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近期,硅谷掀起新一轮大规模裁员潮,亚马逊、Meta 等科技巨头纷纷缩减人员规模,波及范围广泛。在“能力+机会”的时代逻辑失效后,科技从业者面临严峻的职业生存压力。尤其在强调年轻化的科技行业,年龄焦虑日益加剧,甚至催生了“颜值焦虑”。许多科技男为了保住工作,开始转向医美,进行微整形甚至面部提升手术,以期通过改变外表来应对“看起来老即过时”的行业潜规则。这种现象反映了行业对年轻化、创新力的过度追求,以及个体在压力下的适应与挣扎。
📈 **大规模裁员潮引发行业寒冬与生存焦虑**:亚马逊、Meta等科技巨头近期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涉及企业员工比例高,甚至触及研发、AI核心部门,赔偿标准也出现下降。这标志着科技行业进入“寒冬”,曾经依靠能力和机会的从业者发现饭碗难保,竞争异常激烈,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个体寻求新的生存策略。
⏳ **“年轻化”成为行业潜规则,催生“颜值焦虑”**:科技行业普遍存在“年轻人游戏”的观念,年龄被视为一种“货币”,年长者可能被视为思维僵化、跟不上节奏。在职场压力下,科技男开始感受到“衰老羞耻”,担心被贴上“过时”标签,从而产生强烈的“颜值焦虑”,认为外表也需要像事业一样进行“管理”和“优化”。
💉 **医美成为科技男“保饭碗”的新手段**:为了应对裁员风险和职场上的年龄歧视,部分科技从业者开始尝试医美,从轻微的“保养”如打肉毒、填充,到更深入的迷你拉皮、眼睑整形等。这种趋势尤其在风险投资和科技高管圈层增长迅速,反映出他们将外表视为职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脸部项目管理”。
📉 **疫情与GLP-1药物加速了“颜值管理”的普及**: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和Zoom会议,让人们更频繁地审视自己的面容变化。混合办公模式也提供了医美恢复的“时间窗口”。同时,GLP-1类减肥药的流行导致部分科技男快速瘦身,却也带来了皮肤松弛问题,脸部成为事业发展的“副作用”。这促使“早维护、早修复”成为新趋势,四五十岁就开始接受拉皮手术的男性增多。
🤔 **价值判断的转变:能力与外表的博弈**:文章指出,传统观念中男性成就斐然即可受尊重,而女性需兼具外表。如今,男性也开始认为仅有成就不足够,外表同样重要。这是一种“焦虑平等”的体现,个体需要像产品经理一样管理自己的“脸部项目”,平衡预算、风险、恢复期和效果。尽管老员工的经验和能力至关重要,但年龄与外表仍在职场价值判断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原创 R.Zen 2025-10-29 13:57 北京

这几天,硅谷最热的话题是「裁员」。而且是雪崩式的裁。10 月 28 日,亚马逊内部发出通知:将启动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轮裁员,预计波及多达 3 万名企业员工,占其整体白领团队的 10%。涉及的,不只是客服、运营,连研发和人力资源都不能幸免。赔偿标准:N+4。Meta 也没能躲过。10 月 25 日有人爆出,这轮 Meta 裁员的标准,居然是“代码行数的变化量”。于是那些刚入职还没熟悉环境的新手工程师,还有那些从事模型构建但平时产出不是“以行为单位”的研究员,全中招了。这一轮 Meta 裁掉了约 600 人,大多来自最核心的 AI 研究部门 FAIR。这个部门可是过去十年 Meta 技术护城河的根基。甚至,还过河拆桥的裁了田渊栋—— Facebook AI Research(FAIR)早期核心研究员。微软呢?7 月刚裁过一次,裁了快 1 万人,到了 10 月又悄悄调整 Azure 云业务的技术岗,听说赔偿也从 N+7 降到了 N+4。如果你觉得这些只是几家 AI 巨头在“瘦身”,那我得请你看看这张名单:加起来超过了 20 万人。就像海水退潮,谁都站不稳。一位在湾区待了十年的朋友说,他从没见过这种“行业寒冬”:不是招不动人,而是人太多了。太多人在抢一张牌桌上的残羹冷炙。那些曾经靠「能力 + 机会」吃饭的科技人,突然发现,时代不讲理了。光靠能力,不一定保得住饭碗。而“看起来像还行”,有时候,反而能多活几轮。于是,这群科技男开始拼命努力。他们更新 LinkedIn、上 Prompt 工程课、刷面试题、在 Twitter 上发自己写的 AI 项目,甚至试图在 X 上蹭热度“混脸熟”……但有些人,发现这些还不够。因为科技行业,是赤裸裸的“年轻人游戏”。