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0月30日 14:47
广东老人:早茶之外的“高能量”养老生活与现实挑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广东的老年人正过着令年轻人羡慕的“高能量”养老生活,他们享受叹早茶、饮糖水、参与社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日常。这背后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质朴的尊重。然而,文章也揭示了这热闹景象下隐藏的现实挑战:随着年龄增长,行动不便、智能设备普及带来的数字鸿沟,以及老旧小区缺乏电梯等问题,正成为部分老年人“出门难”的障碍。同时,文章也关注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正通过公益行动和社区服务,努力为老年人搭建通往社会的桥梁,帮助他们跨越生活中的“看不见”的阻碍,实现更积极、有尊严的老龄化。

👵 广东老年人的“高能量”生活方式:文章描绘了广东老人通过早茶、社区活动、兴趣班等构建的丰富社交生活,展现了他们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慢生活”和“线下社交”模式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养老范本。

🚧 现实挑战:智能设备普及、数字鸿沟、老旧小区无电梯等因素,正成为部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享受便利生活的现实障碍,使得“出门”本身成为一种挑战,凸显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看不见”的困境。

🤝 年轻一代的积极介入:文章强调了年轻一代通过志愿服务、公益项目(如教用手机、安装扶手、跌倒报警器)等方式,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弥合代际隔阂,体现了社会对老年群体关怀的深化和对“积极老龄化”的推动。

🏘️ 社区与企业的协同作用:以贝壳公益和链家等企业为例,通过打造社区邻里之家、整合资源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线下交流和服务平台,展现了企业在解决适老化问题、构建友好社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养老作为系统工程的必要性。

2025-10-30 13:55 广东

阿公阿婆吃的不仅仅是早茶,还是拥有大家一起见面,进入快乐生活态的开关。

全文共4571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阿公阿婆吃的是早茶,但又不仅仅是早茶,还是拥有大家一起见面,进入快乐生活态的开关。

文|丽蘋

广东阿公阿婆的生活大都是通过出门搭建起来的。

叹早茶、饮糖水、榕树头下打牌、老年大学比书法,食最靓的鸡,饮最鲜的汤——养老的广东人,正在过着一种周遭年轻人羡慕的生活。老广的精神内核,不仅是众人熟知的对新鲜食材的极致追求,更是对生命、本真和质朴的尊重。

他们的坐标里,没有工作日与周末的强烈区分,反而是线上、线下的鲜明区隔。

广州,常被认为是最具烟火气的城市之一。大多数老人并不习惯窝在家里玩手机、煲剧、点外卖。通勤必经之路上,打工人匆匆而过时,阿婆正背着小包前行;最受潮人欢迎的东山口,阿公正在排队购买现包的云吞;炎热夏季的清晨,荔湾湖正被老法师和青年的镜头簇拥。

这是一座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场景完美融合的城市。

那么,阿公阿婆是如何过出一种“高能量”的养老生活的?广式养老又正在呈现整个中国养老现状的哪个切面?

广东茶楼,坐满阿公阿婆

周六的上午八点,广州市越秀区,一家老字号茶楼早已满座。

笑声、说话声、杯盘碗碟的碰撞声流动在整个空间,又聚拢在顶着花白头发的面庞附近。其中一桌是六七十岁的三姊妹各带着孙来食茶点;靠门边那桌近八十岁夫妻正慢慢饮茶;紧邻彩色花窗的卡座四人位则被跨越六十年的中学同学聚会填满。

阿公阿婆吃的是早茶,但又不仅仅是早茶,还是拥有大家一起见面,进入快乐生活态的开关。

同学聚会的那桌,四人幼年住一条街,一起长大。毕业后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忙工作的他们,退休后都不约而同回到这座城市养老。几经辗转重新联系上后,他们回到了少年时那种极致简单的社交状态,和同学们雷打不动地每周见面。

除了老友相聚,他们还在更新社交圈。

家住荔湾的七十五岁阿婆在摄影班里认识了新同学,学习了如何背着相机去公园“打鸟”。她次次准时上课的动力,来自毕业后结伴去麓湖公园拍黑脸琵鹭、白胸翡翠。不同树下掌机拍鸟的阿公阿婆,也是广州的一道风景。

老年人开始更新社交圈、上兴趣班。(视觉中国/图)

养老的广东人,清晨六点叹早茶的“拼搏”精神已影响到了千里之外的网友。就连远在北京的年轻人来广州出差,都会在粤菜餐厅吃饭时,和朋友比划刚在网上学来的“慢慢浸佢、慢慢叹佢”,这些语句所代表的人生态度正是通过阿公阿婆们的生活智慧留存。

茶楼里最早拿号的阿公阿婆;越秀区明月二路的树下,一到傍晚就“长”满了老年人;老年大学新开的课,一分钟内就被秒光……当老广过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鲜活滚烫生活,被如今的时代情绪投射成一种理想老年生活的代名词,人们在陷入憧憬之前是否还会追问视野不可及的地方——这样生活着的他们真的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晚年吗?

