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30日 11:31
前美国贸易代表谈中美经贸:全球化时代已逝,世界或将分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前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上海外滩峰会上表示,当前中美经贸协议仅为“战术性底部”,战略上不会改变中美两国走向。她预测世界将分裂为以美国、中国为首以及未结盟国家三个集团,各国将侧重内部产业链和能源安全,并维持可控的贸易联系。她认为,这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结束,地缘政治分裂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失。巴尔舍夫斯基也回顾了中国加入WTO谈判的艰难历程,并为中国在履行承诺方面辩护,认为中国做得很好,协议核心内容无需改动。她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认为其偏离了WTO规则,并强调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的重要性。她鼓励中国继续坚持市场开放和改革道路。

🌍 **全球格局重塑与集团化趋势**:前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预测,世界正从经济全球化时代走向地缘政治分裂,可能演变为以美国及其盟友、中国及其领导的全球南方,以及未结盟国家三个主要集团。各国将优先发展内部产业链和能源安全,并维持有限的跨集团贸易联系,这标志着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 **中国入世谈判回顾与承诺履行**:巴尔舍夫斯基回忆了中国加入WTO谈判的艰辛,指出当时她既在美国国内进行游说以促成协议,又在中国谈判桌上展现强硬姿态。她认为中国认真履行了入世协议的承诺,虽然执行记录并非完美,但已做得相当好,协议的核心原则无需改动,且对双方领导人的设想均有满足。

⚖️ **批评“美国优先”与倡导合作共赢**:她严厉批评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认为其偏离了WTO规则,并强调“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思维是静止且有害的。她指出,蛋糕在不断做大,各国都可能从中受益,美国未能实现目标是自身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而非双边协议的直接后果。

💡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议**:巴尔舍夫斯基鼓励中国继续坚持自1978年以来带来巨大利益的市场开放和改革道路,认为这条道路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全球有利,没有理由偏离。她也提到,若美国当年未退出TPP,并将其拓展至欧洲,或能促使中国进行“二次入世谈判”,推动更高水平的贸易环境。

🚧 **谈判策略与地缘政治现实**:她以自身经历解释了国际谈判的“内外有别”特性,强调在关键人物小范围会谈中才能有效推进进程。她反对以威胁方式强迫谈判,认为这会导致不稳定,并指出当前中美贸易谈判成果的脆弱性也印证了这一点。

10月25日,克林顿任内担任美国贸易代表的巴尔舍夫斯基受邀出席上海外滩峰会。

巴尔舍夫斯基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就跟今天的贝森特类似,二十多年前她曾是中国入世谈判的美方主要负责人。

在参加外滩峰会时,巴尔舍夫斯基针对中美马来西亚经贸会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美中达成的协议,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只是确立此刻的一个‘战术性底部’。在战略方面,我认为这既不会影响中国的走向,也不会影响美国的走向。”

巴尔舍夫斯基预测称,世界将“有机演变”并分成三个集团:一个是美国及其率领的西方盟友;一个是中国及其率领的全球南方——这个集团可能还包括中东和俄罗斯;剩下则是未结盟国家,如印度等。

三个集团着重加强内部的产业链完整及能源安全,彼此之间则维持可控的贸易连接水平。

简而言之,现在已经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潜在集团之间发生了地缘政治分裂,并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某种意义上讲,如今肯来中国出席公开活动的美国前政府官员,绝大多数以对华“鸽派”为主,他们的观点代表了西方相对温和、理性的声音。

说来令人感慨,巴尔舍夫斯基因当初“放”中国加入WTO,经常在美国国内遭受攻讦,而在1999年中美谈判时,她给中国人的印象却是非常强硬、寸步不让。

当时为了逼中国谈判团队让步,巴尔舍夫斯曾把中国的“出价”全部公开给会场外等候的记者们,使得我方非常被动。

不过另一方面,巴尔舍夫斯基也是当时美国政坛最希望与中国达成协议的高级官员之一。

她的做法类似两头压价的房产中介,一方面使劲压中国的价,另一方面也在美国朝野做大量游说工作,压低美国国会和民众的预期。

她甚至在白宫网站上公开列出中国入世可以为美国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安抚对中国抱有不信任心理的普通美国人。

