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班牙摄影师捕捉到一只罕见的白化伊比利亚猞猁。专家确认此为白化个体,其白化原因归结于体内酪氨酸酶的缺乏,导致黑色素无法正常合成。伊比利亚猞猁作为欧洲最稀有的濒危大型猫科动物之一,通常毛色为灰褐色并带有黑色斑纹。文章还提及了欧亚猞猁的分布范围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的保护级别,强调了其作为濒危物种的保护重要性。
📸 罕见白化伊比利亚猞猁的出现:西班牙摄影师拍摄到一只异常罕见的白色伊比利亚猞猁,这是该物种中极为特殊的个体,引起了广泛关注。
🧬 白化成因的科学解释:专家分析指出,该猞猁出现白化现象是由于体内缺乏酪氨酸酶,这种酶对黑色素的正常合成至关重要,缺乏它导致动物毛发等呈现白色。
🇪🇸 伊比利亚猞猁的濒危现状与特征:伊比利亚猞猁是欧洲最稀有的濒危大型猫科动物之一,其正常毛色为灰褐色,并带有黑色斑纹。此次发现的白化个体与其典型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其珍贵性。
🌍 猞猁物种的全球与中国保护:文章还介绍了欧亚猞猁的分布范围,并详细说明了其在中国及全球的保护级别,包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以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强调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的紧迫性。
快科技10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位西班牙摄影师在伊比利亚半岛,拍摄到一只罕见的白色猞猁。
报道称,专家在对照片进行分析后,确认这是一只白化的伊比利亚猞猁。
据悉,野生动物出现白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动物体内缺乏酪氨酸酶,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使毛发、皮肤等部位呈现白色。
伊比利亚猞猁又称西班牙猞猁,是欧洲最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被列为濒危物种,毛皮一般为灰褐色或棕褐色,上面有黑色斑纹。
公开资料显示,欧亚猞猁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一些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和西北山区,还有河北、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目前,除俄罗斯外,所有国家都禁止商业狩猎欧亚猞猁 ,2015年,欧亚猞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
2020年,欧亚猞猁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欧亚猞猁列入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