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在去年十一假期的状态,就是躁。
虽然没开盘,但是一想到账户就开心。假期也没那么快乐了,赶快结束,迎接开盘。
哪怕A股有高开低走的惯例,但当时的群体情绪真的不允许你悲观。身边人也很躁,打开公众号都在讨论行情。
一些金融行业的朋友整个假期都在加班,推开户,来问假期能不能更新?有没有档期?接不接开户?什么?你真的在放假?
这一切都历历在目.......
毫无疑问,现在就是牛市,尽管这话说出来会有人将信将疑。
今天上证指数的位置比2024.10.8号的高点还要高。
然而,我自己以及周围人,好像并没有去年的那种亢奋。
为啥大家情绪这么平淡?
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本轮上涨过程比较缓和,不像去年924之后大力出奇迹,用天量成交和暴涨扭转预期。
其二,去年924是普涨行情,具体涨幅虽有分化,但总得来说鸡犬升天。
但本轮是非常明显的结构性行情,老登股和小登股天差地别,很多知名核心老登股的价格远低于去年10月份的高点。
而本轮主角小登股多是高波动资产,虽然涨得猛,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在高波动资产上下重注。
其三,可能也是最主要的原因,2025年房价仍在加速下跌。
挂牌价每个月都在下调,而且没什么带看和成交。

注意看上图,去年10月份之后,核心城市房价一度是稳住的。
众所周知,中国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普遍不多,房子才是真正的压舱石。

说白了,在2023年之前,房价稳住了大部分家庭的财富预期锚。
而股票牛市更多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只能影响大家的边际情绪和预期。
我认为房价正是今天所谓信心、预期、心气儿问题的根源。
而房价到了这个地步,信仰已经摧毁,任何下跌的资产其实都在把人和钱往外赶。
如何安置卖房款将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理财命题。
信仰资产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我认为有这么几个要素:
较明确的收益预期,低波,能释放一定现金流,整体低换手。
这也是标普500和中国红利类资产能吸引越来越多“信徒”的原因。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真的找到了具备上述特点的资产并建立了信仰,然后呢?
我们来参考一下美国的答案。
下图是美联储公布的财富代际分配:

结论一目了然:
年轻人穷的一批,40岁以下人群拥有的总财富占比只有6.7%。
老登们赢麻了,55岁以上人群拥有的总财富占比接近3/4。
我这么说虽有抱怨,但仔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一个社会在标普500这根曲线达成共识,那么个体差异主要由三个要素决定——先信后信,本金,持有时间。
而对不同代际来说,最大的差异只有时间。
准确来说,是在这根曲线里的浸泡时间。
就像买二手房时,最怕遭遇的暴击就是看到房东零几年买房时的价格。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信的东西,也有等着他们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