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30日 11:57
美的与小米:家电市场的“消耗战”与模式演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美的集团与小米集团在家电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已从战略合作走向全面对垒。美的以其深厚的制造根基和“利润为王”的稳健策略,在第三季度财报中展现了良好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但增长空间受到市场质疑。其ToB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小米则凭借“掌控用户,掌控未来”的生态战略,以高市盈率和快速增长吸引资本市场关注,但其IoT业务增速和毛利率面临挑战。双方在价格、产品创新、渠道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展开直接交锋,尤其在空调市场,小米的“低价引流”与美的的“矩阵出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场竞争不仅关乎两家公司的未来,也正加速中国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迫使行业向产品创新、渠道效率和用户运营的全方位比拼迈进。

🏭 **制造巨头美的的稳健策略与增长瓶颈**:美的集团作为拥有近60年历史的制造业巨头,以“利润为王”的理念,在第三季度财报中交出了营收和净利润稳健增长的成绩单。然而,市场对其未来的增长空间持谨慎态度,较低的市盈率和相对滞后的股价表现反映了这一点。为寻求更高增长,美的正积极押注ToB业务,其前三季度ToB业务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成为其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关键。

📱 **科技新贵小米的生态战略与盈利挑战**:小米集团奉行“掌控用户,就是掌控未来”的理念,通过十五年构建起手机、家电、汽车等组成的庞大生态网络,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估值。然而,其IoT业务增速和毛利率的下滑,以及在家电这一重服务、重品质的行业中,其“轻资产”模式面临盈利压力。小米空调的低毛利率(约2%)与美的(10%以上)存在显著差距,价格战可能进一步挤压其利润空间。

⚔️ **空调市场的价格战与模式较量**:在空调市场,小米采取“低价引流”策略,利用“国补”红利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并试图通过微创新产品(如“上出风口”空调)提升毛利。美的则以子品牌“华凌”狙击低端市场,同时主品牌“酷省电Pro”大幅降价,矛头直指小米,意图通过价格战和强大的售后服务体系(如“极速安装”)来压制小米。这场竞争考验小米在家电行业的模式能否走通,以及美的能否快速应对。

🌐 **大家电领域的“生态”与“制造”深度PK**:小米正将战线扩大至洗衣机、冰箱等大家电领域,强调智能化与生态粘性,并开始涉足高端市场。美的则坚守其核心制造优势,通过“T+3”按需生产模式和AI技术压低成本,保持智能家居业务的高毛利率(29%~30%),并推出高端品牌COLMO以提升附加值。美的还在补齐用户体验和销售终端短板,利用其最全的产品线和广泛的线下渠道构建“全屋智慧场景”和强大服务体系。

📈 **资本市场的不同估值逻辑与行业转型**:资本市场给予美的14倍市盈率,而小米则高达29倍,这反映了市场对传统家电制造与科技生态的不同定价逻辑。美的正努力摆脱“传统白电”的估值逻辑,通过B端业务和海外OBM收入来提升价值。小米的高估值则基于其“科技生态”带来的增长想象空间。这场“消耗战”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命运之战,更在加速中国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推动行业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产品创新、渠道效率和用户运营的全方位竞争。

10月29日,美的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119.3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118.7亿元,同比增长9%。

这份看似常规的财报,此刻却备受关注。因为美的真正的挑战者,已非格力、海尔,而是小米。

两者体量惊人:美的市值6319亿港元,一天净赚1.3亿;小米市值高达1.17万亿港元,市盈率是美的的两倍。两大巨头,正在家电市场直接交锋。

这场交锋引起外界关注,是因为今年3月,美的在年报中披露:清仓全部小米股份。消息一出,有人说美的“错失良机”,有人惋惜十年合作就此终结。

事实是,双方的竞争早已大于合作。这几年,小米强势切入空调等美的核心大家电领域,再继续持有“直接竞争对手”的股份,可能会带来复杂的利益冲突。趁着小米股价因汽车业务大幅上涨,美的在高位兑现,是正常的资本操作。

清仓,是另一种开始。美的和小米,必有一战,关键是这场仗会怎么打?

