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现基孔肯雅热首个本地病例后,同地区再现感染源头不明的本地病例,专家建议香港特区政府进行血清学筛查,以找出是否存在曾感染后已康复的个案,探明是否存在本地传播链。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上星期天(10月26日)披露,一名住在黄大仙凤德邨的82岁女子确诊,为首例本地感染病例。
据港媒星岛头条报道,香港星期一(27日)又录得三宗感染个案,其中一人是任职黄大仙区礼贤会恩慈学校的55岁女子,感染源头不明,病毒基因分析工作仍在进行。
香港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星期三(29日)接受电台访问时表示,当局正分析样本的病毒基因排序,若82岁女子与55岁女子的病毒样本基因排序结果相同,则意味着它们源于同一传播源头,可能显示该区已出现隐性传播链。
曾祈殷指出,虽然目前蚊媒指数较低,但仍需进行大量监测措施以防爆发,包括了解该区的白纹伊蚊是否携带基孔肯雅热病毒。他也建议政府考虑进行血清学筛查,以找出是否存在曾感染后已康复的个案,并研究本地蚊媒是否带病毒。
因香港市民频繁往返大陆多个城市,曾祈殷将香港基孔肯雅热的爆发风险评估为“中等”,指输入个案在所难免。他预计本港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零星个案,而会否演变成大规模爆发,则取决于相关部门的追踪工作及及时隔离措施。
曾祈殷强调,未来两周要密切留意黄大仙区内是否出现更多新增个案,由于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2至12天,再没有新增个案则可比较放心,反映该区情况受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