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我国正面临一场横跨三十年的“缺驴危机”。曾作为农业社会“硬通货”的驴,因役用需求消失、繁殖效率低下,存栏量从1990年的1100万头锐减至2024年的129.9万头,降幅超88%。与此同时,食用和药用需求(尤其是阿胶行业对驴皮的旺盛需求)却持续增长,国内供给严重不足,七成以上驴皮依赖进口。近期,非盟禁止驴皮贸易的禁令进一步冲击了供应链,导致驴皮价格上涨,部分阿胶企业已上调产品价格。破局之路需要政策、科技与产业链的协同,推动驴的价值转型。
🐴 驴的存栏量断崖式下滑:历史上,驴曾是中国农业社会重要的“硬通货”,1990年存栏量高达1100万头,占全球四分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农业机械化,役用需求基本消失,加之驴繁殖效率低下(母驴一生仅繁育约10头幼驴),导致存栏量锐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6年至2024年间,驴存栏量从944.5万头骤降至129.9万头,降幅超过88%,已接近供应萎缩临界点。
🥩🍖 食用与药用需求旺盛,供需矛盾突出:尽管役用价值消失,但驴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日益凸显。驴肉价格已超过部分地区牛肉价格,而阿胶行业对驴皮的需求尤为强劲,2024年市场规模达860亿元,年需驴皮150万张,国内供给却不足40万张,超过七成依赖进口。中国畜牧业协会预计,2025年驴存栏或跌破120万头,基础母驴不足40万头,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 国际供应链受阻,国内产业面临挑战:为弥补国内供给不足,我国对全球市场依赖加深,非洲国家成为重要的驴皮来源地。然而,2024年2月非盟宣布的15年驴皮贸易禁令,导致驴皮价格大幅上涨,对依赖进口的阿胶企业造成冲击。尽管有其他国家尝试补位,但短期内难以填补非洲市场的缺口,国内“缺驴危机”面临严峻的供应链挑战。
💡 破局之路在于协同创新:面对“缺驴危机”,需要政策支持、科技进步和产业链协同。从优化育种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到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构建稳定的产销链条,再到提升加工增效,通过“养殖稳供、科技降本、加工增效”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步缓解并解决驴产业面临的困境,实现其价值转型。
原创 澎湃新闻 2025-10-29 11:25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孙瑞 “我国牛马都不缺,就缺驴”?最近,这一略带调侃的话题引发公众对驴这一传统家畜 “存在感” 的热议。这背后藏着的是驴价持续走高、存栏量连年下滑的产业困局。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横跨三十载的 “缺驴危机”。澎湃新闻记者孙瑞 编辑 晁嘉笙 卫瑶 实习生 郑文秀 责任编辑:张泽红断崖式下滑的三十年历史上,驴曾是中国农业社会的 “硬通货”。自张骞出使西域引入后,这份兼具温顺性格与超强劳作能力的 “劳动力”,迅速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支柱,“生产队的驴” 更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990年时,我国驴存栏量已突破1100万头,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但这份“荣光”在工业化浪潮中逐渐褪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6年末驴存栏量为944.5万头,2006年末下降为730.6万头,2015年末仅剩342.37万头。到了2024年更是锐减至129.9万头,三十年间降幅超88%。
在2024年全国牲畜数量版图中,驴的处境尤为尴尬:猪存栏42742.9万头、牛羊均超千万头,而驴的数量仅高于无生殖能力的骡(43.81万头)和生长受限的骆驼(63.4万头)。
即便是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养驴主产区,最高存栏量也不足25万头,西部地区合计才达94.5万头,供给能力已近萎缩临界点。
消失的役用需求与爆发的商用缺口存栏量持续下滑的底层逻辑,是一场 “需求替代” 与 “价值重生” 的错位。驴的传统需求分为役用、食用、药用三类,随着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拉磨耕田” 的役用价值基本消失,传统养殖动力随之瓦解。我们在天眼查上以驴养殖为关键词搜索到了1546条养殖公司信息,其中57.6%为微型企业,且36.29%已处于注销状态,行业峰值出现在 2016年,当年新增239家养殖公司,而今年仅新增27家,市场退出速度远超进入速度。
更致命的是驴的生物特性:一头母驴寿命近30年,一生却仅能繁育10头左右幼驴,繁殖效率远低于牛羊。在供给端持续收缩时,需求端仍在增长,一亩田数据显示,10月11日全国驴肉均价为33.44,其中浙江台州的驴肉价格最高为44.58元每斤,山东临沂的驴肉价格为28.25。超过部分地区牛肉价格。
药用需求更为旺盛,2024年中国阿胶行业市场规模达860亿元,年需驴皮150万张,而国内供给不足40万张,七成以上依赖进口。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汪秀艳直言,2025年驴存栏或跌破 120 万头,基础母驴不足40万头,“存栏断崖与需求旺盛已形成核心矛盾”。非盟禁令带来的供应链冲击驴的国内供给不足催生了对全球市场的依赖,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养驴核心已从亚洲转移至非洲,埃塞俄比亚、苏丹、乍得等非洲国家占据世界前五养驴国中的三席。海关数据印证了这种依赖:2023年我国进口马科动物皮133.97万张,其中58.5%来自非盟国家。2024年2月非盟宣布的15年驴皮贸易禁令。驴皮收购价随即每吨上涨2万元,达到16万元 / 吨,部分阿胶企业已将产品出厂价上调20%。尽管巴基斯坦等新兴来源国正在补位 —— 这个世界第三大养驴国(存栏583万头)已在旁遮普省设立对华出口专属农场,但短期内仍难以填补非洲市场的缺口。破局之路:政策、科技与产业链协同面对“缺驴危机”,协同破局是关键。从育种到养殖,从存栏到订单,需要逐步构建起“养殖稳供、科技降本、加工增效”的循环。从“生产队的劳动力”到"特色产业的载体”,驴的价值转型仍在继续。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
读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