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引领未来商业与生活新知 10月30日 10:24
滴滴在日本市场运营策略调整:从复制到本土化探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普遍困境,以滴滴在日本市场的运营逻辑变化为例,揭示了从一开始试图“复制粘贴”式扩张,到后来发现行不通,转而回归寻找种子用户的过程。文中指出,滴滴在日本市场面临商业逻辑难以复制、价格优势不明显、用户习惯差异大等挑战,尤其强调了日本出租车行业的顽固保护体系和用户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然而,通过打通国际版与国内APP、利用中国游客作为种子用户,以及提供中英文服务和便捷支付方式,滴滴正在调整其运营策略,试图在日本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文章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未来将更多地走向本土化和差异化,而非简单的模式复制。

🚗 **滴滴在日本市场面临本土化挑战:** 滴滴在日本的运营逻辑从最初试图复制国内成功模式,转向适应当地市场。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商业逻辑难以复制(如无法颠覆当地出租车体系)、价格优势不明显(相较于遍布的出租车和公共交通)、以及用户习惯差异(如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

✈️ **中国游客成为关键种子用户:** 面对日本市场的特殊性,滴滴正积极利用入境中国的游客作为种子用户。通过打通国内与国际版APP,并提供中英文输入、中文实时翻译沟通、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便捷功能,极大地降低了中国游客在日本使用打车服务的门槛,为业务提供了保底支持。

💡 **运营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难点在于服务模式的运营逻辑难以直接迁移。滴滴在日本的策略调整,本质上是其运营理念的转变,从简单的模式复制,转向为特定用户群体(如中国游客)提供定制化、人性化的服务,这是一种“二次创业”的体现。

📈 **出海新趋势:本土化与差异化:** 文章指出,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将不再是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并适应当地市场,提供更具本土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成功的出海案例将更像TikTok,而非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这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文 | 长三角MOMO

滴滴在日本的运营逻辑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了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出海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想要大举进攻,一口吃个胖子,粘贴复制,后来发现,行不通,回到老老实实找种子用户的阶段。

美团与滴滴在南美洲全面开战,前方相关战事的信息,正在用出口转内销的模式,源源不断传递给我们,这背后其实暴露的问题也很明显,海外增量市场,看起来很香,但是吃起来,并没有那么顺畅。

2025年,因为商务问题,我要多次往返日本,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滴滴早在2019年就进入了日本市场,当时跟软银合作,声势很大,感觉能成,但后来由于日本市场的特殊性,业务一直不温不火,甚至不死不活,uber也一样。

但是今年,滴滴却猛然发力加速,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市场布局,甚至在仙台这种并不热门的城市,空港都出现了DIDI的广告。

尤其,今年十一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很多人都发现了,无论是北边的北海道,还是南边的四国,从札幌到东京到大阪再到福冈,印着DIDI广告的出租车,一下子变得满大街都是,跟当地原本的出租车叫车巨头GO形成了强烈的抗衡之势。

滴滴要干什么?

日本市场的困境

原本用户在海外使用滴滴需要下载滴滴国际版,现在两者已经打通,一个APP就可以搞定,这样起码确保了中国游客的使用便捷度。

但是,虽然大家都很努力,我为什么依旧说,出海这块蛋糕,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依旧难以下咽,我们以DIDI的日本业务为例。

第一,商业逻辑无法正常复制。

第二,价格优势无法凸显出来。

第三,市场格局用户习惯差异。

先看第一点,如果网约车是建立在原有的出租车基础之上,那就是出租车叫车系统,网约车之所以可以在很多国家成功,包括中国,是因为打掉了原有的出租车体系,让门槛变低,更多的车辆变成运营车辆,这一点目前来看,在日本无法复制,本地出租车保护体系很顽固,无人能够撼动,所以滴滴在日本很难复制国内的运营理念,经验带不过去。

再看第二点,新事物代替老旧事物,要不就是更方便,要不就是更便宜,如果你生活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出租车到处都是,你站在路边打车的速度要远远快于网上叫车,而且你无论怎么叫,价格都是一样的,线上和线下,都是按照打表价格来,举例,我从札幌市区去新千岁机场,滴滴显示预估价880元,我叫车到达机场后还是最终按照打表价格980元给我结算,让我补齐100元,那么我为什么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除非遇到极端天气,我打不到车,否则没有必要。

再看第三点,日本属于典型的轨道交通国家,打车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大部分的用户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且日本的出租车司机从业者一般年纪偏大,你基本看不到60岁以下的司机,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别说接入线上叫车系统,甚至很多车只有刷卡和现金两种支付模式,较为流行的suica或者paypay都不支持。

运营思路的转变

但是,目前APP的打通,其实已经解决了第一步,那就是海量的中国游客,‌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日本旅游人数约79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60%,成为日本入境游最大客源国‌,这部分人在日本,可以成为种子用户,在本地人使用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底作用。

而且,目前来看,利用好国内的用户出国旅游这件事,是目前滴滴的一个主要解题思路。

滴滴海外出行目前,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共 12 个国家超 1000 个城市上线,并且重点做了语言匹配,要知道,咱们的游客海外出行,语言不通是第一大难题,滴滴海外出行支持使用中英文输入起终点,还可以和司机直接用中文聊天,系统会自动翻译成司机看得懂的语言。

同时,其支持用支付宝、微信预付车费,且能够自动计算汇率。另外,语言沟通不了,还可以用给司机发送照片来帮助用户定位,确保自己的位置可以被找到。

这本质上,都是运营理念的变化。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出海,其实相较家电、汽车出海,更难,产品可以根据市场去调整形态,但是服务根据各个市场去调整的话,整个运营逻辑都会发生变化,比如Grab在东南亚,就可以做到外卖+网约车的二合一,这本质上是因为东南亚是强大的两轮车市场,有自己的特殊性,外卖小哥可以拉人,也可以拉货。

而提供平台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最值钱的东西,就是运营,运营就是产品。

找到种子用户

其实,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一开始也是想要复制美国公司,每一个都粘贴复制,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功,拿到本地市场,但是折戟也是必然,因一套运营理念没办法通用,所以又得回到创业状态,重新找最小的可执行程序以及种子用户。

互联网创业,讲究最多的就是种子用户,找到种子用户,有了正向循环,才是根本。滴滴在日本目前似乎找到了解题思路,每年大几百万人的入境,哪怕一个人使用一次滴滴,也是接近一千万的订单,这足以让市场有所反应。

我们今天看到的滴滴与美团,在南美洲的业务冲突,其实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业的冲突,两家公司在中国可以相安无事,但是换一个市场,业务立刻就有了交集,因为在很多市场,外卖和网约车,不分家。

前些年,拼多多在北美推出temu的时候,最早也是北美的华人群体开始使用,然后慢慢扩大。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发现,想要粘贴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照抄到国外,是完全走不通的路,甚至想一开始就做本地人的生意,都是一种奢望。

我们将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但是出海后,他们提供的服务,大概率会让我觉得陌生。我们会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滴滴、美团、拼多多。

唯一可以一个产品打天下的,唯有抖音的变种tiktok,贩卖流量的,和贩卖产品服务的,区别就在那里。

所以,腾讯和字节,拿的依旧是中国互联网最好的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滴滴 日本市场 出海 互联网公司 运营策略 本土化 种子用户 Didi Japan Market Going Global Internet Companies Operational Strategy Localization Seed User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