作为一家发展近60年的制造业巨头,美的信奉“利润为王”,它交出的成绩单保持稳健,但市场对其增长空间的态度存疑。资本市场给它14倍市盈率,低于“港股十巨头”平均水平;今年以来,美的集团股价累计涨幅14%,而同期香港恒生指数涨幅31%,都反映出这一点。

美的在“守”基本盘的同时,必须押注ToB业务以寻求更高增长。其在最新财报强调,ToB业务的前三季度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

而小米信奉“掌控用户,就是掌控未来”,它花了十五年把手机、家电、汽车编织成网。资本市场给其29倍市盈率,赌的就是它的高增长。今年以来,小米集团股价累计涨幅30%,几乎是美的的两倍。

但小米Q2财报显示,IoT业务增速和毛利率都有所下滑。而美的智能家居业务的毛利率在29%~30%区间。

收入增速和毛利率的差距,反映出小米的“生态效率”与美的的“制造根基”各自的优劣。

这场硬仗在2025年双11迎来小高潮。小米的招式是价格直降和生态引流,比如部分区域“购车送家电券”。美的除了“价高退差”,还主打“极速安装”,将竞争拉回到自己擅长的售后服务战场。

对于两家公司的争夺战,外界关注的焦点是,小米模式在家电这个重服务、重品质、重渠道的行业里能否走得通?美的能否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精准的产品定义应对挑战?

十年恩怨:从战略结盟到全面开战

要理解资本市场为什么给出不同的定价,需要从这两家公司的关系演变说起。为什么十年前的战略盟友,走向了如今的全面竞争?

2014年,整个家电行业都在谈“智能家居”。但谁也说不清楚,智能家居的入口到底在哪里,是路由器?是电视?还是空调?结盟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作为传统家电巨头,美的有制造能力,但不懂互联网,它急需一个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和流量来源来盘活其智能家电生态,与小米合作,是关键的一步。

当时的小米以手机为核心,正大力拓展IoT生态,它懂流量和用户,而美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丰富的家电产品线和完善的线下渠道,能快速补齐它在大家电领域的短板。

2015年6月,美的和小米交叉持股。美的投小米12.73亿,小米投美的12.11亿,成为美的第十大股东。双方推出了联合品牌产品——i·青春智能空调,售价2699元。美的提供制造能力,小米提供智能交互和互联网入口。这不是简单的代工关系,而是联合研发和生态合作。

那几年,方洪波和雷军的合影经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美的的智能化转型加速了,小米的家电制造也快速入门了。

蜜月期的结束,始于2018年小米正式进入空调市场。对小米而言,空调是继手机、电视之后,必须拿下的又一个家庭流量入口,但这一步,直接触及了美的的核心利益。正面竞争在所难免。

战火最先在2019年点燃。小米成立大家电事业部,全面发力空调、冰箱、洗衣机;美的则迅速反击,一边推出线上品牌华凌对标小米,一边在供应链和渠道上施压。同年,小米开始减持美的股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真正的冲突升级,始于小米空调出货量的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的110万台,到2024年的680万台,五年增长超6倍。小米靠极致性价比,跻身行业第四,成为继美的、格力、海尔之后的核心玩家。

面对小米的步步紧逼,美的从2020年到2024年,分批清仓了所有小米股票,累计套现18.37亿,对比初始投资成本12.73亿元,投资收益约5.65亿。

站在美的的角度看,这笔交易的终结,为2025年的全面开战清除了障碍。方洪波“今年空调业必有一场恶战”的公开表态,以及据说他为研究小米写下“十几万字报告”的细节,也可见美的迎战的决心。

空调激战:小米“低价引流”与美的“矩阵出击”

过去一年,空调市场的战火还只是前哨战。小米能快速增长是抢了区域性小品牌、白牌和二三线品牌的份额。

根据国联民生证券,2024年前11个月,小米空调线上份额的提升,恰好伴随着长尾品牌的份额下降。也就是说,小米还未真正威胁到美的的核心腹地。

然而,随着2025年美的彻底清仓小米股票,小米开始进入正面攻坚:低价引流,高端获利。

在入门级市场,也就是2400元以下价格带,小米借势“国补”红利,以极致性价比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迅速做大销量基本盘。