2024 年,硅谷投资人基思·拉博伊斯在台上说,彼得·蒂尔曾告诉他:“你绝对不能雇佣超过 30 岁的人。”可年龄改不了啊,又不是短剧,不能重生。于是,为了留在牌桌上,他们开始做一件谁都没想到的事。一件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在硅谷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的事:这帮科技男,为了不被裁员,居然开始——做医美!当然,一开始他们也接受不了「做医美」这件事。他们说的词“保养”。一点肉毒,一点填充,淡淡的纹路抹平就好。小剂量、不留痕。但很快,这种「轻医美」已经追不上焦虑的速度了。旧金山整形医生 Timothy Marten 说得很直接:现在连男性都开始感受到“衰老羞耻”了。“过去社会只要求女性保持年轻,但现在,尤其在硅谷,如果你看起来老,就会被贴上‘irrelevant’(过时)的标签。”
于是,他们开始动真格的:做迷你拉皮(mini face-lift)、颈部提升(neck lift)、上下眼睑整形(blepharoplasty)……硅谷男人的脸,开始被重新建模。在贝弗利山庄,一台“面部 + 颈部提升”的高端套餐价格在 12.5 万到 15 万美元之间 。而旧金山医生 Andrew Barnett 的报价稍低——4 万到 6.5 万美元 。他指出,光是在过去五年,这类手术在男性科技从业者中增长了四倍,尤其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圈层,增速最猛。那些最能决定你命运的投资人,也开始换脸了。比如这位 46 岁的科技公司高管,接受了“短疤痕颈部提升术”(short scar neck lift),术前下颌模糊、颈部堆肉,术后清爽利落,像是被重新建模过。再看这位 65 岁的创业顾问,接受了“深层平面拉皮术 + 颈部提升”,术后几乎从“退休长者”重置为“刚进 YC 的中年 CEO”。这些改变背后,并不只是虚荣心作祟。疫情也加速了这个过程。疫情之后,人们整天对着 Zoom 里的自己,看着脸一天天塌下去;硅谷最早推行混合办公,也恰好提供了“居家恢复”的时间窗口。再加上 GLP-1 类减肥药(比如 Ozempic)大面积流行,让不少科技男一下子瘦了下来,却也让皮肤松弛、轮廓垮塌。脸,就成了事业的副作用。“现在的趋势是早维护、早修复。”Marten 说,过去男人都是到六七十岁才拉皮,现在四五十岁就上手。一位在硅谷供货的销售经理,55 岁,花了一万多美元做颈部拉皮。他笑着对记者说:“我老婆都做了,我不能站她旁边像个怪物。”还有一个科技公司产品经理,50 多岁,为了那两条眼袋,做了眼睑手术。术后他在家修养一周,三周后恢复,“上班时自信多了”,他说,“我喜欢现在的自己”。一位整形医生透露:过去五年,找他做拉皮的科技男翻了四倍!!所以别再说“人到中年要服老”。在硅谷,服老的意思是:你被优化了。以前大家会觉得年龄焦虑只是女性的事,其实不是。在越来越看脸的时代,一位旧金山整形外科医生 Timothy Marten 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历史上看,如果男性成就斐然,无论长相如何都会受到尊重;而女性,无论多么有成就,都必须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才能获得赞赏。如今,男性觉得光有成就还不够,他们还得打扮得像样。"
现在是:焦虑平等。现在每一个都是自己脸部项目的产品经理,KPI 就写在镜子里。预算、风险、恢复周期、输出效果,全都用 Notion 管起来。互联网科技圈子里,年轻不仅是年龄,更是一种货币。过去你技术很牛,经验很丰富,带过很多项目,但是如果你年龄大,看起来老,但对不起 HR 看他们一眼就默认勾选了“35 岁以上”。在这个行业里,价值不全是能力决定,还有年龄。因为看起来老可能思维僵化,看起老可能跟不上节奏,看起来老可能缺乏创新力。但是很多改变行业的产品和技术,都不是 20 多岁的人搞出来的呀。再退一步,凌晨快速定位 bug 的,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老员工,一眼看出产品逻辑有问题的,也是踩过无数坑的老油条。我还听过更讽刺的事,留下一堆年轻人的公司,返聘裁掉的老员工当顾问的。脸可以打玻尿酸,能力也可以。最后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能发挥价值的位置。(ps:但是大家还是谨慎做医美,毕竟做坏了可能更容易被辞...)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