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产品咖啡馆-微信公众号 10月30日 13:10
AI 驱动的抗拖延 App:plancoach 助你轻松启动任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plancoach 是一款结合认知行为学和 AI 的抗拖延 App,其核心在于将用户模糊的拖延任务拆解为具体、可执行的步骤,降低启动门槛。通过模拟教练式的心理引导和定制化 AI 指导,帮助用户反复练习,将执行力内化为习惯。产品设计上,plancoach 极简的界面和鲜明的教练角色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阻力。它强调“如何开始”而非“如何计划”,利用滑梯效应和蔡格尼克效应驱动用户完成任务。通过细致的任务拆解、即时激励和复盘总结,plancoach 旨在让用户告别拖延,解锁无限可能。

🎯 **智能任务拆解,化繁为简:** plancoach 的核心功能是将用户难以启动的模糊任务,通过 AI 和认知行为学原理,拆解成具体、易执行的小步骤。例如,将“做一顿饭”拆解为“准备食材”、“清洗食材”、“切配”、“烹饪”等一系列具体动作,显著降低了启动难度,让用户能够“无脑启动”。

🎭 **教练式引导,个性化激励:** App 内设有多位性格鲜明的 AI 教练,如“酷拽姐姐”,她们以拟人化的对话方式提供心理引导和支持。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更能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和情绪状态,提供恰到好处的鼓励和鞭策,帮助用户克服情绪阻力,顺利开始行动。

💡 **关注“开始”而非“计划”:** plancoach 深谙拖延症患者最难的是“启动”环节。因此,它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让用户迈出第一步,而非复杂的计划制定。通过“站起来”、“把手机屏幕朝下”等极简启动任务,一旦用户开始行动,便能借助滑梯效应和蔡格尼克效应,更容易地将任务进行到底。

🚀 **即时反馈与成长机制:** App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通过视觉特效(如步骤 emoji 的小爆炸)、音效、震动以及新上线的成长系统(经验值、声望增长),提供即时激励,增强用户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和多巴胺分泌。解锁新功能和新教练的机制,进一步激发用户持续使用的动力,使其像玩游戏一样投入。

🧠 **复盘总结,内化执行力:** 完成任务后,plancoach 鼓励用户写下感悟,反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方法。这一过程有助于用户将零散的经历转化为宝贵的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执行策略,最终将执行力内化为长期习惯,实现真正的改变。

原创 运营小丸子 2025-10-29 16:01 浙江

治好拖延症的“对症药方”

有趣产品咖啡馆 Funny café :一个能让你更快接触到更多新鲜有趣好玩产品的地方。我会寻找市面上有趣的独立产品,向独立开发者们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挖掘优质产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文末可加入群聊,有彩蛋!)。

1、介绍下你自己和目前所做的产品

大家好,很荣幸参加小丸子的访谈。

我是 plancoach 的开发者机器猫。

plancoach 是一款结合认知行为学和 AI 的抗拖延 App,目前最突出的切入点是把用户拖延的模糊任务拆分成机制具体的可执行步骤,让用户可以无脑启动。

配合一系列的心理引导和定制的AI教练,让用户反复的针对各种不同的拖延的事情(比如做饭、睡觉)做练习,从而内化执行力,变为自己的长期习惯,克服拖延。

    扫码即可观猹并体验 plancoach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也可直接进行下载

    2、做这个产品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来源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来源是 Goblin Tools ,初期使用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随着使用我发现它只是一个 Tools 。而如果想把一个外在工具内化成一个人内在长久的思维习惯,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心理引导。

    我之前很喜欢看一些杂书,对我执行力提升非常大的是《刻意练习》和《意志力》这两本书,一本讲练习对于养成技能的重要性,一本讲意志力是可消耗的一种资源,但可以锻炼。

    有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我的家人同时感受到“把一个任务拆分成小步骤”带来的启动威力后,我就在想,有没有可能在 Goblin Tools 的基础上把这个切入点再延伸一下,把这两本书的核心观点融入进去,让任何人可以不消耗能量的前提下能够不断练习这个可以受益终身的技能?