本轮国补直接让空调的增速跑赢冰箱、洗衣机等其他白电。以小米的爆款产品“巨省电Pro”1.5匹为例,国补后的价格一度下探到1999元。

但光拼低价,小米显然不是美的们的对手。今年2月,小米高调发布了3万元的高端中央空调,并投资自建工厂,目标直指技术壁垒更高的高端市场。但其今年最核心的策略还是:推出高毛利的微创新产品,尽快“回血”。

最典型的微创新的例子是,小米针对传统空调“冷风直吹人”的痛点,推出了“上出风口”空调,售价高达3499元。

根据奥维云网,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空调线上零售均价为2863元,同比提升25%。

目前,小米空调半数销量仍集中在2100~2700元价格带。空调行业从业者李学信分析称,这是行业主力价格带,也是格局最易生变的市场。换言之,小米在此地带的迅猛攻势确实能快速拿下份额,但也极易遭受传统巨头的正面价格反击。

面对小米的攻势,美的反击策略可以概括为,子品牌“狙击”,主品牌“压阵”。

它先派出旗下的子品牌“华凌”,目的是分流那些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年轻用户。银河证券的研报提到,2025年1~4月华凌线上均价2199元,小米为2599元。这招“以低价打低价”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上半年,华凌的线上份额快速攀升至近10%。

但光靠子品牌去缠斗是不够的,美的主品牌也下场了。2025年4月以来,美的主品牌主力机型大幅降价,例如,“酷省电Pro”1.5匹的价格从2899元一路下探到2199元,矛头直指小米的“巨省电”系列。

另一个空调巨头格力也有类似降价动作。对此,白电渠道人士刘凌分析称,美的、格力是想用此前成功的经验来压制小米。2019年双十一,美的和格力就曾联手发动价格战,打断了当年线上“黑马”奥克斯的上升势头。

那么,当下这场仗小米能打赢吗?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已经公开喊话:小米空调的目标是2030年冲进行业前二。这意味着,小米在2025年的打法大概率直面价格战、以份额优先。

但高举高打的小米面临盈利挑战。刘凌对“定焦One”表示,虽然在战略层面,小米对白电规模的诉求明显强于盈利,可面对美的主品牌的降价挤压,小米为了守住抢来的市场份额,很可能需要进一步让利,这势必会挤压本就不高的利润空间。

根据浙商证券的测算,小米空调的净利率约为2%,而美的暖通空调分部利润率在10%以上,海尔空调分部利润率4%。而据国联民生证券的分析,如果小米空调不能在价格带和渠道上实现突破,其线上份额的天花板可能在20%左右。

刘凌分析,美的赌的是,小米微薄的利润无法支撑其打一场持久的价格战。但对比当年的奥克斯,小米这个对手的潜在威胁明显更大。它有更强的产品定义能力、有一定品牌溢价,更具备生态协同的实力。

战线扩大:大家电的“生态”PK“制造”

小米和美的在空调上的争夺,只是个开始。空调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一块敲门砖,它希望把它的手机、汽车和整个智能家居都连成一片。美的要守住的,也正是这道门。

小米必然要把战线扩大到洗衣机、冰箱这些核心大家电领域。

先看数据,2024年,小米白电增速迅猛,洗衣机出货量达190万台,同比增速超45%,增速在白电三大品类中居首;冰箱出货量突破270万台,同比增长超30%。

小米在这两个品类上的策略,和空调一致的是,都以“代工+低价+基础功能”的组合拳切入市场,但不同点是,小米这回更早盯上高端。

例如,在洗衣机市场,传统巨头都在拼转速、拼电机,小米更强调智能化与生态粘性,比如,手机一键启动洗衣机,洗完烘干机自动感知程序,小爱同学提醒你收衣服……在冰箱品类,美的们拼保鲜、耐用,小米则强调智能联网功能。总之,小米的目的是与传统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拿到更高的溢价。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小米洗衣机线上零售份额达8.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均价1562元,同比上涨23.5%。

