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0月29日 21:10
感官过载:现代生活的隐形疲惫源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感官过载”现象,即环境信息输入超出大脑处理能力导致的疲惫。作者通过亲身经历高铁上的噪音和强光刺激,以及朋友的香水销售工作压力,引出感官过载并非个人敏感,而是大脑信息处理极限被突破。文章深入解析了感官过载的定义,指出其根源于信息爆炸、多任务处理和科技产品过度使用。同时,文章也强调了高敏感人群更容易受到感官过载的影响,并从物理隔离、设定边界、减少任务切换、创造“大脑空白”时间以及高敏者生存指南等方面,提供了应对感官过载的实用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构建内在的“感官庇护所”,找回身心平静。

💡 **感官过载的普遍性与根源**:文章指出,感官过载并非罕见现象,而是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多任务处理和科技产品过度使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即使是非高敏感人群,也可能因环境中的持续噪音、强光源、信息碎片化等刺激,超出大脑的处理能力而感到疲惫,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等。这并非“矫情”,而是真实存在的认知负荷超载。

🌟 **高敏感性与感官过载的关联**:文章详细介绍了“感觉加工敏感性”(HSP)这一特质,并引用Elaine Aron的研究,指出高敏感者由于其“深度加工”、“容易过度激动”、“情绪反应强烈且富有共情能力”以及“对微妙刺激敏感”的特点,其感官阈值更低,更容易体验到感官过载。通过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识别自己是否属于高敏感人群,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反应。

⚖️ **感官过载的心理与生理代价**:感官过载不仅仅带来表面上的不适,更会引发“系统性风暴”,导致压力水平升高、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文章解释了其生理基础,如持续的“战或逃”状态激活压力激素,以及噪音作为社会心理压力源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并引用数据说明交通噪音造成的健康损失。

🛡️ **构建“感官庇护所”的实用策略**:文章提供了多方面应对感官过载的方法,包括:主动“物理性关闭”部分感官(如使用降噪耳机、调暗灯光),设定“感官边界”(如限制在商场停留时间、设定手机使用时长),减少“多线程任务切换”,以及创造“大脑空白”时间以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进行内部修复和整合。这些策略旨在帮助个体主动管理感官输入,减轻大脑负担。

🧘 **高敏者的生存指南与自我关怀**:文章最后为高敏感人群提供了五条具体的生存指南,强调相信并理解自身特质的重要性,重新认识过往经历,寻求理解高敏感者的心理治疗师,并鼓励与同为高敏感者交流。文章呼吁读者像作者一样,在经历疲惫后,通过安静的独处和简单的生活方式来恢复身心能量,认识到照顾好“五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有人受不了公共场合的噪音刺激吗?

前几天我出差坐高铁,各种噪音源源不断:外放的短视频bgm、车厢扬声器的广播、小孩子的吵闹与交谈声......人群和食物的味道交织在一起。

我很快就感到极度疲惫,完全没有办法在交通工具上集中注意力处理我的工作。只有戴上耳机才能稍微舒缓,而长达6个小时的高铁结果是耳朵痛,下车时几乎精疲力尽。

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做着一份香水销售的工作,店内繁忙、压力大时,她常常仓皇失措,跑去卫生间流泪。

首先不用自我苛责,这不是一个人过于敏感或者娇弱,而是大脑从五种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已经超出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范围。

这属于现代社会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疲惫——感官过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感官超负荷的世界里,过多的杂乱、多任务处理和过度使用科技产品都会加剧这种状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起来什么也没做,仅仅是应付日常,就已经精疲力尽。

一、什么是“感官过载”?

当我们探讨“感官过载”,会发现它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新概念,在自闭症研究中,感官过载很早就被视为一个核心特征。

但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能出现感官超负荷。

早在齐美尔笔下20世纪初的大都会,理论家们就已观察到现代生活对神经系统的冲击。而到了7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门槛,像托夫勒这样的思想家则将其系统地阐述为一个标志性的“现代性病症”,预见其将成为我们时代的核心挑战之一。

1. “感官过载”:一连串持续的遭遇

感觉/信息过载,是指当环境输入超过我们大脑的处理能力上限时发生的一种状态。 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真实的认知负荷超载状态。

就像我上文提到公共场合的刺激,我发现我是一个对噪音和光源格外敏感的人。我不仅没办法在公共交通上阅读,对噪音敏感,我还对强光源敏感,去商场和大型超市,过分明亮的世界总让我眩晕。

我完全赞同,米尔格拉姆关于城市生活的描述——“一连串持续的过载遭遇。”