巴尔舍夫斯基1950年生,2001年克林顿政府落幕时只有51岁,哪怕中间隔了小布什八年,待到民主党再次执政时也只有59岁,正是高级行政官员的黄金年龄。

然而作为美国政坛的争议性人物,她始终没有被启用,只能长期在一些律师事务所从事贸易诉讼和政府关系等领域的咨询工作。

在美国国内,只要巴尔舍夫斯基一露脸,记者询问的问题就是当年中美入世谈判,而且这段故事“历久弥新”,随着时间流逝非但没有淡化,反而质问的声音越来越高涨。

据其回忆,在1999年11月签署协议前的冲刺阶段,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记忆中最深刻的情节是谈判结束后,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给克林顿总统打电话汇报,可当时会场内外一片喧嚣,她只能独自一人到洗手间。

听说谈判结束、协议也签好了,克林顿的心情十分兴奋,此时作为谈判代表的她如释重负。

巴尔舍夫斯基称,谈判到最后确实非常疲惫,有一次和谈判团队一起在酒店吃晚餐,等点的菜上来了,自己竟然握着刀叉趴在桌上睡着了。

但即便很累,也不希望丧失哪怕一丁点的机会——谈判的关键是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时间,需要集中注意力,而不是睡觉。

对于谈判期间纷纷扰扰的舆论,巴尔舍夫斯基以亲身经历解释道:“国际谈判经常‘内外有别’,在外界看来两方的立场都很极端,但谈判桌上双方很清楚自己和对方都必须让步,以达成某种协议。

在一百人的大房间里,什么事情都不会谈成,而当每边三五个关键人物小范围会面时,就能立即推进进程。”

针对美国舆论批评中国没有认真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巴尔舍夫斯基回应称:“这是一份好协议,中国实现了协议中所作出的承诺,虽然后来没有完全执行,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执行记录是完美的,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

协议中条款要求很高,有些行业的过渡期较短,有些则较长,中国在一些方面进行得比较稳妥。总的来说,这份协议不需要什么原则上的改动,它同时满足了双方领导人的设想。”

至于说有些美国人批评让中国加入WTO是“养虎为患”,巴尔舍夫斯基表示:“这不是一个错误,在那个时候,中国当然应该进入WTO,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非常深入,而且由于入世谈判和最终入世,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被提速。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有些改革停滞了,可即便如此,需要的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些停滞,而不是质疑当初的决定。”

巴尔舍夫斯基坚持贸易可以促使中国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的观点,她认为如果2017年美国不退出TPP,而是将TPP拓展到欧洲,就会迫使中国做出改变,进行“二次入世谈判”。

可美国的做法并不是打造一个更高水平的贸易环境,反倒是模仿起中国来,比如推出以《芯片法案》为代表的大规模产业补贴,增加市场准入限制等等,所以现在谁也不必批评谁了。

巴尔舍夫斯基支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驱动的谈判,反对一方实施威胁迫使另一方进行谈判的做法,因为后者是极不稳定的,正如当下的中美贸易谈判成果一样。

她曾这样总结跟中国谈判的经验:“中国知道它需要加快发展,知道它需要跨越许多个发展阶段,他们对改变现状很感兴趣。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但温和的替代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中国执行某些决定。”

巴尔舍夫斯基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认为已完全偏离WTO规定:

 “我认为对全球体系最大的威胁是认为‘我赢了,你输了’。这种观点的基础是静止的,认为蛋糕就这么大,我得到了更大的一份。但事实上,蛋糕一直在增加,意味着人人都能赢,都可以各自发展他们的经济。

中国赢了、美国赢了、欧洲赢了、发展中国家赢了,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美国没有赢或欧洲没有赢,我认为是我们自身问题所造成的。”

“从邻居加拿大进口铝材,怎么就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了?美国最终会对此感到后悔。”

把导致不利现状的原因一股脑推到外国/外人身上,是一种常见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策略,在民粹政治中尤其流行。

但巴尔舍夫斯基作为卸任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制造”衰退的根本原因是过去十几年里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改进,未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这跟中美双边协议没有直接关系,只能说我们没能够像中国一样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会。

发言中,巴尔舍夫斯基也以建议的形式对现场中国嘉宾讲道:“我觉得中国应该坚持市场开放和改革的道路,这条道路自1978年以来让你们获得重大利益,同时也对全球有利,没有什么理由偏离。”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巴尔舍夫斯基 中美贸易 WTO 全球化 地缘政治 Charlene Barshefsky US-China Trade WTO Globalization Geopolitic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