但到冰箱这里,小米有点“踢到铁板”了。据UBS研报数据,2025年1月,小米冰箱线上零售价值份额为8.5%,2025年二季度有所回落,7月为5.5%。

据刘凌观察,在消费者印象中,冰箱坏了换新的成本较高,在这类高价值耐用品上,主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可靠性高的老品牌,对“生态协同”的功能没那么在意。

“这再次证明了一点:大家电是重资产、重技术的活儿,小米很难靠“轻资产”模式一路平推。”刘凌称。

但不论怎么说,小米大家电的增长速度的确惊人。面对这套“生态打法”,美的的防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

首先,美的深知自己的核心优势在于几十年积累的制造根基。当小米用流量和性价比冲锋时,它必须要守住成本护城河。

例如,其著名的“T+3”按需生产模式,正在融合AI技术,力求将库存和成本压到极致。反映在财报上,美的智能家居业务的毛利率稳定在29%~30%,比小米IoT业务高出近7个百分点。

刘凌分析,理论上,垂直整合的制造体系给美的带来的成本优势,能支撑它打价格战,以“消耗战”拖垮小米。例如,其旗下企业小天鹅的线上销售均价就出现了下滑。

美的并非只守不攻。方洪波将美的2025年的策略概括为“既要往上走、做高附加值产品,也要往下走、拼成本”。

美的的高端品牌COLMO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高达60%,尽管占比仅5.2%,但有效对冲了中低端市场的利润下滑。

其次,美的正全力弥补在用户体验和销售终端上的短板。

小米讲“人车家生态”,它就讲“全屋智慧场景”。虽然自营的美居APP在流畅度上还有待提升,但美的拥有最全的产品线,这让它的“全屋方案”具备天然优势。

渠道方面,在线上,美的改革了经销商考核,加速布局抖音;在线下,美的有10万家门店,覆盖到村,现在,它还在加速学习小米之家的“体验+销售”模式,尤其在“以旧换新”这种需要上门安装、回收服务的政策下,它的服务体系就是护城河。

结语

纵观白电战场,小米的攻势虽猛,尤其是线上细分品类的份额增长较快,但要说撼动美的的根基,还为时过早。

不过,两种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是不同的定价逻辑。

港股给美的集团14倍市盈率,给小米集团29倍市盈率。今年以来,截至10月28日,美的集团涨了14%,跑输恒生指数;小米集团涨了30%,基本持平大盘。

市场在用“传统白电”的逻辑给美的估值,PE通常是10~15倍。但据一位长期跟踪港股的投资人分析,美的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家电公司。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它的B端业务——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收入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远超整体营收。这些B端业务的对标公司,PE普遍在20~30倍。

在最新财报中,美的也在强调自己对抗单一市场波动的能力:海外OBM收入占To C业务比重已提升至45%以上。

但多数机构还是对美的态度保守。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是它能否将数字化和用户运营的能力有效融入制造体系,摆脱“传统白电”的单一估值逻辑。

反观小米,它的高估值是基于“科技生态”带来的想象空间。2025年上半年,小米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上涨38%和70%,IoT业务收入上涨51%,智能大家电收入更是翻倍增长。截至今年6月底,小米拥有全球用户7.31亿、IoT设备9.89亿台。

但规模效应的形成需要时间,价格战的残酷性不等人。这场较量的终局,或许不会是简单的“谁打败谁”,更多是“谁融合谁”。

小米正在向“制造深度”进军,通过自研和投资,试图补上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的短板。它需要的是传统巨头对“成本”和“效率”的敬畏。

美的正在向“生态广度”学习,补上年轻用户认知不足、数字化营销能力不如小米的短板,加速由传统分销向直接触达用户的转型。它需要的是互联网公司对“用户”和“速度”的理解。

方洪波曾直言,无论最终谁胜,这场竞争都将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这场竞争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命运之战,更在加速中国家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在美的与小米的“消耗战”挤压下,那些缺乏技术特色、品牌老化的区域性小品牌和长尾白牌,生存空间正被快速压缩。同时,整个行业的竞争焦点也被迫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产品创新、渠道效率和用户运营的全方位比拼。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美的 小米 家电 竞争 商业模式 Midea Xiaomi Home Appliances Competition Business Model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