不断向前的时光里,他们因衰老带来的行动不便、内心恐惧某种程度上正掩藏在早茶的热闹氛围之下。并不显眼的处境,不易被周遭察觉,却是许多老人生活中无法忽略的存在。吃早茶前后,家门口的那段地理距离,正在成为一种物理层面的行动障碍;不断“智能化”的消费场景,慢慢化作一种心理困境……当能够出门已是一种幸运时,热闹之外的另一部分阿公阿婆,是否从未曾出现在大家的目光当中?

城市夜晚亮灯的许多个楼栋中,还有许多老人许久不曾拥有自在出门社交的生活。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数量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老年人生活的核心需求不只社交,还需要真正地被“看见”——看见他们的无助与恐惧,生活中无处隐形的障碍,看见他们的日常活动半径。

在广州这座城市,只有看见老人们惬意生活投影或许才能真正触及中国养老现状的局部细节。

出门,是烟火生活的一切前提

不在众人目光中的养老生活瞬间,正如何存在?

滚烫之外的角落里,存在着安静的冷寂。能出门喝早茶的老人面临的困境是——活动范围不脱离熟悉的附近和惯常的生活方式时能够保持自在,但智能化于生活场景的渗透率逐渐拉高带来了对习惯的冲击。就医时的线上挂号、购物时的线上支付、出行时的线上叫车等一应动作集中在一台手机的“生存法则”反而让很多老年人“寸步难行”。

出门社交仿佛刻在DNA里的爷爷奶奶,原来也会遇到出不了门,害怕出门,放弃出门的时刻。

老广们用鲜明的线下组成了年青一代对生活的具体想象,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社会学家项飙提出过的日常生活中“建立附近”的重要性。有一部分阿公阿婆,正因生活中具体的障碍渐渐失去原有的附近。

过去活跃在附近的他们,也可能因为一次意外跌倒,只能被迫接受彻底告别附近,困在家中。

贝壳公益发起“独居守护计划”,为独居者安装跌倒报警器。(资料图)

最为明显的是,年纪增长伴随而来的动作缓慢,阻碍着他们下楼的脚步。另外,广州老城区的一部分房子建设年代久远,存在一些小区既没电梯也无扶手的情况。70多岁的刘阿婆就住在这样的楼里。身处7层的她,撑着墙扶着腿尽力摸索一个着力点,一点点挪着下要花半小时,楼道墙壁上的手印有声音是老人们楼时带喘呼吸

下楼这件事,横亘在刘阿婆生活中,阻隔了她和昔日好友、姐妹手足的相见。过去每周都见面,逐渐变成一个月、一个季度一见。膝盖因为一次扭伤产生痛感后,她出门变得更少了。熟悉的身影不在身边,一人独自生活的刘阿婆,话在变少。沙发上的喃喃自语慢慢取代一张茶桌、一场牌局上的笑谈。

交流和互动无法丝滑实现的,还有一年没出过门的陈阿公。他的很多个下午,是在手里攥半天、瞅半晌也没能打出去的视频电话中度过的。一台智能机,让80、90后的生活像按了加速键,分分钟看到异域的海岛风景,订下一张出发机票,选好境外游的住宿酒店。

老花眼叠加用不会的手机、看不明白的导航和团购,困住了阿公阿婆们“勇闯线下”的火热内心。陈阿公楼下吃了十多年的老店突然就开了外卖,馋这一口很久的他仍没搞清楚怎么送餐上门。落座扫码点餐,是过去的他和老友一起探索新餐厅的困难。

活跃在日常自嘲“牛马”的年轻人眼前的爷爷奶奶,用脚步构建起粤式烟火气息时,却在悄然退场。

为了解决这些具体的困难,有的同城生活的子女,会将爸妈的居住地换到离自己更近,且有电梯的小区,同时教他们用手机,以求真正实现“一碗汤的距离”。

在贝壳公益举办的重阳银发沙龙中,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景军以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就“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老去”为主题进行对谈。(资料图)

在广州五羊邨、东山口附近从事房产中介工作19年的虹姐见证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住房变迁,“这两个地方,是很多老广工作、退休生活的地方,这片的房子很多没有电梯。近几年,遇到很多老人的子女把房子卖掉,接父母到离自己更近的小区生活”。

烟火生活,某种程度上是老广们在那个时代中的唯一选择。时代前进时,有些老人却找不到那个与当下的同频切口。他们发现,年轻时凭着一张纸质地图走遍大街小巷,靠着大胆问路吃到农家鸡,背着相机去旅行从不是难事,今时今日却被一小截楼梯,一台手掌大小的手机拦住去路。

时代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歇,今日的年轻人可能也会害怕自己老的一天。

出不了的门,也有人来开

为了消解这份恐惧,有的年轻人正在帮阿公阿婆打开那扇门。

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湛江,离家北上到广州打拼的孙浩清,和虹姐是同事,都在越秀区农林路上的链家门店工作。

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五年。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他每周固定去社区给周边的老人“上课”,教他们用手机,“一共六节课,不仅教视频通话,点外卖,还教剪视频、修照片。”虹姐补充道,“今年的手机教学课,已经开始讲怎么使用DeepSeek了!”

