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8:30:00

与霉变“赛跑”
李云家住河南商丘虞城县。国庆假期,她与父母三人踩着泥水亲自下地掰玉米,忙了两天才收完了自家的6亩地,“抢”回几千斤玉米。连日的阴雨令泥土湿软,庄稼倒伏,普通的轮式收割机容易陷进地里。李云家只有几亩地,还能靠人工完成采摘,用电动三轮车把玉米运回家,也得小心翼翼。相比小农户,种植规模200亩左右的中等农户家庭更困难。农机领域自媒体“农机观察”的负责人张三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等农户无法像小农户一样,靠人力就摘完玉米,也不像一些种粮大户,通常自备无惧泥地的履带式收割机、粮食烘干塔等。应红利就是这样的中等农户。今年,他以每亩地1000元/年的价格,承包了350亩地种植玉米。盛夏,遭逢两个月大旱,原本一年只需浇一两次水的玉米地,今年足足人工灌溉了6次。9月20日开始,玉米进入收割季。然而在秋收前后的四十多天里,应红利就没见过几天太阳。如果冒雨收割,收获的玉米无处晾晒,霉变更快。应红利盯着天气预报,打“游击战”——如果未来两到三天不下雨,他就赶紧预约履带式收割机,抢收一批玉米,立马晾晒一到两天,再接着盼望下一次雨停。每逢抢收日子,他都要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2点。他在三轮拖拉机的车尾绑了一块平板,玉米随着车辆行进滚下平板,均匀摊放在道路上。而收粮的时候则需要两人配合,一人缓慢开着农用车,另一人开着上粮机从旁配合。即使雨停的机会难得,应红利也只敢收十几二十亩的地,“如果一次摊晒太多粮食,遇到下雨也会来不及收”。而截至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10月22日,他仍有大批玉米没收完,霉在了地里。
小农户能否“拼单”烘干?
采摘前的玉米,含水量在28%左右,而在今年这个罕见的雨季,含水量可超过35%。采摘后,需要及时干燥,令水分下降到14%以下,才能达到运输和储存要求。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李雨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果不及时晾干或烘干玉米,籽粒堆放在一起时会产生呼吸作用,发热霉变,品质急剧下降。霉变的玉米不再是粮食,无论作为动物饲料还是酒精原料出售,价格都会大打折扣。遇到阴天无法晾晒,烘干就成了保收成的唯一选择。尽管可以联系烘干点,但农户的选择其实有限。首先是烘干点的距离,运粮过去需支付路费,增添成本。其次是排队,等候烘干期间,玉米每分每秒都可能霉变贬值。“你要送来多少粮?”电话中,这往往是烘干点最先提出的问题。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有很多烘干中心需要排队等候,或是要求直接收购湿粮。无法烘干的理由,往往是粮食的量太少。一位河南济源的烘干点负责人表示,一座烘干塔的每日产能在100吨以上,“如果只有几千斤,可能连塔底都盖不严,热风一吹就跑了”。和连续进粮、出粮的烘干塔不同,循环式烘干机的形状是一个封闭式的箱体,粮食不会被吹跑。但出于燃料效率等经济考虑,另一位济源的烘干点负责人同样难以为只有几千斤产量的小农户单独烘干。那么,小农户之间有没有可能一起“拼单”,凑满一整箱后烘干?“打个比方,两家的玉米品种不一样、水分含量不一样,出来的斤数也就不一样。除非是亲兄弟之间算糊涂账,否则烘干之后两家该怎么分?”一位河南周口的烘干点负责人表示。虽然无法代加工,但不少烘干点愿意直接收购农民的湿粮。收购价格一般在每斤0.5元至0.72元之间,根据玉米的水分含量上下调整。“相当于作为中间商,收购湿玉米烘干后,再销售给一些饲料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等。”李雨泽说。其中缘由,据应红利了解,烘干点收购湿粮再烘干出售,每斤利润可达0.2元;但如果代加工,只能收取每斤0.1元左右的加工费。在很多地方受灾,不愁湿粮来源的当下,烘干中心当然会选择利润更高的方案。“烘干是粮食产业中,一项有定价权的关键环节。”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创始人李昌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应当警惕烘干产业的过度集中化、资本化。一台烘干塔,单日利润可超5万元?