    随着在产品化上的思考,plancoach 的雏形逐渐清晰:要教练式的引导,要没有任何启动阻力,要勾引用户持之以恒。

    这几点也这个体现在这个 app 的方方面面,举几个减少 app 的启动阻力的例子:这个 app 不但没有任何广告,整个主界面就一个输入框,一个执行按钮,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思考。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任务拆分肯定需要定制不同的拆解策略,在这里我并没有引入一堆滑杆、下拉菜单,而是把不同的拆解策略封装成了不同的形象鲜明的教练(目前一身红衣、性格严厉直白的“酷拽姐姐”特别受欢迎),而切换教练的操作是集成在界面中的教练角色上。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 app 有计时器但是是隐藏的,因为开启后的那一次的确可以让用户有压力而完成任务,但用户会因为不愿意面对压力而选择在再也不启动这个 app。

    3、大部分效率工具都在教人“怎么计划”,但 Plancoach 是在教人“如何开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因为对于拖延症患者同学,“启动”是整个任务最难的环节,我们拖延的往往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开始任务的那个启动过程。”

    所以攻克拖延症只要攻克了启动就成功了 99%,哪怕启动只是“站起来”,“把手机屏幕朝下”这样简单的任务。

    而一旦启动起来,滑梯效应 + 蔡格尼克效应就能让人把事情做完。

    滑梯效应:一旦开始某个行为,就很容易继续下去而难以停止,因为行动本身就能带来完成任务的动力。

    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不喜欢未完成的状态,对于尚未完成、中途中断的任务,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驱动力,想要去完成它。

    4、在设计“任务拆解”时,是怎么判断一个任务已经足够“小”到能启动的?

    其实很难判断,因为我们要的不是单纯的“极限的小”,而是“恰到好处的小”,或者恰到好处戳中用户的启动键,而不同场景和不同的人的敏感点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才会有不同的教练,比如 Mr.W 会把启动前步骤拆的非常具体,而酷拽姐姐会更均衡一些,让人能撇一眼知道整个任务会发生什么,打破面对模糊任务带来的无力感,从而更愿意动起来。

    终极目的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用户的情绪和内心状态,让用户启动吧,“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5、你提到 “ Plancoach 每个动作都在引导用户从情绪到行动”,能具体讲讲这条路径是怎么构建的吗?

    第一次启动:

    首先是在 App 第一次启动过程中,App 会告诉用户做一些基本但非常重要的科普,比如最关键的是不能给自己贴“我就是懒”的标签,一旦贴了这样的标签就会陷入自我验证的循环。而要接受自己。这个很关键,因为接受是改变的第一步。

    这一步为了能说服用户接受自己,我会告诉用户“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去下载这样一个 App 来尝试改变自己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因为用户即便可以反驳观点,但下载 App 的客观事实是无法反驳的。

    拆分前:

    从打开 App 到看到结果的整个过程我会尽量不让用户感受到任何阻力,因为意志力很宝贵——用户在用 App 的时候往往能量已经很低了,一定不能让用户最后一点能量在做正事之前被 App 耗光了。

    拆分中:

    其次在拆分过程中,教练会根据自己的人设,有个类似漫画的对话泡泡做第一层引导。

    之前就有用户告诉我她本来安排了学习,结果玩了一整天,到晚上非常内耗但仍然启动不起来。酷拽姐姐严厉且有主见的引导语让她感觉“这有什么好内耗的,现在行动起来也可以,不能怂”,顿时就喜欢上了她。

    拆分后:

    拆分完后每个步骤下都有激励语和行动锦囊,激励语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这一步的心理门槛,让用户知道“哦原来我之前想太多了,做这一步的时候不用非得完美也能做”。行动锦囊是有关做这个任务的一些金句,让用户能从中感受到力量。

    App 目前提供了一个很粗鄙的小组件,可以在桌面轮番显示收藏的行动锦囊,但发现很多用户会把自己喜欢的教练说的金句放在桌面当格言。(这里我觉得是一个非常讨巧的应用,大模型无所不知,包含了人类几乎所有的方法论,但问题是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去问。随手做的任务丢给大模型给了它机会输出正中靶心的句子)

    执行中:

    执行中会想办法增加即时激励,举个例子就是我建议用户在现实中完成一个步骤之前千万不能在 App 里勾选完成步骤,这样在真正完成后勾选的一刻,那种“现实中真正迈进一步” 的快感结合视觉上步骤 emoji 发生的小爆炸特效 + 清脆的音效 + 震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带来足够的多巴胺让用户能够继续行动下去。

    刚想起来,前天刚上线了成长系统,这个也是即时激励的一种,用户每完成一个步骤都会即时收到经验值和声望增长的通知。而这两个又可以去解锁未来 App 的新功能和新教练。这样用户即便以类似玩游戏的心态也想冲一下。

    执行后:

    最后就是做完一件事情后可以写感悟。这是一个把经历变成经验的时刻,用户可以思考自己是哪些步骤容易卡住,如何克服,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经验。

    6、Plancoach 上线不到三个月用户就破 * 万了,这个成就是否有出乎你的意料?在你看来,如此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还是挺出乎意料的。

    如果后见之明去分析,我觉得一方面是自认为拖延的人非常之多,另一方面是他们都希望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个 App 的设计让这些想成长的人看到了希望。

    当然我觉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信息差和幸运。如果所有人都知道 Goblin Tools 和用豆包就能做拆解,那当这个 App 在早期不会激起什么反响,而不会是一个雏形演示视频就爆了。虽然现在已经和 Goblin Tools 以及豆包不是一个概念了,但是的确是那时的信息差给了很多的动力和机会。

    7、在观猹上,有用户提到 Plancoach 很擅长“捕捉启动前的心理阻力”,但也觉得 AI 拆解还不够“懂语境”。你怎么看这种反馈?

    谢谢用户的真实反馈。

    借用一位朋友(火人)的话说,你可以把AI是一个房间里的智者,他有着远超人类的智慧,但你不告诉他的事情他只能靠猜。这个本质说的就是一个语境也就是 context 的处理问题。应用需要把语境管理得足够好,才能够发挥出大模型的智慧。

    所以我是认同这位用户的观点的,解决语境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举例而言,有个改进应该发生在这个用户的评价之后,而且我猜这个用户如果知道了一定会喜欢:

    app 里我们有个“我的画像”功能,其实原理很简单,只是一段用户自己维护的文本,描述自己的拆分要求,app 在每次交给大模型之前都会把这些要求注入 context。所以用户一旦把自己的性格、做事风格、拆分的期望等输入进去,房间里的智者就有了更多的信息,就会更高概率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用户启动起来。

    未来我们还会结合用户的反馈建议做很多新颖的 context 的管理,我觉得做好之后还是挺让人期待的,至少我自己非常期待。

    8、有没有哪款产品的‘理念’或‘交互哲学’,对 Plancoach 的设计产生过启发?

    我个人特别喜欢 @samdape 的设计,同样是一块屏幕作为画布,在他的 app 中为意识到原来画布可以这么自由的使用。plancoach 里首页教练的展示界面就是受他启发。强烈推荐大家看下他的作品,非常有创意。

    国内的不得不提褒贬不一的“微信”,尽管有争议,但我是很喜欢“微信”的,在这样一个体量下居然能给人小而美的感觉,非常克制。想象一下如果淘宝、联通、高德能像微信一样克制,我会更喜欢。

    张小龙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提到 “好的设计是做减法,不是炫技。”

    我觉得是的。

    现在对于用户提的海量的反馈,对技术出身的我而言加一个功能不是问题的,问题是怎么和现有的 plancoach 自洽和取舍。比如我认为 plancoach 未来不会做长期计划管理,这个也是减法的结果。说到这里真希望才华横溢的同行们可以不再挤小任务拆分的赛道,而是可以去把长期计划管理赛道施展一下的。

    9、独立开发往往意味着一人分饰多角,你是怎么平衡高强度的开发节奏与生活状态的?