现代生活似乎成了一场感官的“盛宴”,但这场盛宴常常让我们消化不良。城市里密集的人群、持续的噪音、到处都是信息;工作中多线程的高压要求;大众媒体推送的海量而碎片化的内容;甚至每日通勤中的交通拥堵……这一切都构成了我们身边主要的感官与认知过载源。

技术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其成员持续暴露在各种形式的信息输入过载中。这个富裕而高度技术化的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刺激环境——大量新颖、模糊却又充满吸引力的信息不断涌来,最终让我们陷入了一种持续性的主观过载状态。

说到这里,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本想刷几分钟手机放松,结果手指一划就是半小时,明明感到眼睛酸涩、头脑发胀,却像被什么无形力量牵引着,难以停下?

我们的大脑被源源不断的新鲜刺激“投喂”,被迫保持在高唤醒状态,而那种“再刷一下,可能还有更有趣的”的诱惑,让我们陷入一种无法自主叫停的循环。

2. 高敏感会更容易体验过载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有人觉得热闹,有人却觉得崩溃?

这其中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刺激的最优水平、需求和耐受度都不同,如同“感官音量”的调节旋钮设定点差异,而高度敏感者的阈值可能更低

Elaine Aron和团队最早在90年代开始发表论文,研究结果区别了高敏感性和内向性,也将高敏感和神经质区别开来。

高敏感性是一种独立的特质,为了精准描述,Elaine Aron将这个特质命名为“感觉加工敏感性”,因为高敏感者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确实有所不同。经过多年的研究,这一特质归纳为DOES,即:

    Depthofprocessing——深度加工

    Overarousability——容易过度激动

    Emotionally responsive and Empathic——情绪反应强烈且富有共情能力;

    Sensitive to Subtlestimuli——对微妙刺激敏感。

按照这个定义,大约30%的人具有高敏感特质。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个问题都指向“对微妙刺激敏感”,不仅是被强烈的感官刺激压垮,还是对嘈杂声音感到不适、神经系统的紧绷。

我和我的朋友就是属于高度敏感者,耐受度显然更低。你也可以根据识别问卷中的问题,观察一下自己:

 你是否容易被强烈的感官刺激压垮?

 你是否对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变化特别敏感?

 其他人的情绪是否会影响你?

 你是否对疼痛更敏感?

 你是否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你是否对嘈杂的声音感到不适?

 你是否会被艺术或音乐深深打动?

 你的神经系统是否有时会紧绷到让你不得不独自待一会儿?

......

二、感官过载的心理代价

感官过载带来的,远不止是“太吵了”或“信息太多了”这种表面的不适。它更像一场在我们身心内部悄然上演的“系统性风暴”,影响我们的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

当感官警报被持续拉响,我们会清晰地感受到两种层面的冲击:

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挫折耐受力降低甚至意识改变......这些都是认知系统在过载下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并非单纯的感受,而是有确凿的生理基础。为什么我们会心慌、胸闷?这是因为你的身体正处在持续的“战或逃”状态。

压力激素水平飙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本质上是攸关生死的应激反应,被不恰当地由非致命的环境刺激长期激活了。

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去“适应”这种过载,长期以往,这会显著增加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障碍,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躯体问题的风险。

正如研究所指出的:感官过载会导致我们的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唤醒,而这正是诱发认知损害与不愉快情绪的生理根源。

我们通常把噪音视为一种“烦扰”,但实证研究揭示,它的本质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源。即便是城市中相对较低的环境噪音,只要它干扰了我们需要专注的工作、宝贵的放松或深夜的睡眠,就足以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真实的压力冲击。

流行病研究发现,交通噪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的高质量证据尤为突出。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给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西欧,每年因交通噪音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高达160万年。交通噪音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睡眠时间缩短、应激激素水平升高,以及血管和脑部氧化应激增加。这些因素会促进血管功能障碍、炎症和高血压,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去年秋天有一段时间,因为老小区翻修,我家楼下每天早上七点多电钻的声音仿佛在攻击我的耳膜,我的睡眠深受其扰。那阵子我的扁桃体和智齿同时发炎,焦虑值激增。

这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精力损耗,既然我们无法让世界彻底静音,那么,学会为自己构建一个内在的“感官庇护所”,就成了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智慧。

三、如何构建“感官庇护所”?

