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奢侈品专柜里,最显著的变化不是价格标签,而是人群构成:退税柜台前排队的,不再是熟悉的中文声。
根据GlobalBlue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仅恢复到2019年的62%。他们在欧洲免税市场中的份额,从五年前的 32%跌至如今的13%——被美国人和中东海湾国家游客超越。曾经撑起全球免税业半壁江山的“中国游客红利”,正在悄然退潮。与此同时,欧洲整体免税奢侈品销售却同比增长7%。
一、消费地图重写:中国游客离开欧洲,转向东亚与本土
GlobalBlue数据显示,欧洲免税市场的增长来自三个方向:超高净值消费者、美国与中东买家、以及年轻一代Z世代。而中国游客的消费复苏却陷入停滞。
从2019年到2024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年复合下降8%。相比之下,美国游客的支出增长12%,海湾国家游客增长14%。欧洲的奢侈品牌重新学会了迎合别的客人——英语、阿拉伯语成为门店的主流语言。
对于那些曾经依赖中国游客的欧洲零售商,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地震”。
但中国游客并未消失。如今,他们有高达40%的免税购物发生在日本,远高于2019年的14%。东京银座的退税柜台重新排起长龙——但这次,他们不再飞十几个小时去巴黎。
航班恢复有限、签证流程繁琐,让欧洲不再“说走就走”;而东亚目的地近、方便、文化亲近,成为最自然的替代。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的奢侈品零售体验已经不输给欧洲。
疫情三年间,中国的奢侈品零售基础设施迎来质变。从传统的北京SKP、上海恒隆,到近年来持续发力的南京德基、深圳湾万象城,再到海南离岛免税、品牌自建直营旗舰,消费者在国内能获得的品牌阵容、服务体验,甚至比欧洲更“舒适”。
与此同时,价差优势正在消失。汇率波动和集团定价调整让中欧价格差从30%缩小至10%以内。加上售后、保修、会员体系等本地服务,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愿意把“第一件”和“下一件”都留在国内买。
对品牌而言,留客于本土,不仅更可控,也更符合他们当下的增长逻辑。
二、从“扫货式旅行”到“理性消费”
过去,“出国买包”是一种社交符号。现在,它更像是一种麻烦。退税流程复杂、货品缺码、汇率波动……这些都让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购物的意义。
旅行不再以消费为目的,奢侈品不再是炫耀的凭证。取而代之的,是更私域、更内敛的消费心理——去旅行是为了放松,而不是为了买东西;去买东西,是为了自我满足,而不是向外展示。
“购物型旅游”的时代结束了,“体验型生活”的时代开始了。
对于欧洲而言,这不是坏消息,而是结构性重组。免税市场的增长重心正转向高净值群体与年轻世代——前者以13万欧元的人均消费额撑起销量,后者以24%的支出增速引领未来。
而对中国而言,免税消费的收缩并非消费力下降,而是消费逻辑的重塑。消费者的选择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在地和可持续。
十年前,中国游客在海外“爆买”成就了全球奢侈品的黄金年代;如今,他们的克制与自洽,正在定义一个新的消费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