边际增量最为显著,尤其是液冷领域,2026 年将进入 “坐地起量” 的爆发期。但这两个赛道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核心一供、二供企业均不在 A 股,导致 A 股公司能分享到的市场份额相对有限。
当前的核心逻辑是 “产业链溢出效应”:海外核心供应商的产能无法满足激增的需求,只能在 A 股寻找具备代工能力的企业合作。也正因如此,液冷和电源赛道 “绯闻不断”,各类合作传闻频繁推动股价短期波动。但几个月下来,这个赛道的表现分化明显 —— 少数公司股价表现亮眼,多数公司则陷入 “股东人数暴涨、股价原地踏步” 的困境。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参与这两个赛道必须具备消息面优势,否则很容易在频繁的波动中成为 “炮灰”。
相比之下,我此前多次提及的变压器领域(如金盘科技这类企业),确定性要高得多。这些公司直接切入核心产业链,业务与 AI 算力扩张需求直接挂钩,而非依赖代工或外部合作。从交易层面也能印证这一点 —— 市场对其逻辑认可度更高,股价呈现 “缓慢向北” 的稳健走势。
不过,高不确定性中往往蕴藏着高收益机会。液冷和电源赛道虽然风险较高,但一旦某家公司的合作传闻落地、或真正切入核心供应链,就能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重突破,对投资者而言相当于 “捡到宝”。
4、城乡结合部
对城市治理而言,城乡结合部是难题;但对资本市场来说,它却是 “人少、新鲜” 的宝藏领域 —— 光模块与液冷的结合、电源与 PCB 的融合,两大创新方向正孕育着未被充分挖掘的机会。
光模块 + 液冷
2026 年,Tomahawk6 与 Spectrum-X 112T 交换机将正式落地,单台交换机面板需搭载 64 支 1.6T 光模块,仅光模块部分的功耗就将达到 2000W。而光模块的工作特性极为关键:环境温度每升高 10℃,其使用寿命就会下降 60%。这意味着,传统风冷已无法满足高密度光模块的散热需求,液冷成为必然选择。
当前市场对液冷的关注多集中在服务器整机或 GPU,针对光模块的液冷方案尚未进入广泛讨论阶段。这种认知差恰恰构成了投资机会 —— 随着 112T 交换机规模化部署,光模块液冷的技术验证与商用落地将加速,相关适配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预计光模块+液冷,会产生50亿+的市场空间。
电源 + PCB
2026 年,GPU 芯片将迈入单颗功耗超 2000W 的时代,传统供电方案已面临两大核心瓶颈:
空间瓶颈:为 GPU 供电的三次电源,若按传统方式围绕 GPU 布局在 PCB 上,已无足够空间容纳;
干扰瓶颈:3000A 的大电流传输会产生严重的寄生干扰,直接影响 GPU 性能稳定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路径,是将三次电源做小 —— 将dr-MOS、电阻、电感、电容等器件直接埋入PCB中,以 “背靠背” 形式紧贴 GPU,集成在 PCB 背面 —— 本质是将三次电源做成芯片一样,通过 3D 先进封装技术与 GPU、PCB 深度融合。后面的二次电源、一次电源,都会走向埋阻、埋容的3D封装路线。
这一创新方向的市场空间相当可观:按单颗 GPU 配套电源价值 2000 元、年需求 2000 万颗测算,对应市场规模约 400 亿元的“大南瓜”。更关键的是,当前布局该领域的国内企业仅有两家(分别与 AMD、TPU、AWS 合作并已落地),英伟达在 Rubin 平台中也必须采用该方案;而这些企业的市值仍处于 “幼儿园” 阶段,价值尚未被充分定价。
$中际旭创(SZ300308)$ $胜宏科技(SZ300476)$ $金盘科技(SH688676)$
免责声明+特别提醒:以上点评到的代码,仅仅是一种举例,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不构成任何买卖建议。市场瞬息万变,个股走势受多重因素影响,大家务必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独立判断,投资决策请自己做主。赚钱了不用谢我,亏了也别来骂我,毕竟真金白银的操作权在你手里。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话题在雪球有58条讨论,点击查看。
雪球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雪球手机客户端 http://xueqiu.com/x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