1. 物理性关闭一些感官

研究估计,人类感官每秒能接受千万比特的信息,但真正能进入意识,被我们意识到的,不到百万分之一。

几乎在我们清醒的每一秒,我们都在接受大量的人造信息,其中大部分是视觉和听觉的。因此,在注意力被多方设计抢占的今天,我们可以选择主动地在一段时间内关闭部分感官。

    听觉: 我会在乘坐飞机/地铁等交通工具的时候,使用降噪耳机;偶尔放弃听播客边做事,不带背景音乐地做家务和洗澡;上班期间抽空去卫生间独处一会儿......

    视觉: 我在家会把灯开得暗暗的,减少强光源刺激;简化工作环境,降低屏幕亮度;在办公室闭目养神,做一套眼保健操......

2. 设定感官边界

学会倾听身体的“逃离”信号,并果断采取行动,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尝试:

    物理空间边界:在进入商场、超市等感官高负荷区域前,主动设定一个“心理闹钟”,比如限定自己只逛30分钟,时间一到便果断离开,为神经系统按下暂停键。

    数字世界边界:主动为手机和各类App设定严格的屏幕使用时长,为漫无目的的碎片信息冲刷建立一道物理防线。

    日常修复练习:将冥想、瑜伽等练习视为每日的“感官卫生”习惯。它们能有效重置过度兴奋的神经系统,降低内在的“背景噪音”,帮你从内部找回平静。

3. 减少多线程任务切换

我们常以“多任务处理”为荣,但认知科学揭示这其实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误解。

我们的大脑并不真正并行处理多个任务,而是在任务间快速切换,而这种“任务切换”会产生显著的切换成本。

早在2001年,Rubinstein等人的研究就首次量化了这一现象:人们在任务间切换时会损失大量时间,且任务越复杂,时间损失越多。因为大脑每次都需要先“卸载”前一个任务的规则与目标,再“加载”新任务的内容,这个过程无形中拖慢了整体效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沉浸于媒体多任务可能损害我们基本的认知控制能力。

另一篇研究发现,与轻度多任务者相比,重度媒体多任务者在过滤无关信息、工作记忆和任务切换测试中表现更差——他们更容易被无关环境刺激干扰,专注力反而下降。

而在工作中被邮件、消息不断打断的“被动多任务”,则通过另一条路径消耗着我们。研究表明,人们为弥补中断损失的时间会被迫加快工作节奏,但这直接导致了更高水平的压力、挫败感与精神疲惫。

因此,有意识地减少多线程工作,不是在降低效率,而是在为大脑“减负”,为我们宝贵的心智资源节能。

4. 创造“大脑空白”时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认为当大脑不专注于外部任务时,它处于一种休眠状态。但近二十年的研究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当你不主动思考时,一个特定的大脑网络会被激活,这个网络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

它的核心功能包括:记忆整合与巩固、自我反思与心智游移、创造性洞察、大脑清理与修复等,在休息期间,大脑会进行“清理工作”,并为接下来的任务补充神经资源。

那些走神、发呆、做白日梦的“大脑空白”时间,实际上是大脑在进行至关重要的内部工作——整合记忆、激发创意、理解自我和他人。

因此,刻意为自己创造“无聊”的时刻,不仅是放松,更是对大脑健康和创造力的一种科学投资。

5. 高敏者生存指南五则

对于高敏感者,Elaine Aron也有五条实用的“生存指南”:

    高敏感者要相信这种特质是存在的,可以用关键词查看一些学术研究;

    高敏感者要重新理解自己过往的经历,找到自己的最佳唤醒水平;

    高敏感者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来疗愈过去的创伤, 并且通常需要一位了解高敏感者的心理治疗师;

    Elaine Aron特别提到“高敏感者至少要有一次,花上几小时,待在一个完全由高敏感者组成的群体里。”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敏感的特质会变得异常真实。高敏感者组成的群体通常更安静、更有礼貌、对彼此的要求更少,这与普通社交群体的氛围截然不同。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她习惯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强光源照得我眼睛疼。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高敏人,容易感官过载,憋了很久,请她关掉一些灯,有点不好意思。

也许你看完这篇文章,第一反应也能松一口气,原来不是自己低精力、莫名烦躁和厌人、总想逃离,只是因为现代社会对我们的刺激太多了,我们需要“呕吐”。

经历了高铁上的折磨,那天回到家后,我安安静静洗了一个热水澡,只留了一盏灯,躺在熟悉的纯棉床单上,享受了整片静谧的夜晚。第二天醒来,觉得自己能够大口呼吸一下了。

我们都忽视了,要照顾好自己的“五感”,才能保持身心的爽朗。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感官过载 高敏感 现代生活 心理健康 注意力 Sensory Overload High Sensitivity Modern Life Mental Health Atten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