阿清在上课时也学到很多,“我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相处,会变得更有耐心,更能理解他们”。不在家人身边生活的他,做这些事时,内心还抱着细小的希冀,希望家所在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公益行动涌现。

贝壳经纪人志愿者正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资料图)

不同城市的生活习惯或有不同,但人对被看见、被听见、被关注的本质需求始终存在。

在今年的重阳节,贝壳公益联合《人物》杂志正式发布了《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阅读报告)。报告通过“看见”的方式,从各个维度展开“什么衰老”“如何面对衰老”“如何养老”等细节,全景式呈现,让一种概念以具体且清晰的文字描摹再现,让公众害怕、回避的话题变成具体的人、事、场景。

贝壳公益联合《人物》杂志在北京举办重阳银发沙龙。(资料图)

报告中显示,贝壳公益的“我来教您防跌倒”、“我来给您搭把手”(又名“稳当当计划”,楼道扶手安装)、“独居守护计划”(原“银发守护计划”,为独居者安装跌倒报警器)等项目,通过抵达线下,与老人共同站在生活的附近与中心,看见、感受并回应他们。

今年26岁的张宇彤,在北京贝壳公益基金会工作,也是“稳当当计划”公益项目的负责人,在北京的部分小区楼道里干起了“施工”,为老人回家的“最后100米”加上一道手扶梯。她希望调研时楼道里看见的黑手印,在往后的日子里可以不再加深。

贝壳公益发起“稳当当计划”,为老年人回家“最后100米”加上一道手扶梯。(资料图)

张宇彤推进扶手安装的过程并不容易,遇到很多困难,但总在最后找到解决之法。养老,何尝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动作,一个个清晰的解决方案。

但唯有靠近,那个解决方案才会浮现。

年轻人对于养老的恐惧也正在通过在场,用行动消解。

今日的年轻人,在生活的缝隙间自觉地助老,其实也是在潜意识中“维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大家在呼喊希望技术不把老年人抛弃时,深处原因是期待技术的力量帮助他们更频繁地出门,出现在大家能遇见、能感受到的目光里,让那份生活中的烟火气实现真正的延续。

年轻人守护老人,守护的也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也正在以不同的力量解决问题。

早在二十多年前,广州市已经出台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实施方案,且不断更新安全加装标准、实施方案。社区和企业也在寻找整合资源的落地方案。其中,扎根城市社区的贝壳,以其熟悉、了解整个中国的不同城市社区环境的资源优势、在地优势,以身入局,到最接近生活空间的地方,以公益关注着身边这群邻居的生活。

虹姐和孙浩清所工作的链家东山分店是一家超过500平方米的大店。2024年9月,门店开业时,其中超过80%的面积已经在贝壳公益的支持下,联合农林街道共同打造成了农林上路社区的邻里之家——集休闲、学习、健康、亲子、便民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链家东山分店联合农林街道共同打造成了农林上路社区的邻里之家。(资料图)

今年10月,某个周三的下午,一位头发已经雪白的阿公戴着眼镜,穿着白色背心灰色短裤,坐在邻里之家靠窗的位置,双手捧一本纸质书正在阅读。旁边一位看孙子的阿婆,和穿着蓝色志愿马甲的另一位阿婆用粤语聊天。

街坊在邻里之家看书。(资料图)

老人能否安全、尊严地走出家门,考验着城市的适老化水平,更折射着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精度。企业公益行动的意义,则在于用技术、服务与资源,为老人架一座从家门到社会的桥。一个城市对老人足够友好,会让更多年轻人发自内心地想在此处持续生活。因为,对老人生活的守护,不仅仅是对一个群体的守护,更是对生命的底层尊重。

老年生活里的障碍,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困境,还是一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座城市、一片地区的烟火生活则更是无数个体共同用爱构建的。

养老不是具体一个人、一个家庭独自面对的家庭事务,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企业公益行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老人出门难的具体问题,更在于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实践,让更多老人拥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推动社会从“被动养老”向“积极老龄化”转型。

希望,不管在未来的哪一年,广州茶楼里的阿公阿婆依然满座。

(专题)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广东养老 老年生活 适老化 数字鸿沟 社区服务 积极老龄化 Guangdong Retirement Elderly Life Age-Friendly Digital Divide Community Services Active Ag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