    我个人观点是,平衡取决于开发者是把开发 app 作为一项个人爱好,还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

    plancoach 对我来说是后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其实是没有平衡可言的。plancoach 上线以来的这三个月我周末都没休息过,作为一个特别喜欢看电影的人这三个月以来也硬是啥电影都没看过,什么消费型娱乐都没了。

    我小红书的个人描述是“热爱生活的个人开发者”,我倒是觉得一点都不冲突,因为开发过程是比单纯的消费型娱乐要过瘾和刺激,其实也是在享受这样的生活。

    我自己是认为能有机会感受这种节奏是很幸运的,很多人在创业之前都下定决心“等 App 上线了再忙再累我也会努力坚持的”,结果发现上线之后根本无人问津,连忙的机会都没有(比如我的第一个典型的自嗨 App “ LightBox HDR 玩具箱”)。

    现在每天因为这个小 app 忙忙碌碌的,有时候也有些压力,我觉得挺好。

    10、满分 10 分的话,你愿意给你的产品打几分?理由是?

    说实话这个很难抛开个人感情去客观的给这个小破app打分。我觉得就不抛开的话,我可以打8分,因为我对 plancoach 的产品化做的很满意。

    当然 plancoach 现在完成度还不高,如果放在我期望中的它的最终形态下比量的话其实分数是不高的。

    11、如果从更长的维度看,你希望 Plancoach 最终成长成什么样?

    说出来可能你会笑,我是想把它做成抗拖延界的多邻国,有让人上瘾的成长机制让人不断进步,也有各种创新机制可以让 ADHD 和各类拖延患者很痛心为什么没有早点使用这个 app,又庆幸还好遇到了。

    现在一个完整的宏伟蓝图是有的,也在一步步实施。

    10、请用一句话打动用户并让她使用你的产品

    这个 app 可以让你具备想到既做到的能力,解锁无限可能的人生。

    --- Funny café ---

    PS. Ελάτε να πιείτε ένα φλιτζάνι καφέ.

    PS-1. 我把 “有趣产品咖啡馆” 做成网站 [ funnycafe.top ] ,在这里,你可以查看所有的专访内容,以及我用 ai 编程做的一些有趣产品,随时欢迎来试玩呀!

    PS-2. 丸子我正式加入观猹,成为特工丸子啦!“观猹” 是为 AI 产品爱好者和创造者打造的社区, AI 产品界的大众点评。欢迎成为“产品观猹员”,一起来观猹好用的 AI 工具!如果你是 ai 产品开发者,也可以来发布你的产品,让好的产品被更多人观猹和发现!

    复制链接 [ https://watcha.cn/ ] 浏览器打开(建议电脑端访问),或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观猹!

    PS-3. 我建了两个知识星球:在有趣产品灵感库里,我每天带你发现各种有趣产品,解锁更多宝藏产品推荐;而「独立开发创造101」则专为独立开发者打造,基于开发者专访经验,提供独家运营干货与成功案例拆解,助你少走弯路、快速提升App增长!【加入「独立开发创造101」还可额外获「AI编程」免费入圈资格】

    PS-4. 各位热爱探索新鲜好玩产品的朋友, 有趣产品爱好者们的4群人数已满,同时5群也已新建,可加我好友,我拉你进群~

    PS-5. 我新建了全女有趣产品爱好者群  ,群里的独立开发者是女生,群成员也是女生,在群里会分享女生会用到的一些app,后续也会邀请更多女生独立开发者进来分享, 加我好友,可以邀请你进群。

    PS-6. 我想搭建全网最优质的独立开发者群。「有趣产品创造者们」的群聊开放入群啦,加我微信,备注告诉我你的产品名称,即可进群,创造者们来一起抱团取暖吧!

    PS-7. 我在公众号里埋了100个彩蛋,在公众号中回复数字 001-100,随机查看一款有意思的产品,共100款有趣产品等你来发现!

    往期推荐

    1、我为女儿做了一款能在童话故事里当主角的 AI 应用!

    2、学习AI编程后,我用三个月打造了4款App并登上AppStore免费榜单!

    3、做了3年的独立开发者专访内容,我只赚了1164元,为挣饭钱我决定开启新项目!

    4、因为轻度抑郁需要晒太阳,于是我做了款能精准估算晒太阳补维D的App!

    5、让AI分身替你去旅游,我做了款打工人坐在工位上也能魂游万里的App!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plancoach 抗拖延 AI工具 效率 认知行为学 任务拆解 独立开发 自我提升 Procrastination AI Tool Productivity CBT Task Decomposition Indie Dev Self-Improvemen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