“一家老小种地辛苦一年,都想挣个钱。如果卖给他(烘干点),一亩地多亏200元,总共会多亏七八万元。”为拒绝被赚差价,应红利仍倔强地坚持自行风干玉米。
粮食烘干设备紧缺
随着“雨带北移”现象出现,烘干塔可能成为秋收中对抗极端天气的一道关键防线。中国气象局2024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夏季多雨带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变化,北方地区降水呈现出增多趋势,包括黄河下游到海河流域、松花江到嫩江流域等。与本世纪初的情况相比,近十年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含水量增加有关。在2023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谢奇珍讲述粮食为啥用上“吹风机”时说,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区域性、阶段性的汛情造成一些地方粮食灾后损失较重。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布局更多的粮食烘干设施装备。《意见》提到,“部分地区还存在设施装备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设施与装备不配套等问题,烘干服务还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按照《意见》要求,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小麦和大豆产区以服务面积2000-3000亩、5000亩以上两种规模布局。根据《202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河南省上述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为5786.28万亩、8523.68万亩、545.34万亩。也就是说,若以小麦的种植面积计算,每5000亩配备一台烘干设备,河南至少需要17000台烘干设备,就目前河南省公示5000台的烘干设备总数来看,或缺上万台。以拥有多家烘干机厂商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为例,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滑县农业机械技术中心10月9日发布的文件显示,为了进一步支持抢收抢烘工作,滑县将对2025年7月10至10月31日新购置的粮食烘干机具进行补助,具体金额为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中,最高补贴额度的50%。不只是滑县。袁斌表示,根据他从当地农业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河南省内洛阳、新乡、周口、驻马店等地都有不同金额的政府补贴,与国补相加后,总和约为9.7万-12.4万元不等。如此大力度的扶持之下,烘干塔变得供不应求。袁斌表示,自己手头四五家客户在排着队。如果现在订购,要年底才能到货安装了。刘波则不无苦涩地表示,自家公司的规模太小,只有三五台的存货,只能白白看着商机流走。但他也劝投资客冷静。“我一天接七八十个电话,苦口婆心地给人解释,不用瞎投资了,根本来不及。现在雨都停了,粮食也已经坏了。等你把机器造出来,起什么作用呢?”烘干服务可由村集体提供
华北雨灾的这一个月里,刘波昼夜不停地处理客户的售后问题。他谈到,最早使用烘干塔的是新疆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系统,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采用的是规模化、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当其他省份的厂商也开始生产烘干塔,短时间内难免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刘波回忆说,2023年他曾参加河南某县举行的烘干塔招商会,他发现有诸多本地厂家走低价路线。“我们卖一台200吨机器需要将近50万元,他只要20万元出头。”而这种低价内卷,可能导致更多客户买到燃料效率低下的劣质烘干塔。厂商之外,烘干塔的运营者也在内卷。刘波举例称,在河北辛集某地,500米之内有三个烘干塔。每到秋收时节,这些烘干塔运营者都会抢粮。“你家今天收4毛5,他们收4毛6,我收4毛7。最终他们还有利润吗?”2023年,央视新闻曾报道过一起类似的农机骗补事件。一家河南的农机厂商将水稻侧深施肥机免费赠送给农户,农户申领农机补贴后,再将补贴款悉数打给厂家。而这台机器的质量十分低劣,被农户称作“僵尸农机”。在张三丰看来,一家一户地买烘干机,并不现实。应当考虑由农机或者农业合作社购买中上等规模的烘干机,然后对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在日韩等国家,包括烘干在内的农事服务都是由乡镇级的农民农业协会主导提供。李昌平建议我国也可以以村集体为基础,在镇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社的框架内设立粮食烘干服务站。他解释说,农民可以把烘干的粮食存入村镇集体经济联合社内的“粮食银行”,农民在获得利息的同时,也可以以存粮为信用,获得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保险及生活用品统供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先服务后结算,承包地也可以在“粮食银行”获得抵押贷款。• (应受访对象要求,李云、袁斌、刘波、张三丰为化名,南方周末研究院李嘉诚、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刘璐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