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纯讨论,无推广/无拉群/无推荐码。
- 想听大家一年后“长期有效”的 AI 用法,而非一次性炫技。 我先给出我的 Top 场景与踩坑,欢迎补充反例。
一、真实提升
- 代码自检与小重构:配合最小可运行示例+2 个边界测试,PR 循环更快。 测试用例补齐:给意图与约束,生成骨架,再手动收口。 文档模板化:会议纪要/变更记录按固定结构产出,减少反复确认。 轻量检索问答:只读知识库+必须引用来源,降低口头问路成本。
二、“看着很酷但低 ROI”的尝试
- 端到端自动写大功能:修正成本>产出。 多代理复杂编排:维护与排错开销过大。 无版本约束的 RAG:文档过期导致误导。
三、成本与边界(一句话经验)
- 用“合适的最小模型”,关键任务再切大模型;重要输出保留人工抽检与来源/时间戳。
想请教
- 你这一年里真正“可复用”的 AI 场景是哪个? 有哪些“长期收益不高”的踩坑案例?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